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理念与意图包括:
1.将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落实在德育常规的主题班会课目标内容上,创建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协同育人共生型主题班会课程新模式。
2.针对表演式班会公开课普遍现象,积极营造班级自生态德育环境氛围,强化主题班会课的实施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层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生成。
3.依据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根据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与学生品德生成心路历程的互动原理,构建品德内生型主题班会新样态。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德育取向
立德树人是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德育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教育使命。主题班会课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理当以立德立品、树德树人为目标取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营造德育生态,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创新发展的新走向、新模式、新样态。立德以树人,立德方树人。德育生态发展对主题班会课具有内涵和形式发展的指引性与导向性的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依据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品德培育及素质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促进学生和班级健康成长的班主任工作任务,以及针对班级的实际需要而以班级会议、课程或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可以姓“会”——作为班级会议,可以姓“课”——作为教育课程,而本“姓”——其本质特征是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最常用的班级教育形式。
目前的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内容以德育为主,形式上关注表层内容热闹多于深层内涵价值。因此,主题班会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载体,其创新发展取向理当朝着由思想道德素质向全面发展素养培育,从热衷表层、热闹形式到注重深层、内涵品质——品德人格素质,如品德构成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元素的方向进行设计和引领。品德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核心,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外化”规律和“经历知情意行心路”原理,是主题班会课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生态不仅仅是低碳环保的概念,更是文明、美好和发展的理念,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和发展取向:内容上,生态内涵有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等意义;形式上,生态有显生态、隐生态、微生态等形态;类型上,生态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种类;特质上,生态有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本质内涵。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特质构成了四维生态系统结构模式。
从主题班会课的性质、内涵、功能、意义上说,引导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内生态发展;促进品德素养由道德规范到品德知情意行要素生成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共生态发展;促进品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续生态发展;促进形式从表面热闹到品德深层素质构建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自生态发展。同样,德育过程的施与授、学科课堂的教与学、师生影响的互与动、家校共育的协与同,班主任工作的四维生态发展在学校班主任工作尤其是班会课实施、创建和培育中,是一个相辅相成、互动促进,进而形成相得益彰的生态循环发展系统,有力地激励和促进了学生主题班会课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二、从表面热闹到深层引领:走出主题班会课非生态陷阱
根据我们对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的观察来看,过去的“教师版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唱独角戏等现象明显减少,现在多了师生沟通、教学互动、活动体验环节和内容。然而,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碎片化、孤立化、静止化等“非生态”观念,重复化、简单化、经验化等“伪生态”做法,形式化、表面化、热闹化等“假生态”现象。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生沟通缺少、家校共育缺乏、德心融合缺失等现象依然突出。主题班会课的表、浅、俗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表层化的表演式主题班会课,关注情景氛围的热闹,而缺少深层的价值引导,产生非生态内化障碍;流程化的展示式主题班会课,注重过程的教育预设,而缺少随机的情景生成,导致非生态成长障碍;形式化的娱乐式主题班会课,注重内容的丰富多彩,而缺少品德的内在生成与促进。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之为重表演设计轻情景生成的非生态班会课陷阱,陷于表面文章走过场,或陷于形式至上花架子等等的主题班会课,自然很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不能形成生态式发展状态。
