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2018-12-29 00:00:00贾高见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6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帮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成长。班级作为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宜、优质、系统的教育,才能涵养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培育出高品质的生命。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宜、优质、系统的教育?我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用班本课程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所谓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和学生为主导,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班级课程体系,是班级独立开发的综合课程。

一、现实困境:班级管理职能的凸显和教育功能的相对缺失

从管理角度而言,班级是学校基础的行政管理单位;从教育角度而言,班级是师生共同构建的成长共同体。所以,班级最少应该具备两种职能: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其中管理职能是基础,做好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但是,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的关注重点是在管理层面:学生有没有违纪,班级有没有获得先进文明班,班级成绩排名第几。只有很少的班主任会关注班级生活的品质以及学生的精神生命品质: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决定了学生在班级中是否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决定了学生在班级中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有没有培育学生的负责、善良、上进、担当等良好品质,这决定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命发展的朝向。

分析至此,我们明白,很多班主任做好了管理,却忽视了教育;做好了基础,却忽视了发展;做好了外表,却荒芜了内核。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班级的管理功能,却忽视了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为了应对班级管理职能的凸显和教育功能的相对缺失这一困境,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我认为班主任的教育理念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延伸:

1.班级职能的思考深化

班级具有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管理是教育的基础,但管理不能替代教育。因此,班主任在发挥班级管理职能的同时,要着重挖掘班级的教育功能,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组织高品质的班级活动、开发系列化的班本课程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生活。

2.日常工作思路转换

从忙于琐事走向系统建构。琐碎的工作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限制了班主任的专业思考和系统实践。教育的核心往往不在于“点”上技术的精湛,而在于教育方向的正确和教育工作的系统、深入。所谓教育方向的正确,是指教育要坚持朝向发展而不是朝向控制,教育不应该是借助恐吓、体罚、罚款等手段控制、限制学生,而应该是借助班级建设和班规制订等活动来发展学生、发展班级,进而使教育者本身获得专业成长。所谓教育工作的系统、深入,是指教育不是一招一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顶层设计、系统思考之下的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的系统推进。

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熏陶,文化建设的高端实践是班本课程的开发

提及文化建设,很多班主任的反应是班级墙壁文化以及班级标识(班名、班徽、班歌)的创建等。这些都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内容,真正高品质的文化更应该反映在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启迪上,进而影响学生的外在行为,即内生而外化。

综上所述,为了应对班级管理职能的凸显和教育功能的相对缺失这一困境,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班本课程的开发必将成为班主任不可或缺的实践方向。

二、有益实践:班级课程的几种形态

很多班主任一看到班级课程就觉得很高大上、遥不可及,其实班级课程可以有多种形态,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发展的需要去开发适宜的课程。

1.班级微课——灵便、聚焦、贴切

由于班级每天都有相应的学科课程安排,班主任真正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班主任又可能随时需要对学生开展一定的教育,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开展班级微课。所谓微课,指主题鲜明、切口小、时间短、容易操作的课程。

在实践中,我利用大课间5分钟或学科课堂的前3—5分钟做系列微课,包括“每周一水”(每周找一个有趣的知识点和学生分享,给学生启发)、“开眼看世界”等。在“每周一水”中,用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心理分析,让同学们认识到,有时候死去活来的心动,不一定是真爱,还可能是冲动;介绍妇女社会地位简史,让同学们认识到,经济独立是获得尊重的重要基础,自强才能自立;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让同学们认识到,做人要内外兼修,在努力完善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悦纳现实。

微课寓教于乐,优点是灵便、聚焦、贴切,容易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班级课程充满期待;不足的则是每个话题点到即止,不够深入和系统。

2.主题课程——系统、深入、实效

有些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价值,但几分钟的微课又说不明白,怎么办?此时可以选择围绕该主题开发系列课程。

小玲同学在周记中问我:“贾老师,每当别的班的同学加我QQ时,我总会想入非非,这正常吗?”她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这是个人问题还是群体性问题?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学生深层次的成长困惑是什么?如果遇到异性的表白,她应该怎么回应和对待?想到这里,我意识到:小玲其实是在向我传递一个信息,她遇到了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自己萌动的心和来自异性的好感。

于是,我问学生:“同学们,关于爱情,你们是不是有很多想法和困惑?”学生纷纷点头说:“是啊!是啊!”我说:“那好吧,下周我们组织一个活动——青春分享会,我们的爱情。”这是我们班级爱情教育课程的第一次尝试,后来我历经八年、三届学生,我们班级逐渐形成了爱情教育系列课程:

第一课 谈恋爱就是谈人品

第二课 青春分享会——我们的爱情

第三课 两个蛋蛋的爱情

第四课 走不进灵魂的爱,再努力也是苍白

第五课 爱,是相互成就

第六课 什么人最适合与你结婚

第七课 爱,让人生更美好

课程开展到第三课时,我们班X同学把我叫到教室外面问:“老师,你说我要不要和我女朋友分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么想?”他不好意思地说:“听完你的课,我突然感到我女朋友不是我要找的人。”我说:“要不要和女朋友分手这事儿,我真不能替你做决定。”他意外地说:“老师都是不希望学生谈恋爱,拆散一对儿是一对儿的吗?”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来。我说:“我一直坚信,做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替学生做决定,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做出理性的决定。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选择,可以再回顾一下我们的课程,然后认真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去年校运会,再次见到X同学,我问:“现在和女朋友怎么样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咱们谈点别的吧!”原来,他已经主动选择和女朋友分手了。

