张美英
摘要: 文化产业合理化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定区域开发战略的基础。通过从空间结构特点和空间布局形态两方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态势,构建基于灰色关联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对2012—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进行评价,可以看出:考察期内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处于比较合理与基本合理阶段,但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不协调,社会效益要素与经济发展、资源禀赋要素不匹配;区域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水平分化严重,东部地区合理度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且传统文化大省(市、自治区)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空间优化的领先位置。
关键词: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态势;合理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5-0091-10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附加值高,渗透力强,不仅给世界各国间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还直接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围绕产业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文化产业都承担着重要角色。21世纪全球竞争的主线已日益深化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从区域“闭门造车”转变为专注于文化产业链的跨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而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空间需求和空间布局特色,因此其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形式。[2]研究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实质上是探讨文化产业生产力及各要素空间配置的态势及合理化程度,以寻求优化文化产业各类资源空间配置的路径,提升空间布局的效率和协调度。
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成果来看,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分布特征、城市内布局形态的形成机制、构建规律、政策引导以及发展趋势等均有学者涉及。一般而言,国内研究成果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基于区域或国家的宏观视角,对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形态进行研究;二是基于城市微观视角,对文化产业区位选址及布局规划进行研究。这些微观研究通常是具体的实例分析,其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具有明确的演化性。空间布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般沿着点、线、面的进程分阶段推进。随着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空间布局会进行同步演化。张雍雍通过对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模式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时间轴线的城镇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模式,总结出点式自由布局模式、轴带沿线布局模式、中心集聚布局模式和区域网络布局模式等文化产业常见的四种动态布局模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过程通常为:在城市发展初期形成一两个文化核心,随后沿主要交通干线进行文化传播,形成产业集聚态势,随后通过要素完善形成多个文化产业核心区,最终集聚成区域性文化发展片区。[3](2)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在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产业链位置、规模与实力、内在属性、城市空间差异等都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关键性因素。黄斌在研究北京市创意产业的空间演化中提出,创意产业不同行业的圈层集聚从内到外依次呈现为文化藝术业(二环内及附近),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和广告业(三环至四环间),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四环及四环外),其他辅助性服务业(新城和远郊区县),休闲娱乐业则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北京各区县。[4]
已有研究对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研究成果总量较少,研究范围也十分有限,尤其对东、中、西部区域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差异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基于区域宏观视角,剖析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态势,并基于相关产业资源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度评价,旨在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出优化方向。
一、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概述
在中国文化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内容、创意、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各地方政府鼓励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等要素协调分布的空间格局逐步成型,市场对文化资源的空间配置和流动开始起关键性作用,文化产业的区域化聚集态势明显,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亮点和特色进一步凸显。《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6》显示,
在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中,东部地区拥有数量最多,为686 443家,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5个省(市)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073%、1065%、991%、920%和630%,合计所占比重接近全国的半壁江山(如图1)。
二、中国文化产业空间结构特点
文化产业作为涵盖范围广、关联带动强的产业,其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具有一般产业布局共同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标志。
(一)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特点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对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基于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现象大致可以被定义为:在文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为追求依附于消费者最满意区位条件而形成的基于分工与协作的资源整合及其要素流动、转移和配置的空间分布形式。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形式,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受到来自政治、社会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体,因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空间布局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整合性。不同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冲突,文化产业对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整合和配置,不仅体现在硬性的执行标准上,更体现在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2)人口依附性。文化产业布局不能像其他产业尤其是农业、工业那样远离人口聚居区,凭空形成一个产业部门或业态,而是具有人口依附性。因为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而生产,越接近市场,越能契合并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人口聚居的区域往往也是文化产业布局的聚集区。[5](3)寻求最满意区位而非最优区位。[6]由于文化产业本身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更应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个性化要求,以消费者满意为最基本准则,而不应该仅仅考虑产业利益的最大化。(4)层次性。根据“微笑曲线”原则,文化产业基于附加值的大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处于高端的研发与设计、中端的营销与服务、底端的生产与制造。其中,处于高端位置的文化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由于对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需求更高,其布局要求也更苛刻,中端次之,底端要求相对较低,区域适应性也更强。