品德的形成要经历“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品德发展要经由他律到自律的品格发展经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两大特点规律,在其中实际起作用和真正有意义的是德育要求的外塑规范与学生道德需要的内化生成之间的品德形成心路发展生态系统,以及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品格、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生态发展系统。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及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之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综合影响因素之间,德育观念、模式与方式方法之间存在许多逆向性、障碍性而非生长性、促进性的现象。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症结所在。因此,确立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中小学生态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尤其是主题班会课的模式,把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及主题班会课中的“非生态”“伪生态”“假生态”生态现象转化为“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自生态”,是改变当前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生态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题班会课作为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职责与任务。然而,由于以德育为主事主调,与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比较,德育更多体现出品德(德行)的形成由内生到外化效果的滞后性、反复性,品德(德性)发展由他律到自律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德育工作的低效、微效、渐效、后效性和复杂性特点和规律。
——“经师人师”的情怀,苦口婆心把道理重复一百遍,依然成不了真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还是教不出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真人。
——“因为爱,所以爱”,90%的班主任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许多班主任发出“爱,所不能”的无助、无力、无奈的叹息。
——“想说爱你不容易”,自媒体时代的师爱似乎难得到学生的共鸣,不少班主任老师因此出现“透支的爱”的疲惫。
——“付出多回报少”的班主任工作与生存状态的困惑与困扰感,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情愿当班主任。
在某种程度上,付出与回报的失衡和师爱的困惑,导致班主任的倦怠感和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想法。与此同时,作为德育和班主任常规工作的主题班会课也出现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形式化、模式化、表演化班会课层出不穷,假班会、虚班会、伪班会、无效班会、低效班会、放羊班会,比比皆是。一些学校班会课形同虚设或被挪作他用,甚至不少名校的班主任不知道如何上主题班会课的公开课。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创新发展,不断走向生态化,形成生态式主题班会课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发展的生态价值与功能。
三、从德育生态到品德生态:构筑主题班会课新样态
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构想和活动过程,是从班级德育到品德生成的生态发展历程。主题班会课的性质,是将班级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合于一体的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是把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集于一体的专题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的目标,是让价值引领、情景体验、认知感悟熔于一炉的人生成长指引。这是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从德育工作生态到品德形成生态的转化过程有三大构筑点。
1.主题班会课目标的生态性取向:目标共生着眼点
作为一种专题性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是公共性班集体生活的方式,是成长性学生主体发展的载体,是互动性师生合作沟通的平台。班主任是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指导者,学生是参与、合作和素质生成的主体,师生是互动成长的心理共同体。
作为一种主题性班级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是落实中小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性内容,主要的目标指向就是中小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发展不仅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更是中小学德育和班级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非生态现象,积极推进主题班会课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化取向:从目的的说理式教化走向体验式内生;从内容的零散式拼凑走向融合式共生;从过程的预设式程序流程走向生成式心路历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式发展有三大关注点:
(1)创新发展目的,聚焦立德树人。重点关注学生素质生成性发展。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目的说理式教化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以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内生态(如德性内生)、共生态(如群性共生)、续生态(如个性续生)发展为主题目标,突出中小学生德性、群性、个性的自主、自动、自觉养成性发展目标。以中小学生“内生—外化”的品行形成和“他律—自律”的德性养成班会课系列主题目标为例,小学阶段包括不添麻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行(行为习惯)养成系列;初中阶段包括自主—自觉—自为的品德(道德品质)养成系列;高中阶段的情商(EQ)—德商(MQ)—毅商(AQ)的品格(品德人格)养成系列。
