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40年,世间已是沧海桑田。回望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实践,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奋发有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中国号巨轮坚定航向,闯险滩、战激流,开足马力、劈波斩浪,胜利驶入了崭新而宽广的天地,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亿万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时代车轮滚滚,家国风貌日新。改革开放40年,甘肃这个地处西部内陆的欠发达省份也从未故步自封。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2600万各族群众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勇于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勇于担当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日益向着幸福美好新甘肃铿锵迈进。40年的改革开放,使甘肃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辉煌篇章。
一、甘肃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历史节点,也是改革开放的起跑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在农村改革方面,甘肃与安徽等省份是全国率先进行农村改革试验的地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这一阶段还进行了其他经济改革。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以宏观间接管理为目标,对价格、财税、金融、计划以及流通体制等进行改革。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采取“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理顺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银行组织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深刻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重要论断,为改革开放加了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0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历史节点。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994年提出对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进行系统改革的方案,确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框架和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得到加强。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5年,甘肃省政府确定酒钢等34户企业为省上试点企业。1996年,从流通系统选择15户企业作为第二批试点。1997年9月、1998年12月、1999年7月,省政府先后出台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具体措施、组织领导作出了明确部署。1998-2000年,对125家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实现改组改制,改制面达到68%。2003年10月,省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省属企业管理权限、下放干部管理权的“两抓两放”重大举措,全面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攻坚战。70户省属国有工业企业下放市州管理,146户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重组,112户省属非工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有效推动了全省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使国企改革向制度创新迈出了一大步。2004年,甘肃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376"攻坚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改革阶段性任务;70%左右的省属大中型企业完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有条件的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转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轨道;70%左右改制的国有企业职工实现身份转换;重点推进66户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退出市场。国企改革“376”攻坚计划的实施,在国有大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三类”劣势企业破产重组、省属下划企业改制放活、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组企业步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改革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甘肃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9.1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7%。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从过去商业流通、餐饮娱乐发展到新材料、电子网络、农产品深加工、信用担保、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甘肃省委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依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了省市县三级非公企业党工委,主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随后,在547个工商所设立非公党建工作站,一些街道和乡镇依托基层工商所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站,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非公党建组织体系,在全国叫响了“非公党建甘肃模式”。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由2008年的3.76%提高到22.8%,位居全国前列。
(四)推进乡镇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对乡镇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了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方针,使乡镇企业实现新—轮高速增长。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的方针,加快骨干企业的改造提高,发展优势产业和新产品,推动乡镇企业飞速发展。2001年,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到23.6万户,从业人员168万人,完成增加值198.93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建成了—批富有地方特色、闻名遐迩的“药材镇”“蔬菜镇”“水果镇”“建材镇”“运输镇”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解决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老工伤和集体工及“五七工、家属工”的社会遗留问题;为城镇离退休职工和城乡老年居民提供养老金发放服务,发放率100%;城乡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补助水平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省级补助标准。“十一五”时期,全省社会保险总收入达到794亿元,年平均增长28%,总支出618亿元,累计结余234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181亿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制定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推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二、甘肃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甘肃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甘肃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是经济总量大幅跃升。201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64.8亿元跃升至7677亿元,财政收入由20.47亿元跃升至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2.5亿元跃升至3427亿元。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14.41%提高到35.62%。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业产值由92亿元提高到1017.81亿元;粮食总产由500万吨持续稳定在1150万吨左右;玉米制种、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均位列全国第一;肉类、棉花、油料、水果、牛奶、禽蛋等农产品产量数十倍增长。四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40.8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491.53亿元。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78年,全省没有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铁路营运总里程2243公里。到201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万公里,高速公路4000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5035公里,实现了高铁西出东进全线贯通。
(二)改革开放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伴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甘肃经济发展也由封闭、半封闭转为全方位开放。1978年,与甘肃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到10个,进出口总值0.35亿美元。2016年,有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甘肃投资兴业,累计设立外资企业215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合同外资额186.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进出口总值70.19亿美元,是1978年的200倍。
(三)改革开放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四)改革开放推动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改革开放40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197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7元跃升至2776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01元跃升至8076元。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近60%下降到35%,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近70%下降到46%,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步步变为现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会进一步增强。
三、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40年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的改革道路。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解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开辟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民族性、内生性发展,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形成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正确的。
(二)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方法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既坚定不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渐进式改革模式,既控制了改革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加强了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改革的统筹协调创造了条件。
(三)始终坚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之问,形成具有强烈时代性和实践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21世纪,改革发展再次遇到挑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必须破解的时代难题。由此,我们的理论创新再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跃上新台阶,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要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破解时代之问,这就是40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不断产生飞跃的原因之所在。
(四)始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的改革方略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进过程中,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改革既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要以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办好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过程,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改革开放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世易时移,变革宜矣。为向改革开放40年及伟大祖国致敬,更为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杂志将全新启航,将更好地展现、构筑、传递甘肃精神、甘肃价值、甘肃力量,以激励全省上下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蓄势再出发,扬帆新启航,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