(二)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结构特点
1.文化产业以东部沿海与中部省(市、自治区)为主,形成“j”字型布局
东部沿海经济带以及中部省(市、自治区)(湖南)文化产业主导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空间上形成“j”字型的格局(如图2)。
固定资产投融资情况以及文化产业资产总额等指标综合来看,中国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南,中国中部大范围以及西北、西南、东北等广大内陆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15年,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以及湖南8个省(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区位熵位列全国前10位,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较高,且产业集聚度较好。从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融资情况、资产总额三大指标来看,这些地区分别占到全国同类指标的7349%、4008%、6899%。在“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布局下,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以东部沿海城市为支点,可以依托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向内辐射广大内陆地区,实现区域合作,向外面向海外市场,实现“走出去”。
2.文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在地域空间上体现为“两边多元,中间单一”
基于产业链理论,文化产业是集生产制造、渠道流通以及内容服务于一体的环节产业。本文以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三大文化产业为产业结构熵①
分析对象,测度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根据2015年数据计算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在地域空间上从广大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向中东部地区过渡。文化产业多样化程度排名前10位的省(市、自治区)包括陕西、云南、重庆、浙江、辽宁、湖北、西藏、山西、甘肃、贵州;排名中间11位的省(市、自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广东、海南、四川、宁夏、新疆(如图3)。其中,在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排名前21位中,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省(市、自治区)分别占各地区省(市、自治区)总数的比重为75%、100%、50%和60%。相较西部、东北地区,中、东部地区依托文化服务业,较为优先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而其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形态更为专门化、单一化。
三、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态分析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基于文化产业形成的资源布局形态亦具备动态演化性。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其逐渐与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业等传统产业深度结合,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局面。[7]文化产业在拓宽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新的动态化空间布局。
(一)点轴视角下的基本形态
运用点轴理论,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心城市为点、生产要素流动干线和渠道为轴,从宏观视角,可将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大致描述为“三纵两横”[8]。所谓“三纵”即以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上海、杭州、南京、福州、厦门、深圳等为主形成的东一纵,以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太原、武汉、长沙、南宁等为主形成的中二纵,以西部文化产业较发达城市银川、成都、昆明等为主形成的西三纵;所谓“两横”即以北方地区文化产业发达城市西宁、西安、郑州、青岛等为主形成的北一横,以南方文化产业发达城市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为主形成的南二横。
由此可见,在宏观上,中国文化产业的分布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阶梯且涉及南北方,呈东多西少态势,南北跨度较大。在各纵轴内,城市之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差距不大,但在各横轴内,城市之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出由东到西显著递减的趋势。各交点城市是点轴格局中的枢纽,辐射能力较强且易形成分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然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现象是一个动态过程,点轴格局主要以城镇为视角,难以清晰、准确地反映城镇内部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分布状况。
(二)点面视角下的基本形态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点面结构主要体现在以文化企业“星火燎原”为特点的城镇“点状布局”、以区域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特点的“面状布局”和以各要素带动形成的“跨区域网络”布局形态上。但不论是文化产业的点、面还是點面网络分布,其整体布局都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三级阶梯状特点。
1.散布城镇的“点状布局”
“点状布局”即城镇内文化企业的布局形态。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市场依附性,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因此,文化企业往往“逐人口而聚”,直接面对消费者。受文化消费市场分布的影响,文化产业往往呈现点状散开布设,且在各个城镇均有分布。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又需贴近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布局时往往选择高校、研究机构或文化资源集聚区,多种相关企业、机构共同选址布局,以便进行合作与分工。文化企业点状布局的特点,有利于广泛带动各地区创新机制的产生,促进城镇某区域形成企业聚集现象。
从2015年中国100强文化企业省域分布来看,北京和广东的百强文化企业数量之和达到46家,接近总数的50%,加上上海、浙江、江苏总数达到71家,超过总数的70%。[9]可见,中国东部地区由于文化企业点状分布较为密集,极易连接形成“面状布局”,而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企业“点状”分布的特征更为明显。截止到2015年,中国共有340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有154、34、59、93家,而整个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仅占全国的2735%,与百强文化企业的分布规律一致,呈现东多西少的局面(如图4)。
2.区域集聚的“面状布局”
“面状布局”主要指区域内文化产业园区或集 群的空间分布现象。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运动具有一定的趋集中性,这体现在文化产业是依托大城市市场和现代工业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由于现代社会运动的城市化趋势,以往分散的文化产业布局不断朝着大城市、超大城市集中。[10]这种集中往往受到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创意人才、文化禀赋等相关要素的影响。同时,在集聚过程中,各文化企业间共享资源、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基础设施,易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发展为文化产业集群(园区)。在文化产业集群(园区)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下,随着集群(园区)的系统化发展,其“造血”和“孵化”功能日益凸显,成为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分布规律看,其整体格局大体呈现“东多西少,中部过渡”的格局(如图5),与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企业的发展规模、水平等状况较为一致。
