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文化适应

2018-12-28 20:41李曼徐英刚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高校大学生多元文化

李曼 徐英刚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社会快速变迁,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适应就显得尤为明显。而高校的文化也必然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是应对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大学生;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及意义

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贝瑞认为,“文化适应概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就是文化接触之后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另一个层面是指心理或个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就是文化接触之后个体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以及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1」“文化适应是指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2」也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的接触过程中所导致这两种或多种文化类型的变化。

人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由于不同文化造就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抵触与冲突。因此,对多元文化的文化适应,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有益于维护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学校承担着传播文化与社会化的责任,直接与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相联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进步,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适应代表着民族的文化适应与发展。

二、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将影响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与文化

高校里的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国内各地的方言就有很多种,有的方言,比如粤语、闽南话等很难听懂外,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等,有其自己的语言,甚至文字。国外的留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各地的语言共約五千多种,其中使用人数超五千以上的语言有13种,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由于多种语言的使用,就会出现交流障碍,不利于对多元文化的适应。

(二)信仰与生活

高校学生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会面临生活方式差异很大的状况,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饮食、风俗的不同,不同习俗出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有许多同学表示,饮食不习惯,生活习惯差异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就读地区的反差是很大的,另外,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信众在我国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宗教信仰,价值观和风俗等相冲突,这就会严重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迪尔凯姆认为,文化为社会团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从而使个体能够与群体相结合,它在社会学意义上就是至关重要的。从这样的视角来看,社会秩序是通过个体对社会生活中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化模式的遵从形式。「3」

(三)网络与传媒

由于网络与大众传媒和自媒体的的发展与普及,媒体在文化适应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在媒体中得到娱乐,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和了解文化。通过媒介,不但可以了解本国的其他民族文化和国外新的文化,还能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由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交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的兴起,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急剧加快,高校大学生也更加多地接触到新文化,媒介也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大众传媒也成为了解新文化和适应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当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以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在对这些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全新文化时,既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会感到压力与不适应。进入到全新的文化环境中,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初始反应更多的是新奇,所以他们对与母体文化不同的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在面对不同文化上出现差距时,他们也存在着混乱、困惑、无力、孤独等各种不适应状态。由于各民族间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这就会使得如不理解他们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会加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引起矛盾。

在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应该走向跨文化的同质化的趋同,而是要在互动中借鉴其他文化的内容,接受、改变和吸收他们,以便加强和确保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的延续。高校应适当呈现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多元文化间的包容并序,提高他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机会平等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校是多元文化相对集中、文化氛围也相对浓厚的地方,由此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也相对明显。因此,高等院校应更加重视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在校大学生与异文化和多元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来促进各高校大学生有效的互动,维护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角》「M」,第25页,商务印刷馆2002年版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第310页,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3]白瑞杰:《文化·教育与发展》「M」,滕星,马效义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李曼(1974.5-),女,满族,河北石家庄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思政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徐英刚(1975.1-),男,汉族,河南淅川人,陕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室,讲师,从事中外文化对比等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高校大学生多元文化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