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德育教学模式探索

2018-12-29 00:00:00常国泰
发展 2018年11期

针对中职生素质明显下降引起的德育教学效果下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探索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努力培养中职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等文件,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明显下降,且德育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以德育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探索构建全新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

目前,开设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和《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文件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诗词鉴赏》《名曲欣赏》《名画欣赏》等选修课程。而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以“教”为本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德育教材,有国家审定出版,大多德育教师怕“节外生枝”,忠实执行教材内容,能够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同学们。在教学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二)教学方法以“听”为本

当前的师生教学关系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大家在潜意识中也普遍认为: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

(三)评价模式以“考”为本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期末的考试为主要手段,以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掌握德育课知识的主要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也不能及时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个性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新要求

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新修订的大纲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创新,明确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即“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目标的首要要求,将中职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依据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各中职学校因地制宜改革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三、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本文以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为例,介绍学校结合现代学徒制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做法。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通过与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现代节水灌溉专业以及开办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大禹班”等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通过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举办模拟面试等,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一)教学内容加强职业要素

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实训进行技能训练时,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职业意识的启蒙,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教师和师傅帮助学生更细致地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应用的情况、作用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注重自身修养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师和师傅无私的技能指导和就业援助,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这种高尚、无私、乐于助人的道德风范。最终,通过知识传授和行为引导,把职业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有机统一,把道德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

(二)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和师傅平等地开展互动教学,避免“我说你听”这种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和逆反的单向教育模式,当学生切身感受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平等地位时,他就能够积极地完善自身思想道德观念和更好地理解接受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和师傅认真了解和关爱每一个学生,避免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味地批评或机械地纠正,使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到适应自身情况的引导并树立积极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强调自我能力

在对学生全面展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等理论教学,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与处理问题根本行为的一个思想道德指南的同时,教师和师傅引导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等实际现象,从而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德育知识和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办法强化过程情况

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评价,并通过评价逐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其具备起码的社会公民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建立重在知行结合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此体系由理论测试、在校表现以及顶岗实习等职业实践中的表现三部分组成,通过师傅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确定学生德育教学情况。

在现代学徒制视阈下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就要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德育教学模式等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研究,并遵循一定原则进行构建,以此达到让中职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性格品质的不断健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