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5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点评: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四个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1.74%。从今年开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上行,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5%、1.86%和1.87%,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虽然不良贷款率有小幅增加,但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不良贷款绝对规模增加幅度下降明显。2018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长3265亿元,同比多增1683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3.25%,较年初和上半年末分别下降0.24个和0.0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类贷款占比已经连续8个季度实现环比下降,这表明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正在得到逐步释放,未来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有一定缓解。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6727亿元,较年初增长5783亿元。在贷款损失准备持续增加和行业不良贷款运行趋势企稳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增速继续明显高于不良贷款增速,推动拨备覆盖率较上季度末增加2.03个百分点至180.73%,贷款拨备率也提升5个基点至3.38%,风险抵御能力继续增强。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较大规模的核销处置是商业银行降低存量不良贷款、推动不良率企稳的主要原因之一。据银监会披露,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共处置不良贷款达到1.2万亿元,同比多处置2300多亿元,其中利用拨备核销达到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1900多亿元。随着盈利能力逐步回升,未来商业银行具备充足的财务资源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与核销。今年以来,监管加大督促银行业暴露及处置真实不良贷款的力度。3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下调对银行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同时强调对风险分类结果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资本充足性等方面的考核。受不良认定标准趋严和核销进度放缓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不良贷款增幅较为明显。三季度以来这一态势得到一定遏制,单季新增不良贷款仅增长860亿元,较上季度少增1078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央行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同时加大了对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连续四次降准包括进行一些定向的引导和其他的支持鼓励,如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等。目前来说,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地之后,市场上流动偏紧的状况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将有助于降低这些领域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从而使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保持一个总体可控的水平。
中国基金业协会消息,截至11月12日,共有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11只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成立规模总计228.21亿元。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11月2日以来,协会对符合条件和备案标准的资产管理计划实行备案绿色通道,于1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切实支持证券行业以实际行动纾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点评:近期,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各方关注,相关的政策利好正在有序地推进之中。券商从资管计划、债券承销、信用保护工具等多个渠道,积极响应“驰援上市公司”。业内人士表示,此次11只证券行业支持民企资管计划是专项纾困计划,会投向存在股权质押资金困难的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帮助,各资管计划会自定标准,基本上各家都会优先救自己的优质项目,具体形式包括股权和债权两种。
今年10月22日,中证协首次披露该项资管计划,并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遵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原则设立”,首次由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设立母资管计划,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证券公司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
11月2日,中证协宣布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全面启动,发起人协议明确约定了各发起人自愿按照不低于前期意向的首次出资金额,在不晚于2018年11月30日前以自有资金投入系列资管计划,并通过向下设立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同时发起人协议约定系列资管计划应当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以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财务投资为主要手段,以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治理结构相对稳定为主要目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10月22日首次提出至11月12日完成备案,历时仅21天。从11月2日首只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完成备案到11月12日,仅用了7个工作日。
具体来看,根据备案信息显示,在11只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中,海通资管成立的产品规模最高,达50亿元,其次是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资管,分别为25亿元。此外,银河金汇资管、招商证券资管、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和申万宏源成立的产品规模也均在20亿元及以上。而广发资管和东兴证券成立的产品规模分别为10亿元、7.5亿元。产品类型上,有7只券商资管计划选择单一型,4只选择集合型,比如银河金汇资管和招商证券资管,成立的均为FOF产品。从投资类型上看,9只券商资管计划为混合类,只有国信证券和东兴证券成立产品的投资类型为固定收益类。
市场人士表示,后续还会有证券公司会参与到这一计划中来。下一步,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持续做好备案服务工作,大力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发挥资产管理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长期健康发展。
11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闭幕。此次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本届进博会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
点评:首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展览规模庞大,各参展商带来的展品含金量十足,从世界500强到新锐公司,从智能制造到农产品,五洲四海宾朋纷至沓来,全球产品汇聚一堂。从“会飞”的汽车、“人机对战”乒乓球机器人到婴幼儿专用核磁共振仪……5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在进博会上首发,全面呈现国际尖端前沿产品、技术、服务趋势,进博会给老百姓带来福音,也为中国乃至世界产业提升带来契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在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164.6亿美元,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成交43.3亿美元,汽车展区成交119.9亿美元,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成交33.7亿美元,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成交126.8亿美元,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成交57.6亿美元,服务贸易展区成交32.4亿美元。此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47.2亿美元。
