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勇于探索 40年不断创新云南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8-12-29 02:27本刊编辑部
时代金融 2018年34期
关键词:昆明云南省跨境

文 本刊编辑部

银行工作人员在云南省盈江县向傈僳族群众宣讲“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手册内容

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步,云南金融业敢立潮头、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金融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全省金融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并为全省金融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

健全的银行业组织体系建成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省银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组织体系建设是改革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云南省银行业组织体系改革创新取得诸多成果,健全的组织体系逐步建成。

在基本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方面,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成立。之后,中国银行昆明分行于1984年从省人民银行分设出去,国家外汇管理则从中国银行划分出来成立国家外汇管理局云南分局,并与省人民银行合署办公。1985年,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成立。1986年,根据人、工两总行关于保留县级人民银行机构的通知,县级人、工两行分开,之后信托公司、融资公司、证券公司、评估公司、城市信用社发展起来。到了1988年,云南省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昆明分行组建。这样,“大一统”的银行管理体制改变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云南省逐步建立。

此后,199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组建,同时昆明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开始。1996年,昆明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组为昆明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昆明市商业银行,并在2007年实现重组,更名组建了“富滇银行”。1999年,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昆明分行。至此,云南省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和管理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分离,以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在金融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1996年,泰京银行进入云南,这是第一家进入云南的外资银行。之后,恒生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等相继进入云南市场。到了2017年,进入云南的外资银行数量已达8家。同时,云南省金融业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积极支持辐射中心建设,重点改革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云南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改革,增设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调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并进行了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到了2005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宣布成立,承担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是云南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重大突破。截至2018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改制不断推进,村镇银行组建取得突出成效。

在金融监管方面,1998年,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撤销,同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昆明金融监管办事处和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此后,云南保监局、银监局、证监局的成立,标志着“一行三局”监管体系形成,对云南省完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总量登上新台阶

40年来,云南省银行业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不断增强,资金转化运用效率不断提高,各项贷款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个数达5641(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从业人数达78141人,资产总额合计39847亿元。

而在40年前,云南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仅为28.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0.87亿元。40年后,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云南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001.87亿元,比年初新增841.14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59%。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10900.83亿元,比年初新增1069.1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0.28%。各项贷款余额27690.89亿元,比年初新增1832.5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8.82%。其中,中长期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从贷款结构看,住户贷款余额增长显著,拉动各项贷款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中国银行智能柜台服务区

近年来,在信贷投放方面,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大,截至今年9月末,云南省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5.77亿元,同比增长24.83%,持续贯彻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信贷增长。同时,金融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不减,截至9月末,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14.98亿元,比年初新增734.85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40.10%,余额同比增长13.12%,为全省基础设施“补短板”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云南省住房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房地产开发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长较为突出。

此外,云南银行业不断加大薄弱环节的金融投入力度,涉农和小微贷款增长显著,截至今年9月末,云南省剔除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4900.22亿元,同比增长10.20%,超过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38个百分点。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助力云南省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是云南金融业的一大要务。银行业加大投入金融精准扶贫力度,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9月末,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54.68亿元,比年初新增189.2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94%。同时,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均明显提升。

沿边金融综改创出多项第一

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了《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5年来,全省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昆明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为人民币“走出去”和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云南特色,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是云南省沿金综改的一大亮点。截至6月末,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覆盖境外82个国家和地区,得益于相对稳定的边贸结算,在边境八省中位居第三位,在全国位居第十五位,人民币在全省本外币跨境收支中的占比36.34%,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人民币继续保持我省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涉外交易货币和对东盟的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实现多项突破。云南省在全国首批试点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有效便利了边境地区个体商户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试点实现零突破,全省19家企业累计从境外借入了合同金额为54.69亿元的人民币贷款。成功启动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为省内9家企业搭建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金额达690.6亿元,为我省企业实现了全球统筹调配资金提供了支撑。

开展金融知识“双语”宣传

继上海之后,云南第二个获得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的试点资格,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落户云南,且启动了首单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投资项目,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探索了新路径,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新平台。

