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汇贯通的大动脉。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涉及亚欧大陆18个国家,辐射周边40个国家,覆盖人口约30亿,占世界人口的四成以上,其站位之高、辐射之广、带动之强、影响之深远,是我国继东部沿海全面开放后的第二轮扩大开放战略布局,使西部地区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形成东西相应、海陆互通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必将对中国经济振兴特别是推动西部地区转型跨越发展起到历史性的作用。酒泉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文化悠久,品牌特色突出,国际影响广泛。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高扬文化“风帆”、助推丝路“启航”,倾力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应是酒泉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先导。
“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代名词
文化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有相通的文化做基础。丝绸之路最早发端于文化交流,早在西汉张骞“凿通西域”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密切的人文往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青铜器、漆器就已远播哈萨克斯坦、希腊等地,欧亚草原的神兽纹样也被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用于马具、腰带及青铜器的装饰上,并在西汉早期形成一种贵族时尚流行于当世。公元前2世纪以来,在以两出西域的张骞、再通丝路的班超、东土传经的鸠摩罗什、“西天”取经的玄奘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使者的带动下,沿途各族人民的迁徙、交流和文化传承逐代加强,我国四大发明通过河西走廊传播到欧洲、影响了世界,同时中国也接受了西方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亚欧国家从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到历法、占卜、药方、兵学、算术、农耕、民俗等各领域、各层次的文化基因相互渗透、多元融合,构建起具有明显西域特色和丝路特征的独特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下,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原丝绸、茶叶、瓷器和西域玉石、玻璃器、金银器等加快流通,农牧业、手工业等先进生产技术互为利用,形成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地人文、政治、经济往来的陆上大通道。毋庸讳言,文化交融是东西方国家合作交流并绵延至今的血脉和灵魂。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发现在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地都广泛存在中国古代的丝绸制品及其远销西方的文字记述,认为“丝绸”是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品牌之一,即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并引用推广,“丝绸之路”演进为几千年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代名词,中国向西开放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渊源。
“文化圣殿、人类敦煌”,当今世界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时指出,酒泉、敦煌、喀什、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是记载丝路文明的“活化石”。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居亚欧大陆桥战略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人文交流广泛,文化资源丰富多元、独具特色,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域文化、边塞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所辖敦煌自古就是中原地区向西开放的“锁钥”、门户之地,古代西域人无论从丝绸之路北、中、南哪条道入境,都必须先经玉门关、阳关通关汇至敦煌后,再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敦煌因此被史书称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是我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唐代名相李吉甫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当时还有“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的说法,充分证明敦煌在唐朝已是东西交流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之地。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交汇融合的“活化石”。莫高窟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历经10个朝代、1000多年的洞窟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藏经洞”保存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出土文字有汉文、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两处文化遗存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人类艺术圣殿”。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的文化在这里汇流了。世界几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这里汇流了。世界的许多语言,不管是属于印欧语系,还是属于其他语系也在这里汇流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艺术、音乐,也在这里汇流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洞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由此形成的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专门学科——敦煌学,现已发展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国际显学。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全面展开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敦煌学研究为纽带,以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宗教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宣传日益加强,世界各地游客参观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热情此起彼伏,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研究敦煌文化、接受精神洗礼的热潮持续了一个世纪。敦煌文化之所以被东、西方世界广泛认可,就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再没有第二个”(季羡林语)。“文化圣殿、人类敦煌”是当今世界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国际影响深远,品牌享誉全球,其崇高唯美、开放包容、向善守正的理念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精神追求。
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领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时代风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是共建、共享的基础,需要畅通的人文交流作先导。酒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自古就是世界各大民族汇集的地方,酒泉文化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融入了不少来自欧洲、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极大地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具有丝路文化的典型特征。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构建以文化开放为引领、与丝路沿线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酒泉既有数千年多元文化积淀的历史渊源,也有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策优势,更有“一会一圈一区”建设的现实机遇。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龙头。2014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批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列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将其作为承担文化向西开放国家使命、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酒泉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树起了龙头。目前,三届文博会已成功举办,特别是首届文博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形成了《敦煌宣言》,达成了合作交流、互促发展的广泛共识,为促进丝路文化交流和酒泉建设丝路文化交流中心奠定了基础。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盛会,用足、用活、用好这一国家级平台,应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打造主题鲜明、运转流畅、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普遍认可且广泛参与的国际性文化博览会为目标,大力发掘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丝路文明和文化元素,着力加强同各国别、各领域、各阶层、各团体的人际交往,充分利用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在丝路沿线的人脉情缘和信仰共通优势,切实发挥敦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优势,积极协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化年及艺术节、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建立丝路沿线城市文化协作联盟,尽快在加强学术研讨交流、密切民间往来和文化融合互动、产业互利合作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注入国际先进理念,切实发挥丝路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领航作用,真正把内陆酒泉变成对接国际世界、推进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支撑。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圈的部署,特别唐仁健省长多次亲临酒泉指导建设,明确提出以敦煌为基点,以敦煌文化为“根”和“魂”,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为前提,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引擎,加快促进周边文化旅游融合,划出一个支撑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同心圆,逐步形成一个传播敦煌文化的大朋友圈。目前,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先行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程、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大景区建设等一批支撑项目相继建成,瓜敦高速公路全面投运,兰新铁路复线、敦格铁路、兰新客专、敦煌铁路先后通车,敦煌机场获批国际航空口岸,嘉峪关、敦煌机场开通北上广和香港、韩国首尔、日本大阪等城市的航班航线近30条,在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体育深度融合、辐射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当前,需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拓宽外延、抱团发展、做大市场。同时要大力争取国家在扩大国际交流、促进文化贸易方面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加敦煌航空口岸国际航线,探索对丝路沿线国家实行免签政策、支持设立敦煌文化保税区、研究在酒泉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免税购物等具体办法,扩大国际交流。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真正将酒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旅交流中心、经贸合作平台、商贸物流枢纽和区域旅游集散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基石。“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对甘肃文化资源的生动写照。2013年,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全国唯一的文化主题国家战略平台。几年来,全省各地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助推转型跨越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并重,以建设“一带三区”为重点,开发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初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特别是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了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酒泉建设丝路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经验,也为弘扬丝路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源头活水。建设丝路文化交流中心,不仅要大力发掘敦煌文化、丝路文化、西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更要充分利用甘肃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地位,积极辐射开发陇东先周农耕文化和崆峒道教文化、陇中伏羲文化和麦积石窟文化、陇南先秦文化和生态文化、兰州黄河文化和彩陶文化、甘南草原生态文化及佛教民族文化等,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用好战略牌、打好优势仗,切实把酒泉乃至甘肃这块文化资源福地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真正以文化丝路为引领,加快推进绿色丝路、健康丝路、智慧丝路、和平丝路建设。
(作者单位:酒泉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