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摘 要:在“互联网+”理念推动下,慕课、智慧校园等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智慧校园与慕课的发展历程,指出智慧校园的特征以及智慧校园与慕课的关系;其次重点阐述了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建设与实施慕课,应当遵循更新教学理念、融合信息与服务、改革教学组织形态的原则,并提出四点实施策略——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跨学科团队、建构社交网络、改进评价机制。
关键词:智慧校园;慕课;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9-0043-06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21世纪初的飞速发展,高速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逐渐走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物联网的兴起,又促使“互联网+”的概念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将网络作为获取资讯、互通有无、文化娱乐的方式,还希望将网络更深层次地融入工作、学习、生活中,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的关键词。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战略计划,国务院也于同年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互联网与生产领域进行融合发展,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拓展行业发展思维,增强社会竞争力。
具体到教育领域,在“互联网+教育”理念推动下,在高速移动网络和便携设备的支持下,教学资源的载体形式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纸质媒体和图文,到光盘和音、视频资料,再到网络存储与流媒体点播,最后演变成如今的多媒体融合与无处不在的移动终端。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内容为先,转变成需求为先,即从原来的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标,逐渐转变为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促进个体发展”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从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角度,产生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学习形式;从学习环境角度,产生了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等建设理念。
当前,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研究热点。[1]国内外教育者关注“智慧教育”理念下学习环境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2]本文以我院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引入和建设慕课教学平台为契机,研究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建设与实施慕课教学的原则与策略,探索软硬件相结合的智慧教学新模式。
二、智慧校园与慕课
1.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催生出的崭新概念。对它的精确定义,学界还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界定,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后者基础之上的升级和换代,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3][4]数字校园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campus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教授对数字校园概念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并指出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将数字校园的理解划分为平台观、空间观、环境观、过程观四个方面。[5]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智慧校园”逐渐成为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之上的另一个新的领域。关于智慧校园的含义,同样有着从不同侧面出发的理解。例如有研究者从学习环境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校园是一种能够全面感知物理环境,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的生活环境。[5]有研究者从学校运行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校园是为了支持智慧教育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衔接起来,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6]还有研究者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校园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人的学习、工作需求为目标,实现各个层面、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7]結合以上专家观点与学校的实际应用,笔者认为智慧校园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无感知的高速互联网络
智慧校园比以往更加强调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移动数据网络等。在此基础上,还注重不同类型网络的无缝对接与融合,使用户实现“无感知”的自动切换,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服务。
(2)校园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数据收集
借助遍布校园的传感器、摄像机、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从校园环境到人员状态、从基础业务数据到专业教科研信息的实时监测、采集、传递,将校园各个部门的运作进行整体的数字化。
(3)大数据支持的业务融合与智能处理
在前述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学校各项业务的高度融合、信息共享与智能化处理,进而实现从大局层面的领导决策,到中间层面的部门业务整合,再到细节层面的个人信息需求的全面支持。
(4)校园服务的个性化应用
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与业务整合,为个人用户提供校园人事、后勤、管理等日常运行业务,以及教学、科研、学习等的全面支持。提供统一的门户和桌面端、移动端等多样化的接口,根据用户需求智能推送业务,满足各个领域的资源请求,实现校园生活的开放化、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
总的来说,智慧校园以光纤通道、传感器等网络硬件为基础,在业务逻辑层面穿透了以往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壁垒,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融合、挖掘、分析、推理,为决策者提供快速、智能的信息支持,在现实层面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平台,以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2.慕课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是一种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络分享给大范围不特定学习者的一种课程形式。慕课具有规模大(学生可达百万人)、开放性(面向全世界)、门槛低(免费或较低费用)、网络化(全程在线学习)、自主化(自由控制学习进度)等特征。[8][12]慕课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技术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形态,是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资源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从学生需求出发寻求教学形式新突破的有益尝试。现代慕课概念的提出,源于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与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所领导的在线课程“关联主义和关联知识”。同年,加拿大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了MOOCs这一术语。[9]2011至201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建的Edx,以及斯坦福大学创建的Udacity成为美国慕课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平台,促进了慕课理念向全世界的传播。