此外,首创经常项下人民币与缅币特许兑换业务,兑换量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德宏、红河、文山成功对外发布人民币兑缅币“瑞丽指数”、人民币兑越南盾“YD指数”,汇率定价话语权有所增强;银行柜台挂牌币种已涵盖周边国家货币。截至6月,全省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泰铢、基普、越南盾柜台兑换交易合计2.26亿元人民币。今年5月18日,富滇银行磨憨支行与老中银行磨丁分行分别将500万元人民币通过中国磨憨口岸调入老挝、5亿元老挝基普通过磨丁口岸调入中国,标志着中老双边首条本外币现钞陆路调运通道正式建立。以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为支撑、银行柜台交易为基础、特许兑换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区域性货币交易“云南模式”已经成型。

全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近年来,人行昆明中支跨境办立足本币结算优势,便利企业和个人跨境结算使用,推动人民币在涉外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升。对于云南跨境人民币取得的发展。截至6月末,累计结算首次突破四千亿大关,全省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达4347.85亿元,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跨境结算的需要,有力的助推了云南涉外经济发展。

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建成了以云南为枢纽,辐射东南亚、南亚,延伸至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网络,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与境外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跨境结算渠道,其中涉及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达34个,境外银行在云南省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87户,境外机构在全省银行开立非居民人民币账户1759户。

市场主体认可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截至6月末,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从试点初期的边境贸易拓展到全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投融资领域,结算主体从企业延伸至普通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和23个省级以上口岸,提供结算服务的银行25家,参与结算企业近3000家,较好满足实体经济跨境结算需要。鼓励云南省边境地区金融机构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共同促进区域性跨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文山州与越南河江省将金融合作纳入双边合作规划,德宏州瑞丽与缅甸木姐建立了“中国瑞丽—缅甸木姐”双边商业银行定期会晤机制,版纳州与缅甸开展联合反假货币合作与跨境警务协作,确保人民币在毗邻国家地区的正常使用。

与此同时,云南省跨境结算清算渠道也在不断完善,打通了与700多家境外银行机构跨境清算渠道,首创开展了非现金支付工具跨境使用。此外,现钞跨境调运路径进一步拓宽。3家金融机构获得开展外币现钞跨境调运资格,开通了泰铢、越南盾直供渠道。《云南省规范境外边民人民币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方案》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实施,放开NRA账户现金存取款和账户内资金转存为定期存款功能。截至今年6月末,累计共批复46家境外机构NRA账户办理现金业务,累计办理现金业务396笔,金额3.6亿元,较好地满足了边贸企业、边民的现金使用需求。

外资银行加速布局云南

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创新,“一心两区”全方位开放合作金融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瞄准时机,外资银行纷纷逐鹿云南,随着新加坡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的开业,云南外资银行机构达8家,数量与种类在西部12省区市中排名第三,云南金融开放步伐的“加速度”可见一斑。外资银行入滇后,不但为“走出去”企业带来了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也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资金融通带来了便捷。

2017年12月,新加坡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至此云南已汇集了大华、马来亚、渣打、汇丰、恒生、东亚、泰京、开泰等8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落户丰富了我省金融组织体系,有利于推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作为首家进入云南的外资法人银行分行,恒生银行昆明分行早在2008年11月就已开业,这也是恒生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的首家分行。随后几年,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东亚银行昆明分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等相继开业。

看好云南区位优势是外资银行纷纷抢滩入滇的重要原因。马来亚银行集团董事长丹斯里拿督美葛认为,落户云南不仅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更由于云南地处中国通往南亚的门户位置,连接着东盟各国,接壤缅甸、老挝和越南。

东亚银行正在推广“跨国企业集团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集中运营”业务,并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企业直接从东盟和南亚国家借入跨境人民币贷款,力争依托国家和地方优势政策,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趋势,为云南企业提供更为广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

马来亚银行昆明分行为西部企业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外币贷款、汇票承兑和贴现、信用证服务和保函服务、托收、外币存款和项目融资等。作为东盟国家最大的5家银行之一,其客户可以获益于该行及其子公司在东盟地区乃至巴基斯坦、印度和西方国家的网络。

