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策略

2018-12-29 00:00:00姜慧琴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6期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环境资源,如公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录音等;还有人力资源,如嘉宾、家长参与课堂讲演,以及师生在课堂活动的一些生成资源等。过去我们把课程看作整个世界,现在把整个世界都看作课程。因为资源的丰富加入,如今的品德课堂被演绎成了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歌曲。

一、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剖析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品德课堂充满了活力。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又被资源所束缚。课堂上,忙着播放变幻无穷的课件,摆弄着各种“花架”招数,落实着各项理念……忙得不亦乐乎,但收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和体验生成的时间。这其中的缘由如同果树生长,枝条萌生过多,造成疯长,影响了通风和透光,分散了养分,果实反而结得少,结得小。在一些看似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依然暴露出教学资源泛滥、课堂教学低效的尴尬境况,具体表现在:

1.资源数量无度

片段: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教学资源

媒体资源:录音《古兰经》4分钟,录音《圣诞老人的传说》2分钟,音乐《中国传传统节日儿歌大串烧》3分钟,视频《2012年巴西狂欢节》4分钟,图片欣赏20张。

活动资源:课前节日调查表1张、课中小组活动材料15张。

一节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为35分钟,单单媒体资源播放就需要13分钟,还有小组活动5分钟,加上图片、录音欣赏,课堂的重心就变成了看视频、听录音、欣赏图片了,那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哪呢?

2.内容选择不精

片段: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

内容:教师课前拍摄学校食堂阿姨中午清洗餐盘的视频,在课堂中引导孩子们感受阿姨工作的辛苦。

师:孩子们,我们学校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给大家提供干净营养的午餐,她们每天累得气喘吁吁,你们瞧(播放视频,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中自来水声、餐盘落地声,混杂在一起,形成噪音,同学们的餐盘撒满一地,阿姨们一边说笑,一边进行流水作业。

孩子们看到这种画面,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特别是一个阿姨洗盘的动作逗得全班哄笑,这种场面似乎已经离开了老师的本意。

老师课前花时间拍摄视频,因为画面上一些细节没处理好,不仅没有让孩子们体会到学校食堂阿姨工作的辛苦;相反,孩子们感到她们工作不认真,边干活边说笑,甚至注意到了没洗干净的盘子。像这样的资源材料选取,在课堂上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呢?

3.体验活动无效

片段: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

内容:让孩子们体验春节的文化。课堂进入尾声,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资料包,里面有缩小版的对联、窗花、灯笼图案,还有许多水果、菜肴,以及一张家门的背景图,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装扮家园。孩子们四人一组,热热闹闹凑在一起,开始认真张贴。五分钟以后,大家开始交流,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

表面上看,这个体验活动孩子们似乎做到了入情入境,活动也热闹有趣。殊不知,春节文化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不是难点,更何况课前导入已引导孩子讲述了春节最深刻的事,这个片段中的贴画是不是有种走形式的嫌疑呢?

综合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品德教师都能精心挖掘课程资源。如果能巧妙地处理好这些资源,才能真正地发挥资源的作用,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资源整合利用的建议策略

1.精选合适资源

所谓合适,是指在资源内容上要与儿童所处的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相契合。新课标强调:“课程应遵循孩子们的生活逻辑,以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在资源提取上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片段: 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

执教班级:农村的一所小学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从课文的文字方面感受到社区生活的精彩,而我们生活在农村,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同样很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填写好的新农村调查表,在小组进行相关的讨论)

生:现在的农村,村村通马路,山山披绿装。人们走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看看田林景色,真是感到爽气极了。

生:我们村建设好了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现在又开始安装自来水了。

农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城里社区生活不甚了解,通过设计农村新面貌的调查,让课程内容和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重新走进学生自己的本色生活,并从中再次体验。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定教,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思维。

2.变换呈现资源

杜威强调:“儿童活动要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我们课程资源的利用绝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要考虑是否具有调动和发展儿童思维的磁力,注重将比较、分析、综合、想象等元素作为资源,让资源呈现变得有刺激性和驱动力。

片段:浙教版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

内容:让孩子们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录音资源:老师课前将儿歌《五月五》《八月十五月儿圆》《卖汤圆》《清明》《新春序曲》五首经典曲目串在一起。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它们不仅有自己的标识,还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聪明的中国人将节日风俗创编成儿歌,配上了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听一段音乐,考考你能听出几个节日名称。

音乐响起,孩子们个个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这个录音资源的使用上,让孩子们听音乐,从音乐中感受每个节日的不同文化,孩子们思维挑战性更大,给予他们的快乐更多。当然,对图片资源的呈现方式,我们也可以隐藏部分内容,让孩子们猜,通过思考引导,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习惯。

3.利用师生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并不仅仅是图片、音像等直观的资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文本、人物都可以是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应该是最便利直接的资源。

片段: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会学习》

课堂上,教师以大风车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进入。

模拟主持稿: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风车节目主持人小姜姐姐,欢迎大家!参加本期节目录制的是实验小学一(2)班的孩子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我们的口号是,大风车转转转,你转我转大家转。

整堂课,教师通过风车剧场、风车巧手、风车热线等几个板块,将“仔细看、认真听、经常问、多试试”几个教学重点巧妙地贯穿一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感悟。

案例中教师通过扮演主持人角色,使师生自然融合进行平等对话,还为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这样的课堂,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共同体”,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学习场”,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情感园”,德育课堂就有了态度的形成、有了情感的交流、有了习惯的养成、有了道德的浸润。

4.挖掘生成资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无论怎样缜密的备课,都是教师思维想象的体现。即使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上常会出现“难点不难”“重点不重”的现象。有时候教师会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感觉简单易懂的问题,学生的出错率反而多。课堂上,教师合理利用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知识从书本中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片段: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会学习》

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仔细看、认真听,遇到困难还应该学会多问问身边的人。小朋友,现在你们能分清生鸡蛋和熟鸡蛋了吗?

(生沉默、摇头)

师:好,今天我们教室里还有许多听课老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不是可以去问问他们呢!

(学生分组向听课老师求助)

师:(两分钟后)孩子们,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知道了旋转快的是熟鸡蛋。

生:我知道了用手电筒照,透明的是熟鸡蛋。

师:真的吗?你们这一组孩子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吗?生:我听到的好像透明的是生鸡蛋。

师: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老师也没听清楚,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第二次去证实答案)

师:看来,问问题时,我们还得注意认真听,不然问了也没用呀!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求证,最后总结,学生对会学习的认识就不会仅停留在仔细看、认真听、多问问等几个简单的方法上了。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细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行事。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是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能各取所需、合理地利用资源,必定能为品德教学这泓清泉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