2013年,慕课大规模进入中国,国内众多高校和企业开始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建设慕课平台,引进国外慕课资源,以及开发本土化慕课课程。同时国内研究者也开始深入研究、分析慕课的实质、意义与应用。有研究者在梳理慕课从国外到国内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慕课对国内传统的高等教育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挑战;[10][11]有研究者分析了慕课的构造特性,指出优秀慕课课程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建设慕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9][12]也有研究者从实用角度出发,在利用慕课开展具体学科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14]总的来说,慕课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企业与高校中都有着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开发成本过高、学成率低等问题,并且慕课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级院校必须努力平衡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探索慕课的具体应用模式。未来教育者对慕课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形式与内容的自我更新、与其他教学形式的融合发展,以及深化商业应用、推动校企合作等方面。
智慧校园与慕课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也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供给与需求、连通与融合的关系,并紧紧围绕“学习优化”这一核心。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连通网络,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慕课学习;同时慕课的顺利实施又要求学习者处于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用优质的资源与便捷交流渠道,随时获得教育者的学习支持,而这也正是智慧校园对学习过程所起的有益作用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智慧校园所提供的资源与环境,开展慕课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建设与实施慕课的原则
作为“互联网+”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开发慕课、实施慕课教学,应当注重基于新技术所提供的新环境、新机遇、新能力,充分发挥两者优势,革新教育理念,迎合师生需求,创新课堂形态。结合慕课的特性与智慧校园所提供的环境,笔者认为慕课的实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学习与教学理念革新
随着历史时期的不断演变,教育理念的变革几经反复,到20世纪末,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成为教育者的共同愿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样化的价值诉求。[15]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围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術和工具,教育者开始探索更加细化的应用理念,以指导教师将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
(1)支持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
慕课具有高度的自主化特点,即学习者自行决定学习进度,根据自身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弥补自身短板,忽略已了解的知识;但同时国内外众多慕课平台也开设了众多符合学期规律的实时课程,这类课程有固定的开课与结课时间,根据现实时间的流动开放不同的内容。例如美国慕课平台Edx(https://www.edx.org/)的所有课程中,随堂课程为1055门,自主学习课程为1074门;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http://www.xuetangx.com/)在已开课和即将开课的课程中,随堂课程约为1030门,自主课程约570门;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则几乎全部都是随堂课程,仅部分已结束课程转换为自主课程供学生查看。这说明慕课既可以作为独立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像普通高校课程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高校使用慕课进行教学,无论是作为独立课程,还是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混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利用智慧校园的资源整合与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学生进行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学习。
(2)拓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不同于传统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网络化,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直接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这种引导的时效性、有效性都是慕课课程无法替代的。有国内外研究者指出,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限、学习监督机制不健全、师生交流不足等原因,慕课课程的注册人数很多,但学成者往往只有10%左右,甚至更低。[16][17]
可见,高校开展慕课教学需要根据慕课特点,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模式。这种混合,不是将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结合两者优势,取长补短,互相融合。例如,当前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正在广泛开展。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过程的课上学习、课后完成作业的流程翻转过来,课下学生利用网络,通过慕课课程中简短、精炼的知识点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产生疑问;线下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任务、进行活动、答疑解惑、完成作业,最终实现知识内化,[18]其过程如图1所示。智慧校园的网络建设、学习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实时提供学生需要的资讯,并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高效、便捷的渠道。
2.信息融合与服务融合
在数字化校园时代,注重的是校园业务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立数字平台进行管理,使日常管理业务通过网络便捷地运行。它的优势在于将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入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但是数字化校园仅仅实现了数据、业务的整合,即把原来分散各处的入口统一,各个部门之间实际上仍然处于分散状态,业务没有打通、数据没有共享,服务没有融合。这种表面上的整合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也没有基于用户需求进行系统建构。而智慧校园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教、研、学、管全过程的新的校园形态,在“互联网+”理念影响下,融合全校信息系统和数据,统一处理、分析、挖掘;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融合校园各项服务,提供智能、开放的服务环境,并借助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智能筛选、信息聚合等个性化服务。有研究者认为,融合发展的思想应当作为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思想。[19]
(1)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智慧校园应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校园云平台,整合校园管理、运行、教学、科研等数据,特别注重将信息从物理整合转换为逻辑整合,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发现资源的潜在逻辑联系,从而为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服务的智能推送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慕课也作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整合进高校教学资源体系,纳入大数据、云平台,综合运用于学习过程。
