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报道在党报中的报道相对比较少。由于教育活动缓慢而又循序渐进。所以要捕捉动态新闻相对比较困难,在挖掘独家新闻或通过突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经济、社会新闻等相比不占优势。但这不影响教育新闻不能出精品。如何做好党报中的教育新闻报道,《金昌日报教育周刊》在拓宽领域、提前策划、另辟蹊径、主动出击等方面入手,巧妙地选择报道题材。
拓宽领域策划节日活动
作为地市级党报,对教育的宣传报道有着职业的责任感和社会的使命感。报纸怎样让社会和师生认可?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地域性下功夫,策划上做文章。地域性旨在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大家熟悉、了解、认可;教师节前夕,报社组织策划了突出节日这一主题,教师无疑是主角。于是安排记者分别采访了一线两名普通教师。一位是全国模范教师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小学朱怀堂。这位来自基层的老师,把青春和信念给了这儿的娃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几次返城的机会,但是他执意不走,这个偏远的乡村学校,是什么情愫让他如此迷恋教育?如此痴爱学生?带着深深的敬意,记者下乡采访朱老师,回来后大篇幅写出了人物通讯《美丽平凡的爱》,详细描写了朱怀堂工作的环境,他和孩子相处的故事,他的业余生活等,让人们认识可亲可敬的朱老师源于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才留在了小山村学校。9月11日,教师节后的第一天刊登《教育周刊》头版头条,稿件在教育界引起高度赞扬。金川区八冶一小即将退休教师张萍,记者写了特写《一位教师的谢幕词“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灯”》,在头版二条醒目位置刊发。第二天,张萍老师拿着报纸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双手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实际我就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忠诚教育事业,喜欢学生都是因为爱,这要退休了真舍不得讲台和娃娃们……
看着眼前青丝变白的老师,实践告诉我:把唱大戏的角儿定位在“小人物”身上,这步棋走对了。文章主人公以其优秀的品质、对生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态度,对人生的真实感悟,在教书育人中有着乐观、开朗、奉献的感人精神,让这些朴素、善良的人物故事慢慢成了人们一种谈资,吸引着老百姓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
实践不断延伸,思路逐渐舒展。在工作中不难发现:教育新闻不可局限于现有的资源,写点消息、通讯,拍点照片等,完全可以多挖掘、多关注社会性教育新闻,跳出教育写新闻,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读者爱看,还摒弃了闷头办报纸的的陈旧观念,教育新闻报道领域更为广阔。
人报互动共享教育资源
教育新闻选题最为关键。必须新闻点里找新闻,报纸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人报互动,共享教育资源。2016年新学期来临之际,《金昌日报教育周刊》首次走进校园,给近千名小记者们根据年龄段划分讲三节课。即:小学组《为什么要读书》、初中组《读书的好处》、高中组《比读书更重要的是什么》《诗歌的魅力》等,得到师生高度赞扬。3年来,共有讲座33场次,一个月一次。
读书讲座旨在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让小读者和报纸产生互动,增强工作积极性、互动性是《教育周刊》成立小记者部的根本所在。
教育新闻另一特点是:新闻事件大多具有可预见性,突发事件较少,我们独辟蹊径,通过发展、培训小记者的各种采访、朗诵、书法、绘画等活动,让小记者采访身边熟悉人、熟悉事,挖掘表现教育独特新闻,报道采用点面结合,让教育新闻变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人的一生犹如一滴水,从饱满丰阔逐渐蒸发殆尽,因此教育周刊要做到:“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用专心、痴心、爱心,做好教育文章。
积极主动
敏感发现线索
新闻吃的是敏感饭,这是做记者的第一节课。积极主动,走进现场,发现线索,这是获得新闻线索最常见的方式。2016年,记者在永昌四中采访时,本来采访一个获得全国奖项的音乐老师,在学习会议室,等待老师期间,忽然看到书架上摆放一本校本课书籍,随手翻阅前言被深深震撼:“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该受到寻根的教育。什么是根?对于一个公民来讲,根,大则是祖国,小则是故乡……”亲切的文字叙述,悠久的名胜古迹,浓郁的民俗风情,著名的地方人物等,瞬间吸引了我。我急忙和校领导联系,才知道这是永昌县第四中学的校本课教材,是由语文老师胡辉学所著。新闻《校本课教材(漫画永昌)走进校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金昌市教育界各个学校自编校本课教材,成为一个亮点。据悉:该书获得了2016年全国首届“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优秀奖,甘肃省4件作品获奖,而《漫画永昌》是金昌市唯一获奖作品。
新闻路上,没有大小、轻重之分,有的是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教育新闻必须带着真诚和热情,积极关注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和他们一起品味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把一些真切感人的故事告诉更多的读者,这才是无愧于时代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
(作者单位:金昌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