走出国境向境外边民宣讲

渣打银行昆明分行为云南“走出去”企业将提供包括贷款、担保业务、保理业务、大宗商品、外汇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海外并购顾问咨询及项目融资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此外,渣打中国还可为云南企业量身订制资金管理模式和方案,帮助他们实现资金集约化管理,并协助其建立国内外资金管理平台。

外资银行的争相布局,其国际化程度、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让云南的企业成了最先的受益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选择。

普惠金融惠及各族群众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找准主攻方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新举措落地生根。有效提升了边远地区居民、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保障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人行昆明中支持续运用政策工具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问题。截至6月末,云南省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达5034.39亿元,比年初新增135.27亿元,同比增长14.27%,快于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8.84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各项贷款增速5.58个百分点,困扰小微企业最关键、最核心问题的“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昆明中支强化再贴现在金融机构支小方面的引导作用。明确再贴现工作方向和支持重点(优先办理票面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票据和涉农票据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从“量、价”两方面着手,充分运用票据融资等工具,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昆明中支将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再贴现管理机制,探索再贴现办理新模式,促进金融机构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央行再贴现优惠利率政策切实传导至小微企业。

另外,昆明中支利用 “定向降准”政策加大支小力度。分别于2018年4月25日、7月5日,对云南省特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8家)按时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0.5个百分点。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等手段,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将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体现了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经测算,年内3次定向降准(包括2018年1月25日对云南省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标准的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云南省相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释放资金约50亿元。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云南部分地区交通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受限,边远山区群众只有到乡镇、甚至到县城才能办理金融业务,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待破题。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人行昆明中支狠抓云南各州市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有效助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普惠金融服务站为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解决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延伸不足、金融服务供给缺位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有了普惠金融服务站,偏远山村群众就可以通过刷卡满足金融支取的需求,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昆明中支从2017年开始探索试点,力争在3年时间内,在云南省建成1万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确保以“惠农支付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为主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网络全面覆盖云南省有需求的行政村自然村。同时,将争取实现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推动惠农便民服务向“互联网+”的方向发展。截至2017年末,云南农村普惠金融效果明显,惠农支付终端总数18464台,覆盖全省12620个行政村,惠农支付交易笔数698.51万笔,交易金额60.09亿元。共开展第一批1443个试点普惠金融服务站审批入网工作,云南省首家“普惠金融服务站+农村电子商务为民服务站”在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文怕村揭牌并正式运营,成功破解普惠金融服务难题,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安全、便捷、优惠的金融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商服务。

同时,人行昆明中支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和非银支付机构开展移动支付业务。2017年全省实现蔗糖、烟草等农副产品非现金收购全覆盖,茶叶、咖啡、坚果等领域非现金收购覆盖面也逐步扩大。推进农村支付网络建设,实现辖区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支付网络全覆盖,农村支付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我方银行工作人员到缅甸佤邦勐冒县开展反假币宣讲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上台阶

在人总行和昆明中支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银行消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金融为民理念,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抓手,以金融消费者教育为重点,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行昆明中支法律事务处自设立以来,采取多项措施畅通金融消费维权渠道,促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上台阶。

一是立足省情,初步形成全省点面结合、协同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的良好局面。推动省政府出台普惠金融发展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探索特色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指导富滇银行和大理中支在全国首创“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模式;在文山州广南县引入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构建县域普惠金融特色指标体系。涉外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一站一台一宣传”的外籍人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模式初步形成,借助出访契机,将跨境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纳入与泰央行的双边会谈内容;人行云南德宏中支于2015年3月26日在瑞丽创立全省首个外籍人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投诉站,畅通外籍人员金融消费维权渠道,。

二是内外联动,构建全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长效机制。昆明中支持续将金融知识宣传作为社会公众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护手段,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组织全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为契机,构建多维度、多渠道宣传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富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边疆特色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国民金融素养为目标,采用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效整合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资源,通过进学校、进课堂、进课程,逐步推进金融知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省金融消费者的权责意识和风险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金融消费者咨询投诉处理机制。“12363”咨询投诉电话开通四年来,全省共接受投诉1528起,受理咨询8453起,办结率达到100%,有效服务了各类金融消费者。

