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了财务人员面临的挑战,进而调研并剖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分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91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0-0-02
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多样性需求。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思路,倡导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财务(会计)人才面临的挑战
1.1 信息技术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基于信息技术的岗位洗牌,会计相关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2017年,美国BBC借助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总结出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会计排在第3位,被淘汰概率为97.6%,这个结果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数据、电子发票、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使传统的账务处理方法不再适应当前的核算和报账要求,核算方法亟需改进。
1.2 人工智能的挑战
2017年5月,“德勤财务机器人”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其具有录入、合并和汇总数据的功能,并能胜任监管和管理工作。2017年5月,普华永道推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年6月,安永推出“安永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是向业务流程捆绑和外包变革迈进的又一步,RPA的应用将极大减少人为从事基于某些标准、大批量活动的需求,分为流程分析及机器人匹配、供应商选择及签约、实施支持等内容。上述人工职能的开发和应用,对传统的会计人员来讲将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会计人员及时转型,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1.3 财税政策不断变化的挑战
优秀的财务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要随时掌握国家财税政策的变化并能及时应对这些变化,并将新政策纳入企业账务核算、财务咨询、税收筹划和审计中并进行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的制定和不断的修订,财税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斷地调整和修改,财务人员要及时学习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财税政策,这对一些不擅长学习的财务人员来说又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教育部一直提倡高职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但是这一观念在理工科的教学中贯彻得较好,但在高职文科专业尤其是经管类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专业更是问题突显。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经过调研大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盲目模仿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也偏重高难度的理论课程,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而非兼顾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全才。从这个层面上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同时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必须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即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设置不科学,首先是学制安排不科学,根据课题组的统计,80%以上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剩下1年时间去企业实习。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在校时间短,很多专业课程无法开设,或者不得不尽量压缩课时。同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不合理,没有考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递进性,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不能培养出拥有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2.3 校企合作无实质进展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会计专业建设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很多高职院校领导为了顺利通过教学质量评估,都在提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但实际操作时,校企合作却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很多企业人员没有参与学校的教学,很多教师也从不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仅凭经验和自学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多,但实务操作能力严重欠缺。
2.4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各个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工商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考取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且骨干教师顶岗实习应作为教师的日常工作,而不是在教师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之外再安排暑假实践强迫教师到企业工作,从而无法保证教师精力,效果也不理想。很多教师由于暑期要参与各种培训,还要申报、撰写各级课题,还要发表论文、参编教材,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
2.5 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训硬件设施不能保障实训课程的开设、教师实训经验欠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企业实务脱节,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理论课程难以理解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务操作能力不达标,无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用人单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也找不到合适工作,开始出现“学校-学生-企业”3方互相抱怨的恶性循环。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各层面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有利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且与企业零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的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态势,开发和制定体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动态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能力要求及课程设置中,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国家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能力要求更加综合,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学校和企业聯系更加紧密,产业需求和教学过程衔接更加协调,学生技能和企业需求更加融合的效果。
3.2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由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家、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对市场需求、学生专业认知和教师授课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同时,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实施、理论与实训课程考核方式、顶岗实习形式和证书获取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强化育人为目标的创新。
3.3 校企共同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在专业课程内容、开设学期、教学过程等方面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产教融合、动态调整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解读最新的财税政策,合作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案例,技术公司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投放,专业老师、校企企业及课程资源开发公司实现“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实现课程资源的互惠共享。
3.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本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认真落实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政策,安排下企业实践的教师填写实践日志并撰写实践报告。同时,高职院校要执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面培训制度,制订教师发展5年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派出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会计培训,并不间断地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定岗挂职,改善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脱节的情况。此外,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课教师考取专业拟合度高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证书。
3.5 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引导作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应该从学校、企业和学生3个方面进行评价,制定的标准应兼顾科学性、全面性、动态可调整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高职院校应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执行的人才评价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程金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7(6).
[2]石纪虎.职教集团构建机理视域下校企合作内涵的理性反思[J].河北职业教育,2017(1).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