3.跨区域的“点面网络布局”
“ 点面网络”布局即各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现象突破原有行政界限的划分和产业门类的分割,逐步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自由流通和择优集聚,形成更利于延伸和扩展的跨区域线性布局或网状布局形态。“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开始更多地呈现出“带状线性布局”①的集聚趋势。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一次以文促商的开放格局布设。在中国大陆,“一带”主要以包括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文化带为依托,在空间布局上跨越东中西部三大地理阶梯,穿越南北方,直接打破了原先各区域闭门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而与之相对应的“一路”其范围则覆盖了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个省(市)在内的东南部沿海地带。“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中国文化产业原有分布东中西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实现了跨区域联动,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要素更广泛、更自由地流通和缩小区域阶梯差异。
东部沿海文化产业带包含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文化产业集聚群,即环渤海文化产业带、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和珠三角文化产业带(见表1)。这三大文化产业带围绕核心城市在空间上自北向南依次发展,体现了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系统性。
此外,“十三五”规划期间,仍有三个文化产业带处于积极筹备状态,分别是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带以及连接东部沿海南北方的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
四、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
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态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范围内,不论是基于点轴视角还是点面视角,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集群(园区)数量等经济导向性资源都显示出明显的东中西布局分化差异。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经济形态,[11]具有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应更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资源配置的优化性。本文在借鉴国内相关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定义为一定区域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与该区域空间的需求、功能、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相适应与匹配程度,并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原则选取评价因子,构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
(一)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模型
遵循经济、社会、资源相协调的评价原则,选取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资源禀赋三层面指标,通过专家打分①
的形式,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12])赋权和灰色关联系数分析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体系(见表2),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标准(见表3):
灰色关联系数分析模型应用公式 Rki= min k min i Yko-Yki +ρmax k max i Yko-Yki Yko-Yki +ρmax k max i Yko-Yki 。其中,Rki表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各要素的合理度,是衡量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Yki)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Yko)变化态势的指标;Yko为选取每个地区各项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指标(Yki)的最大值组成的新序列;ρ为分辨系数,通常ρ=05。
(二)空间布局合理度测度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2—2016年5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与区域空间的相适应程度,以突出文化產业的空间布局演变方向及态势。
1.整体空间布局合理度测度结果
根据表4和图6可知,2012—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处于比较合理与基本合理阶段,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波动。其中,空间布局合理度先从2012年的0600上升至2013年的0641,后下降至2015年的0537,再上升至2016年的0620,其合理度范围亦呈现出先急速扩大,再逐渐缩小,后稳步扩大的趋势,表明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克服盲目、逐步趋向合理化的过程。从区域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全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度呈现出以下趋势:
从“点状”“带状”向“块状”过渡,从以东部经济带为主,向以东部经济带为主带动中、西部经济带发展过渡,从追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过渡。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自2012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文化部推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布局文化产业、建设产业园区,一时间文化产业成为投资追逐的重点产业,政策引导趋向突显。2013—2015年,在经历了高峰期之后,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度逐渐降温,产业布局力度开始减弱,各地合理度水平有所下滑。随着2016年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的重大调整,财政资金“由补变投”,即由直接分配转向间接分配,极大地发挥了政策性债权扶持体系、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以及市场化投融资投入体系“三资合一”深度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作用,[14]再次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优化布局。
与此同时,2012—2016年5年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以及资源禀赋指标三者的离散程度测度结果分别为:0146、0223、0229、0154、0142,呈现出先拉大后缩小的变化轨迹,可以预见,今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是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要素差距不断缩小,空间布局态势逐步趋于合理化、均衡化发展。具体而言,资源禀赋指标变化先升后降再升,与整体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在考察期内资源禀赋指标始终是影响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指标变化先降后升,而社会效益指标则始终处于下降状态,且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二者总体水平都不高,说明这两者对推动整体文化产业空间合理化布局的贡献能力不足,但提升余地较大。
2.区域空间布局合理度测度结果
除2012年外,2013—2016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排名前三的省份始终为四川、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山东以及浙江等省(市)也始终排名前列,表明这些传统文化大省(市)近些年来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空间优化的领先位置。以下将以2016年经济发展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以及资源禀赋指标等数据为属性值,具体分析中国区域空间布局合理度水平。