四是推进金融广告治理,筑牢防范金融风险第一道防线。加入云南省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联合印发《云南省广告负面清单》,成为规范我省金融广告行为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机制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横纵协调,突出联动广告治理的共享效应,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金融助推全省精准扶贫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峡谷纵横,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居住在这里的26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经济发展状况差距较大……种种原因,构成了云南贫困地区集中、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等情况,成为中国扶贫之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人总行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要求,积极履行金融扶贫牵头作用,金融机构主动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款项210.28亿元,同比增长24.31%;截至今年6月末,仅扶贫再贷款余额就达74.06亿元。

金融知识进校园

人行昆明中支牵头建立起云南省金融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指导全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了金融扶贫工作台账管理。人行昆明中支还与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金融办等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云南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对接,实现了及时、动态地掌握全省建档立卡户的整体变化情况。情况明,决心大,措施准。全省各金融机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最先打响了在全省贫困片区建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这一硬仗。以建设惠农支付服务点为突破口,并不断完善其功能,将其打造成直接为农户办理惠农资金补贴、农产品收购、商品订购、银行卡结算取款、缴款、理财、农户贷款需求信息登记、信息服务、金融知识普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反假货币宣传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站。目前,全省实现了1.26万个行政村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全覆盖。与此同时,云南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到2018年6月末,全省贫困片区共有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531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3376个、证券机构34家、保险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963和218家,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证券、保险、助农取款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开发新格局。另外全省金融社保卡发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截至2017年末,全省129个县的农村地区金融社保卡发卡量累计达到2722.64万张,基本覆盖全省农村人口,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撑。

人行昆明中支在扶贫工作中十分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西双版纳州作为全国试点,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扶贫再贷款政策”扶贫攻坚途径,目前已实现系统支撑的评分、定级、制证、授信“四同步”,助力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涉农金融机构运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信息精准定位,累计向辖内贫困县3167户贫困农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7592万元,贫困农户受益面达47.9%,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累计向贫困信用乡镇发放贷款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85.7%,累计向贫困信用村发放贷款345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9.4%,被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享受三个信用层级叠加的贷款优惠利率,加之扶贫再贷款政策优惠利率,形成了信用创建和金融扶贫优惠利率叠加效应;曲靖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省扎实推进以“数据库+服务网”为核心的农户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全省15个州市共33个县搭建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另外,昆明中支注重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强化信贷导向,通过综合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引导低成本资金投入扶贫开发,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金融需求,探索形成了“人行+信用社+政府+三农”“扶贫再贷款+匹配贷款+优惠利率+利差补贴”“扶贫再贷款+政府+企业(合作社或大户)+贫困户+保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模式,实现了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保险资金的有效结合,将支农(扶贫)再贷款的政策效果传导至实体经济。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动形成一批金融扶贫的新模式。云南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了“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等信贷支持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将金融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紧密联系,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原则对武定县辖区的项目授信达121.42亿元,累计投放资金72.06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推出“农特贷”,以80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鲁甸花椒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银行云南分行创新推出了“七彩云南·脱贫贷款”产品;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云南省内首单扶贫票据,金额10亿元,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昭通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诚泰保险开展了咖啡价格指数保险;中国人寿创新大病保险机制,针对贫困人员降低起付线,提高保险理赔上限,形成大病保险精准扶贫模式。目前,云南金融业已形成了齐心协力助力扶贫脱贫的大好局面。

金融新产品新方式不断推出

大力推动保险创新试点。云南省沿边行政村群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项目于2017年6月6日正式启动,项目覆盖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及所属25个边境县,惠及305个沿边行政村约81.2万群众,截至2018年6月底,已赔付金额387.5万元。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保险发展。2018年上半年,新增农险险种3个,气象指数保险、藏区中药材保险实现突破,全省开办农险品种达43个,基本覆盖了云南农业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大小牲畜和经济林木。积极落实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风险补偿资金,切实帮助云南省小微企业(包括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小微企业)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以来,全省保险业务创新进一步加快,保险业跨境发展取得新进展,保险资金运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一是大力推动保险创新试点。相继推出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沿边行政村群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建设,分别支付赔款2800万元、2060.42万元和150万元。二是推动跨境保险发展。创新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模式,2017年1-11月,云南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及项目融资43亿元,通过中国信保在全球建立的渠道和网络,帮助云南企业调查海外买家资信1144次。三是扩大保险资金运用领域。“云南保监局旗舰店”发挥积极作用,为保险资金运用牵线搭桥。鼓励保险企业为全省和跨境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14-2017年,保险资金落地金额1178亿元。