除了爱情教育课程外,我们班还开发了生命教育课程、品格教育课程、执行力课程等一系列班本课程。围绕特定主题开发系列课程,利用几节班会课有序推进,既有学生的高度参与,又有教师的思想引领,不仅解决了学生当前的困惑,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成长和选择给出了更为理性的分析和建议,有效地达到了解决困惑和陪伴成长的目的,做到了系统、深入、实效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启迪。

3.共建课程——定制、适宜、灵动

班级不是班主任的班级,而是每个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空间和平台。教师要努力看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天赋,给每个孩子符合尺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温暖的对待,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量身定做,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我们班级的尝试是开发共建课程,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针对思维活跃却不一定善于表达的孩子,我们班开展了“草根金句”系列活动,每个月评选五句来自学生的名言张贴到教室供全班学习,被选中的同学心里自然喜滋滋。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开展了“我的自传”系列活动。此外,班级为庆禾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庆禾语录”,为钰杰同学开展了专项系列活动“轻图微言”,锦婷的书法、嘉迪的勤奋、婉婷的豪气、威强的负责、浩辉的担当……每个学生在我们班级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存在。

班级共建课程基于学生的特点,朝向个人和集体发展而量身定制,具有适宜、灵动等特点,不仅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也让全班同学认识到,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值得挖掘和珍惜。

三、开发思路:理性构建、渐成体系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考验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更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情怀、综合素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

一线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发班级课程,我认为可以遵循如下思路:

1.主题设置:朝向现实,指向成长

课程开发第一步是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现实问题并明晰其内在的成长需要。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中难免会遭遇问题,于一个有教育情怀和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而言,“问题”可以是财富,是方向,是灵感触发点。班本课程主题的确定要坚持朝向学生的现实问题和成长需要。

在实践中,除了上面的爱情教育课程外,针对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集体发展的情况,我们班开发了品格教育课程;面对学生成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班开发了发现自我励志课程;此外,我们班还开发了生命教育课程、执行力课等。

有老师疑惑:是不是学生的所有问题和成长需要都应该开发为班本课程?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在确定主题时要尽量做到主题鲜明、设置合理。主题鲜明,指课程要解决的是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某同学的个性化问题;设置合理,指要考虑学生成长的综合需要,避免主题过于单一,唯成绩或唯品格的课程开发都是不理性的。所以,我们班用品格教育课程为生命打上了靓丽的底色,用爱情教育课程陪学生走出了青春的迷惘,用发现自我励志课程点燃了学生成长的动力。三个课程相互支撑,以期培养出善良、负责、坚定、上进的人。

2.课程设计:科学理性,系统建构

(1)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班本课程和主题班会相比,更容易做到渐进、系统,因此设计课程时更需要做到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以品格教育课程为例,品格是一个大概念,善良、负责、尊重、自律、自信、自省、感恩、上进等都属于人应该具备的核心品格。在这些核心品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基础、最温暖、最让人感动的品格。于是,我们决定把品格教育的第一站确定为“善良”。

如何就“善良”这一主题设计班本课程?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故事,生活中一个个好人被伤害的案例不断上演,如果一味地教学生善良,可能会被伤害乃至有危险;如果不教学生善良,又违背教育的初衷。怎么办?

在实践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用“善良的前提”“行善的权利”“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层次”四节课完成了品格教育课程之善良。

在“善良的前提”中,我们认识到,人最好的品质是善良,善良有可能被伤害,但这不是善良错了,而是有些善良的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善良的前提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此前提下,坚持善良。

在“行善的权利”中,我们认识到,行善是一个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拒绝道德绑架,真正的善良不是有求必应,而是把热情和仁义发挥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善良的力量”中,我们认识到,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善人达己,自有福报!

在“善良的层次”中,我们把善良分成若干层次,我们认识到,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通过四节品格教育课,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具体分析如何行善,做到内生外化、知行合一。

(2)循序渐进,自成体系

一线班主任工作多、压力大,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设计系统的课程;加之班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要靠班主任独立思考、自行完成。因此,一次性设计出完整、系统的班本课程是不容易的。人不可以一步登天,却可以一步一步登天。班主任可以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自成体系的班本课程,如同我们班级的班本课程是经历了八年三届学生,才逐步形成了系列爱情教育课程。

3.课程选材:触发感悟,触及心灵

有老师感慨:我们班级也有班本课程,但是学生不喜欢,教育效果不理想,为什么?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成长,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有一个前提:触动心灵。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能够触动学生的活动,才能提升教育效果。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时,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做采访:

第一组,采访怀孕的妈妈,了解她们对生活细节的谨慎、对胎儿的紧张和期待;

第二组,采访产房外新生儿的父母,感受他们对新生命到来的欢欣;

第三组,采访交通警察,关注交通事故中过世人员的家属,感受生命的脆弱;

第四组,采访7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他们关于人生的感悟、感受生命的价值。

采访完毕后,各小组在课堂上把采访结果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和家长,很多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相拥哭泣。

伴随着班级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学生的精神状态逐渐发生改变。他们温暖、坚定、上进,他们知冷暖、守规矩、肯担当。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班也是一致好评:班风好、学风好、成绩好、自主管理能力强。这让我深感教育的力量和作为教师的幸福。

这些实践的成功让我坚信:班主任和班级有必要,而且可以通过开发班级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宜、优质、系统的教育,润泽质量,陪伴成长。

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班本课程开发的中学生品格自我教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