(2)创新发展内容,整体构建。着重关注班会课的生态育人过程。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内容的零散式拼凑的非生态现象,创新发展的着眼点是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培育的目的功能;立足点是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使命;出发点是主题班会课的具体任务和当前班级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些思考,结合当前中小学班会活动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主题班会课的创新发展,首先要重视班会课核心价值导向要求,主题的确定以及其“一带一路”的目标、思路、内容、形式、流程的主题班会课五元素构建取向。完整的主题班会课结构包括:班会主题——体现教育理念与活动目的的标题;设计思路——主题班会设计构想及指导理念;班会目的——班会预期要达到的结果;班会内容——班会达成目标的内容结构;班会形式——班会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班会流程——班会活动过程的整体安排:开头、进行、结尾、延伸,主持人串词及班主任小结等;班会小结——班主任评价、拓展延伸、效果预测评估。其次,主题内容的整体规范性要求,尤其是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来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的生活真实性要求,要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真实情况、贴近学生切实需要。最后,主题要凸显生态发展性的要求——中小学生品德的生态发展、德育的生态发展、学生素质的生态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的生成性,创建学校教育教学的立德树人情景——德育的助长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品德的生成性,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德育的生态、成长的生态。
(3)创新发展形式,重视科学构建,着力创建自主生成式班会课生态环境。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过程中预设式程序流程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形式要体现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氛围,创建具有时代精神和适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主题班会课形式,尤其是站在学生立场,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课形式,尽可能把教师版的班会课转化为学生版的班会课,使班会课成为学生品德自主生成和生命自觉生长的舞台。
2.主题班会课过程的生成性引导:过程内生着力点
发挥主题班会课程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实践创新的着力点。以“走心—导心”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系列为例,过程目标是探索品德形成经历指导与自导融合的心灵生态成长心路历程;设计原则是展现心路历程、拓展心里潜能;实施要点是“让内心沸腾成为心灵的动力”(毕淑敏);活动方式有“叙事—共情”主题班会课,探索叙事共情、感悟明理的品德形成共情明理成长心路;“活动—体验”主题班会课,经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成长”的体悟式生态成长心路,等等。
3.主题班会课心路的形成性促进:结果自生聚焦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成长自觉、激扬生命成长。体悟成长是生命自觉、自主成长的体现,也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目的取向。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核心理论,是生命自觉和成长自主理论。从品德形成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内化的“感触—感动—感悟理论”;从品德发展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为理论”;从生态德育的意义上说,是学校德育的“预构—导构—自构理论”。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主要原理,是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转化为主题班会课模式,主要流程是,以“感触—感动—感悟”为内化心路的叙事式主题班会课;以“参与—体验—醒悟”为自省心路的活动式主题班会课;以“交流—启迪—构建”为自构心路的对话式主题班会课。体悟成长是主题班会课设计,也是实施的灵魂和指南。
3N5VtBUjTgOJ/zuy0s+5wQ==道德教育、群体教育、班集体教育、共同体教育、家校协同教育、成长教育和“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列内容,可以构建共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创新样态。
品德教育、学期教育,新班级的“入境教育”、学期初的“收心”与习行教育、学期中习惯自主教育、学期末励志教育、寒暑假安全与自觉教育等,有利于构建内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
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自主教育系列等内容,可以构建续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中小学不少主题班会课主题内容,经常是碎片化或零散断裂的。“我强!我能!我行!”的豪言壮语和“读”领风骚的盲目自信,没有转化为“敢说—能说—会说”“读说—叙说—演说”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出口成章”的学生“说”带一路(说—听—读—写)的说话能力和夯实根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素养。说话能力是思维力、学习力、沟通力、领导力的基础,是现代人不可或缺、适应社会、影响他人、成就自我的素养。
人文教育、生涯教育、融合教育、成长教育系列,可以构建自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如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2年级是“幻想童话”期,3—4年级是“历史故事”阅读期,5—6年级是“知识伦理”阅读期。连贯性、阶梯式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指导,有助于他们形成阅读兴趣和悦读习惯。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情绪的两极性和行为的反叛性。一般表现为逆反、冲动、自我、封闭的特点,行为上具有社会性、独立性、闭锁性、敏感性的特点;心理行为上容易出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不满自我形象 ;学习困扰——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 ;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盲目反传统、反父母、反师长,盲目相信朋友;性困扰——性冲动与异性交往。因此,需要用积极心态营造、积极情绪管理、正向人际沟通、心理教练技术等系统主题班会课帮助他们进行自助性成长指引。高中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表现为,高一成人感强烈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明显发展;情感活跃而丰富但有自控与内隐性发展;人际交往行为两极性,对成人闭锁和朋辈化更明显。高二是学习分化期:茫然期,易松懈、易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友爱期,同伴交往友谊感的固深化发展,易恋爱。高三是树立理想追求,思考人生价值和制订生涯规划的关键期。因此,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阶梯式相关主题班会课指导,对他们的心理与品德及整体素质的养成将具有自我成长性的自生态发展的深远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