(2)统一门户的教育管理与服务融合
在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设计智慧校园架构模型,如图3所示:
其中,在服务层,智慧校园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平台端、移动端的统一接入,保证不同端口的服务一致性;改变以往数字化校园业务为先的模式,将具体业务统一放在业务层,由服务层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用,以实现在全校统一的业务标准基础上,打通部门壁垒,融合各个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业务推送,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数据冗余和重复建设。这样就打破了以往慕课与其他类型教学资源分离的状况,由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智能筛选和组合各方面资源并集中推送,辅以学习支持系统,真正实现智慧学习。
3.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
在传统高校中,教学组织主要以校园为边界,学生在校园内,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参加固定课程的学习,师生交流主要在课上进行,教学具有相当的封闭性,有限的对外沟通和交流无法成为主流。随着通讯工具和网络的普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例如,师生可以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随时进行沟通,学生的学习资源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辅和图书馆。但总体来说,教学组织仍然没有脱离“校园”这一范畴。
慕课和智慧校园的出现,为改革高校教学组织形态、突破校园边界、构建泛在教学环境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慕课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对于学习者来说,不论民族、国籍、性别等,只要具有相应的语言基础,具备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就能够参与慕课的学习。同时借助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使学生无论在教室、餐厅、宿舍、操场,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只要能连接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由此,学习的时空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另一方面,智慧校园的建设,既利用自身的硬件(网络)优势为师生搭建了泛在学习的环境,又能够将慕课纳入云平台,使校园学习资源不断扩展、迭代,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质量。
但慕课与智慧校园优势的充分发挥,都要依赖于高校教学组织形态的改革。因此,高校应当努力优化教学组织,打破传统校园边界,不拘泥于固定学习环境,勇于实践开放的课程运行机制,鼓励发展主题式、项目式教学,支持师生从更广泛的平台吸收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内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
四、智慧校园环境中开展慕课教学的策略
建设智慧校园,并在智慧校园环境中开展慕课教学,必须遵循一个全面、合理的策略,以更好地发挥两者优势,改善高校教学。
1.完善建设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无论是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还是慕课的引入、建设与实施,都是关乎学校信息化建设前进方向与发展水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涉及面广泛、工作量巨大的工程。特别是前者,尤其需要学校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进行系统的论证、统一的规划和慎重的决策。从目前情况来看,智慧校园建设与慕课建设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没有纳入一个整体的高校信息化规划框架中;同时高校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一,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部门存在视野狭窄、“重硬轻软”的现象,即重视基础硬件建设,忽视基于用户需求的规划设计和资源等软件建设。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全面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自上而下地建构发展方针。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理清组织架构,做好部门间的协调,激发凝聚力,有研究者也提出设立由高层领导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职位,负责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20]二是做好制度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制定规范的系统应用手册和课程实施指南,统一数据标准,降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难度,提高数据采集和利用率;三是完善考评奖励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和标准,提高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慕课课程的开发和使用,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
2.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
慕课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的在线课程,天然地具有一定技术门槛,高校中众多拥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授课经验的老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难以系统学习新技术,对制作慕课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慕课的授课对象具有不特定性,学习者基础水平差异化较为严重,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内容编排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慕课课程是由多个学习单元組成的,根据内容不同,学习单元中通常包括教学视频、学习支持材料、作业、测验、问答、讨论等内容,制作工作量巨大;慕课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每个教学单元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答疑、讨论,或组织各类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师的精力是一种挑战。
以上种种困难说明,慕课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系统性的课程形式,传统课程只需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就能开发的情况,难以在慕课课程上复制。因此,慕课的开发和实施需要组建一支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如图4所示,团队成员包括教学设计人员、视频拍摄与剪辑师、主讲教师、运营人员、授课助理、其他人员。根据课程规模和现实需求,人员构成可以适当增减和调整。此外,由于慕课的技术性较强,应当特别重视跨学科教学团队的组建,以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开发高质量的慕课,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3.构建社交网络
学校是个小型社会,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重视基础建设、内容建设,也要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通过网络的无缝连接,建立学校成员之间的社交网络,形成平等、互助的文化氛围,而这也正是以往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所忽视的。[2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联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22]因此,慕课的教学过程也应当起到联通的作用,将教与学两个端点连接起来,也将学习者互相连接起来,构建班级、学科、校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社交网络,使学生在联通过程中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