在展商服务方面,本届进博会馆内共设立4个大型综合服务区,近百处服务点,提供展务、金融等各类专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事纠纷处理服务中心运行顺畅,共接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咨询80多件,涉及在中国申请知识产权、商标和专利保护等,均得到妥善处理。在客流方面,截至11月10日中午12点,本届进博会累计进场达80万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海经受住了大客流的检验。“在展会期间,安全保卫稳定、交通有序,境内外嘉宾的接待非常有序顺畅,整个展会期间城市的运行总体平稳。”
此外,除了展示国家形象的国家展,以及开展贸易合作的企业展,各类论坛也是此次进博会的一大亮点。密集的论坛对贸易、减贫、能源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博会是为世界打造的公共平台,不仅给来自全球的参与者创造平等的机会,也汇聚了更加开放的强音。
同时,首届进口博览会的火爆让人们对第二届进博会充满了期待。相关负责人表示,200多家企业已经签署了参加第二届展会的协议,意向的协议展览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第二届展会总体面积计划仍将保持30万平方米,展区分五个板块,有装备制造、消费、食品、健康、服务。展期与第一届基本一致,时间初步定在明年的11月5日到10日。
今年以来,债券基金成为不少投资者抵御市场“寒冬”的利器,而多家基金公司也纷纷趁势布局各类型债券基金。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年内共新发行债券型基金192只,涉及80余家基金公司,首募规模合计1814.8亿元,目前已经有15家公募基金公司开始布局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包括已申报但暂未获批的在内)。
点评:在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趋势下,机构对于债券指数型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在债券基金投资上更加追求多元化,细分领域的债券指数基金开始受到关注,跟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的债券基金就是其中代表。
早在2016年9月,广发中债7-10年国开行债、易方达中债7-10年国开行债等首批国开债指数基金就完成了发行和设立,填补国内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产品的空白。然而此后两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产品却没有受到市场太多的关注,成立数量也寥寥无几,直到今年四季度才迎来又一波密集发行。11月15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宣告旗下广发中债1-3年国开行债券指数基金仅发行11月12日一天,便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213.7亿元,成为国内首募规模最大的债券指数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广发基金发行的第4只政策性金融债券指数基金。此外,就在10月24日,广发基金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了第5只该类产品的审批申请。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监管新规落地,资金池产品受限,净值化是大势所趋,被动投资与组合管理的时代即将开启,加上国内FOF、MOM发展,顶层资产配置和各资产层面的管理分离,以及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债市双向开放程度加深,对债券被动型产品的需求有望持续被激活。
除广发基金外,四季度以来,南方、博时、中银等多家基金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数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市场上已经成立了14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其中7只成立于2018年四季度(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此外,目前还有南方中债3-5年农发行债券、博时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招商中债1-5年进出口行等3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正在募集,银华安丰中短期政策性金融债刚刚于11月6日获得批复。
据证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浦银安盛、招商、永赢、银华、平安基金等公司也申报了多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目前正在排队等待审批。其中,平安基金于10月25日一口气申报了0-3年期、3-5年期、5-10年期等三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覆盖到了短中长期的不同期限。整体来看,目前已经有15家公募基金公司开始布局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包括已申报但暂未获批的在内)。
对于近日公募密集发力政策性金融债券指数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利率债牛市格局较为显著,未来或有望延续,但国内信用风险目前仍未 出清,而政策性金融债信用评级高、体量大、流动性好,是较为稳健的投资标的,其指数化投资方式也为投资者带来众多便利。
业内认为,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的优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公募基金投资于政策性金融债能免收25%的所得税,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具有税收优惠;二是穿透后可豁免大额风险暴露约束,投资规模无限制;三是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的整体费率比较低,以南方中债3-5年农发行债券指数基金为例,该基金的管理费为0.15%,托管费为0.05%,总费率合计仅为0.20%,低于大多数货币基金。
继中国证监会在4月16日公布了对万家文化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相关人员市场禁入决定书,驳回了赵薇夫妇、龙薇传媒、万家文化及相关当事人的申辩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也对黄有龙、赵薇夫妇开出了罚单。11月20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对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的决定》,对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及时任董事长孔德永,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其直接负责人员黄有龙、赵薇、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赵政予以公开谴责,并公开认定孔德永、黄有龙、赵薇、赵政5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点评:在2016年底,赵薇、黄有龙夫妇旗下的龙薇传媒宣布,拟收购万家文化29%的股权,收购对价达30.6亿元。这场交易之所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赵薇提出的30.6亿元收购款中,有30亿元将来自借款,杠杆比例高达51倍,这种几近“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加之以赵薇的名人身份,引发关注。但收购方案却在短时间内几经变更,从控股权转让变成只收购5%的股权,最后又完全终止,且双方不追究任何违约责任,这直接引发了万家文化的股价坐上过山车。
今年4月,证监会官网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市场禁入决定书》,对万家文化、龙薇传媒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对孔德永、黄有龙、赵薇、赵政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对黄有龙、赵薇、孔德永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通过高杠杆的方式,以30亿收购万家文化股权的行为,也最终被证监会认定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证监会认定,龙薇传媒在本次收购前一个月成立,期间未进行资金的充分筹备,在境内可支付资金有限、金融机构拟融入资金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取高杠杆收购方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在履行能力、履行结果不确切,收购行为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贸然公布收购信息。其行为因其名人效应等因素叠加,严重误导市场及投资者,引发市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致使万家文化股价大幅波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在此次上交所公布的纪律处分决定中,上交所主要指出了孔德永、黄有龙、赵薇、赵政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方面的违规行为,包括未充分提示终止风险,对市场和投资者产生严重误导,筹资计划和安排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未及时披露与金融机构未达成融资合作的情况等。上交所做出的纪律处罚决定为:公开认定孔德永、黄有龙、赵薇、赵政5 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并予以公开谴责。
上交所称,对于上述纪律处分,将通报中国证监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当事人如对上述公开谴责的纪律处分决定不服,可于15个交易日内向本所申请复核,复核期间不停止本决定的执行。上交所还提醒,公司、公司收购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应当引以为戒,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