根据表5和图6可以看出,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的测度结果中,中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比较合理阶段,而处于合理阶段的省(市、自治区)为空白,这也进一步显示出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水平不高,且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分化格局。2016年,经济发展、社会效益、资源禀赋三项指标得分均值分别为0483、0353、0802,仅资源禀赋指标处于合理阶段,而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指标均处于基本合理阶段,这说明2016年文化产业经济与社会要素对文化产业空间合理化布局的拉动效应不足。其中,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两项指标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4个省(市)均位于排名前5位之中,其得分均值分别是全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指标得分均值的1330倍、1332倍,成为文化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在资源禀赋指标方面,四川、广东、江苏和湖南文化产业生产资源与要素配置综合得分最高,依次占全国得分均值的1338%、1193%、1068%、10556%。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还是资源禀赋指标,都是东部地区高居首位,得分远远超过全国均分,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除四川外得分全部低于全国均分。
进一步分析,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领先的省(市、自治区)一般都拥有更完善的产业资源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能力较强,即文化产业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要素彼此依赖程度较高。本研究以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各项评价指标为属性值,测度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以及资源禀赋等三项指标两两之间的耦合度,[15]以观察其协同变化趋势。根据表6和图7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四川的经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协同发展趋势最强。这一方面说明其文化产业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各项指标发展较为均衡;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明这些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各项产业发展要素联系密切。而耦合度排名较靠后的省(自治区)分别为西藏、海南、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表明这些省(自治区)自身文化产业经济、社会以及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和协调性。
五、建议
产业空间布局与生产要素配置互为基础,推动生产要素整合、流动的动力集合既形成了当前的空间布局,也将助推空间布局演变。就文化产业而言,优化空间布局是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与均衡化的有机统一。总体来看,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实证结果与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态势基本吻合,体现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态势逐步趋于合理,但整体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外在的地域格局分化差异上,也体现在内在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要素不协调上。文化产业合理化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定区域开发战略的基础。根据合理度评价结果,本文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优化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调优空间圈层网络结构。面对目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现状,既要发挥各省(市、自治区)自组织建设的能动性,也要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即有目的、有主次地逐步开展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按照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程度,以圈层为载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分工和定位,打造文化产业优化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引导发展区域以及基础布局区域等,努力避免区域趋同定位,实现文化产业多中心布局,以点带面,以面谋带,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与合理配置创造条件。
(2)重视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的关联性,协调产业要素的配置。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整合与布设的系统,既是结构系统,又是功能系统,并非只是单一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协调区域内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比例,以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各环节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应重视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社会效益,在对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进行布局规划时需考虑其对大众就业和收入的溢出效应,提高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提升社会效益要素对整体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贡献率。
(3)提升高级要素的贡献率,优化空间布局。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度处于比较合理与基本合理阶段,且整体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应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更多地依托创意、知识、信息、科技等高级生产要素布局文化产业;同时加大重视创意人才、文化氛围、信息化网络等资源要素的作用,力争建成数据共享、知识交流、创意活跃、科技发达、网络互通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何黎明.在“供应链大数据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5-11-16)[2018-03-26].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511/16/307020.shtml.
[2] 張文霞,林宪生.大连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6):45-50.
[3] 张雍雍.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城镇发展互动机制初探——以浙江文化城·暨海宁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11.
[4] 黄斌.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5] 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5-14.
[6] 王缉慈. 现代工业地理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0-63.
[7] 欧阳雪梅.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9):19-26,91.
[8] 康明.我国六大文化产业带战略布局研究——基于点轴理论视角[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8):52-55.
[9] 詹蔷.2015中国文化企业100强名单[EB/OL].(2015-12-01)[2018-03-26].http://news.cnhubei.com/xw/jj/201512/t3469440.shtml.
[10] 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5-58,97.
[11] 薛永武.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2-40.
[12] 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8-116.
[13] 沈伟腾,胡求光.蓝色牧场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及其合理度评价——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8):86-93,112.
[14] 王星.2016文化产业政策正在走向春天[EB/OL].(2017-01-06)[2018-03-26].http://www.orgcc.com/news/97476.html.
[15] 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 口·资 源与环境,2014,24(4):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