河口口岸

根据国家外汇局的部署,全省外汇管理部门4年来累计减少80%的行政审批事项,经常项目基本实现“零审批”,有效提高涉外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实现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全面下放,推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管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境担保外汇管理大幅放宽,极大便利市场主体办理跨境投融资业务,有效降低汇兑风险。完善和细化边境贸易差异化外汇管理方案,进一步便利和规范边境贸易结算,有力促进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海关统计,2017年1-11月份,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现27.4亿美元,同比增长83.7%,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3.1%。二是大力推动境外投资。2015-2017年我省新设境外投资企业237家,其中:绿地投资企业134家,并购18家,合资85家。2016年,云南省建投集团建设的老挝万象赛色塔园区已经通过了国家商务部考核,截至2017年末,共有39家企业入驻园区。此外,云南海诚集团建设的磨憨磨丁境外经济园区已入驻69家境外投资企业。三是积极支持昆明对外开放“两翼”起飞。自去年昆明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获批后,云南省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保税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昆明对外开放两大贸易供应链平台正式启动,“一带一路”战略得到重要支撑。2017年,呈贡、晋宁两大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区货物价值达867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5倍,保税物流中心对云南外贸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四是深化“放管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向辖区银行解读关于开展便利银行贸易单证审核的通知精神;简化A类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入管理,允许金融机构在为其办理贸易外汇收入时,暂不进入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可直接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或结汇;积极帮助企业完成进口付汇主体变更手续,为原油进口数据落地云南,企业顺利投产冶炼打消顾虑;一手紧、一手松,既尊重市场又讲原则,以个案审议的形式来支持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2017年云南外贸总额251亿美元,实现增长24.9%。五是提升边境地区外汇管理服务水平。继续跟踪《云南省边境贸易差异化管理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指导边境州市、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和边贸企业,享受差异化管理的政策红利。根据中国磨憨“边民互市”场所化管理的实施方案,提出边贸管理“一单一证”的审核原则,提升边贸便利化水平。2017年,全省边贸总额33.3亿美元,同比稳步增长17.7%。六是推动口岸升级,促进通关便利。积极争取2017年国家一类口岸联检查验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4个项目5945万元,及时做好德宏芒市机场航空口岸获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各项后续工作,推进孟定清水河口岸联检楼的迁址新建。同时,加快推进畹町口岸进出口查验货场的建设进程。做好盈江、章凤、孟连、南伞、沧源、片马等二类口岸的升级开放。

林权抵押贷款创出 “云南模式”

今年9月20日,由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建设的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正式落户云南。作为我国发展“互联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中国林业“双中心”将助推云南打造成为全国林业大数据服务及林权(收储)交易服务的集散中心,为国家决策、企业发展和林农增收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资源,更好地服务云南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决战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密联系林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围绕增绿、增质、增效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目标,云南省对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配套措施的探索,长期走在国内前列。

云南省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涉及单位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配合十分紧密。建立了由云南省林业厅和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林业、财政、 金融、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组成的“云南省林业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通报、会商、座谈、调研等方式,研究抵押贷款推进情况和问题,确定工作目标,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形成了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在主体改革中,云南“组织领导到位、工作队伍到位、经费落实到位、宣传培训到位、督促指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的“六到位”做法,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称为“云南模式”,向全国推广。

镇康南伞口岸一瞥

在深化改革的探索中,云南在全国实现了“四个创新”、创造了“四个全国第一”,即:创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模式、创新林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林权管理信息化的省份,在全国第一家开展林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经济林木和观赏苗木抵押贷款。

“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集体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增长、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林区和谐、社会稳定。”云南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明确,步履坚实。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通过改革创新,青山迸发活力,云岭大地上满是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改革迈新步,林区展新姿,绿色云南继续积蓄着绿色发展新动能。

猜你喜欢
昆明云南省跨境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昆明美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