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绵
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热招态势。学前教育专业为幼师队伍输送大批专业人才,是幼师队伍师资力量的重要源泉。怎样办好幼师和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成为摆在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幼儿教师的职业敬畏感状况堪忧,一些幼儿教师只是把这份职业当作生存的手段,没有尽心尽责地从事工作并把幼师职业看作自己的事业和未来。近两年来,幼儿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幼师虐童事件触目惊心:山西太原某幼儿教师“狂扇”女童,浙江温岭某幼儿教师为了“一时好玩”揪着幼童耳朵腾空提起,把孩子扔进垃圾桶,山东东营某幼师用针扎孩子等。虐童事件频发暴露了幼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这些行为是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是对幼师职业神圣性的亵渎,归根到底是幼师职业敬畏感缺失所引发的。这对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幼师职业敬畏感的培育应该从职前教育抓起,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敬畏感的培育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敬畏感之内涵
敬畏,与其说是一种意识,毋宁说是一种伦理。它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基础的有限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神圣性对象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约自身的言语和行为。由此引申,职业敬畏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所从事的职业所产生的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把职业看得神圣即价值非凡,深刻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前教育学生职业敬畏感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幼儿的敬畏以及对幼师这份职业的敬畏,它的培育和养成要靠提高职业认同感所带来的“对职业的‘敬”和树立职业责任感所带来的“对职业的‘畏”共同作用。认同感指导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所追求、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并由衷产生尊崇和爱戴,形成“敬”的情愫;责任感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份职业所承载的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清晰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从而生发出“畏”的情感,两者的相互作用,维持着较好的张力,有机统一,敬畏感才得以生成,具体见右图。
二、培育之路径
职业敬畏感的培育是一个认知、认同、信仰、践行协调发展的过程,需要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意志信仰到行动实践四个维度加以把握。在职业敬畏感培育的过程中,理性认知是始端,情感认同是关键,意志信仰是思想制高点,外化于行是最终归旨。四者渐次深化、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敬畏感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层面的有效建构。
1. 加强职业道德认知教育和生命教育
通过职业道德认知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及道德理想,这是形成和增强职业敬畏感的重要条件。帮助学生认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与他人发生着依存关系,让学生增强职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对幼儿的师德责任。
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敬畏幼儿,进而敬畏幼师这一职业。生命教育发轫于死亡教育,其与死亡学紧密相关,“关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反映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1]。生命教育以生理意义上生命的健全、健康为前提,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要从“生”与“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向死而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独特性在于对意义的追寻,通过追寻意义来实现人生价值,正是对意义的不懈追寻人的生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引导学生体会教育之美
教育本质上是德性实践,教师从教,立德为先。[2]师者的德性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挚爱,是教师职业认同感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重要支撑,其本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好。故此,培育学生的职业敬畏感,就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师者的教育之美。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阶段的学习是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是其从“老师的学生”到“学生的老师”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更要做好思想准备,怀着向往之情迎接未来的教育生涯。其次,要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即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蕴含着幼儿全面发展和进行美好生活的必备知识和无限可能,从而让学生体会教育对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体会教育的美好。最后,要让学生创造教学。教学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双方进行生命互动的形式。教学技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不仅要让学生提升教學技能,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愉悦的生命互动,体会教学的生命之美。
3. 树立坚定的教育信仰
教育实质上是求真、达美、向善的人学,教师有崇高的教育信仰,才能真正理解教育、认同教育、热爱教育、追求教育,才能不断激发自身内在潜能用以教育,才能自觉地感知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才能勇于面对和战胜教育的种种艰辛困苦,并乐意为教育做出牺牲和奉献。
然而,教育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系统,社会的各种思想和风气必然会渗透进教育中,并影响教育。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功利主义等影响着教育,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抉择。因此,培育学生的职业敬畏感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仰,引导学生信仰教育。信仰教育,就是让学生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超越物质利益对教育进行思考;主动思考学前教育的不足与问题,积极探寻解决之道;更多地重视和关注幼儿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完善,以教育安身立命,将教育终生寄托。
4. 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实践氛围
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行动,需要外化于形;行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需要潜移默化。因此,通过榜样引领、社团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题、专业实习等形式,创造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机会,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实践氛围,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获得学前教育实践的情感体验,不自觉地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增强职业敬畏感。
参考文献
[1]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洪早清,董泽芳. 敬畏教学——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8,2:6-11.
[3]郭培霞.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7,6:66-68.
[4]张金运.教育场域中敬畏感的缺失与重塑[J].课程与教学,2017,12:26-31.
注:本文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7年度校级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敬畏感培育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7QN1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