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语文:语文教学的价值皈依

2018-12-28 10:44周小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2期

小学语文课程是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的母语教育课程。哲学家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因而,母语是最原始、最牢固的”。母语是小学语文的根,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力量,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捕捉文本中的文化基因,展现母语的“淳美”。“淳美语文”的教学过程,是儿童精神对话、精神享受的过程,也是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淳美语文”的教学主张

1.淳美语文,领略汉语言文化。汉字,从形式上看,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字形表现为八方点画、四隅相招的空间单位,有着整齐、均衡、对称、比例、和谐等美的规律。从语音上看,有着抑扬顿挫之美;从篇章结构上看,有着跌宕起伏的意味美。汉语不同于英语、俄语,它的表达是自由的,句读简短、形式多样、组合自由、充满弹性,汉语以神摄形、气韵生动,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这种美,简言之就是“淳美”。淳美的语文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以有限驭无限……完全可以说,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无不深深镌刻着祖先的思想、烙印着祖先的情感。有一位留学的海归说,“在国外,只要看到‘沧海‘桑田这些词就会落泪”。的确,汉语饱含着情意,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因此,在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直面文字、直面文本,将自己沉入文本之中,与作者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在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中获得视界的澄明、内心的敞亮。

2.淳美语文,彰显主体性精神。汉语言是淳美的,汉语言文化是淳美的。淳美的语文教学能够彰显、弘扬主体的个体性、独特性。汉语言文本是千变万化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学生对每一篇文本的解读都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文对本解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创造性,让学生不断地去揣摩文本、体验文本、感受文本、静思文本甚至玩味文本、创造文本。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 (苏教版小语六上),有学生在阅读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林肯的三次简短的讲话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能让参议员的嘲笑变成掌声?文本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在这里,文本诱导着儿童对之发问、补白,诱导着儿童的文本想象、文本创造。应该说,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补白、想象、创造等正是学生文本解读主体性的确证与表征。学生不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者、消费者,而且是文本的生产者、创造者。

3.淳美语文,展现教育学特质。教育是什么?德国著名存在主义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淳美语文”教学不是让教师通过诸如灌输、教导、训诫等手段对学生规训,而是要让教师在学生文本解读过程中给予激励、唤醒和鼓舞。“淳美语文”的课堂是摇曳生姿、形式多样的;“淳美语文”的教学是富有教育学特质的,是有个性的。它不再是教师按照固定框框、模式展开教学,如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讲解字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机械流程,而是以“美”为导向、为纽带、为动力,让儿童展开感受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沉浸式阅读、冥想式阅读……通过这种多模态(文字、图片、声频、音频等)的阅读,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进而让学生达致“言意共生”的文本解读境界。例如教学《月光启蒙》 (苏教版小语五下),笔者通过让儿童捕捉描写月光的词语如“柔和”“洒满”等,感受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气氛;通过“沉浸”“雕像”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位乡村母亲的勤劳、纯朴形象。这样的一种文本阅读是“自由阅读”“无压力阅读”“享受性阅读”。

二、“淳美语文”的教学实践

1.以“美”为纽带,展现语言淳真之美。文本皆有言语特质,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在“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言语形式、体悟言语内容、品味言语品质。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语文本体,就必须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以“美”为纽带,可以展现语言淳真之美。学生由言语的表层,穿透语言的表义,深入到文本深层,感受到文本内在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意蕴之美。

例如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笔者让学生品读第一句和第二句,学生根据“溪亭日暮”,想象生动的画面。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词人李清照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我仿佛看到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遥望着天空,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生:我看到了李清照乘着一叶舴艋舟,来到湖的中央,太阳已经落山了。

生:夕阳无限好。李清照看到了天边的一切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恬静。

生:我想到了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教师播放多媒体,太阳落山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边,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之中。水面波光粼粼,那金色的波光让学生深深地陶醉了。学生用口吟诵、用眼观赏、用脑想象、用心感受,这种美,深深地表现在词的语言之中,学生入境悟情。

2.以“美”为根基,展现儿童淳善之美。儿童的成长始于美,儿童是美的天使。“淳美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儿童生命的原点,尊重儿童的天性,展现儿童淳善之美。当下许多的语文课堂,固定教学模式,固化儿童的文本解读思维,导致儿童语文学习机械、呆板,缺少活力与情趣。“淳美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儿童获得快乐和幸福。只有在语文学习中释放儿童的情感、释放儿童的才智,充分解放儿童,才能让儿童体验到学习之乐。

例如教学《军神》 (苏教版小语三上),笔者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知刘伯承元帅的“军神”形象。

师: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能看得出刘伯承元帅的不同寻常?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一会儿,学生找到了这些关键词——“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七十二刀”等。為此,笔者引导儿童换位感受。)

师:七十二刀,这是怎样的数字。让我们换位体验,来数一数刀数,一、二、三,慢一点……停!

师:同学们,你们在数刀数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晕过去了。

生:我汗如雨下,雪白的床单被抓破了。

生:一刀、一刀又一刀,我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师:在疼痛的后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刘伯承元帅真是一位大英雄,太勇敢了。

生:我觉得刘伯承爷爷有着超越常人的意志。

师:像刘伯承爷爷这样的英雄,共和国还有很多,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怕伤痛、不怕流血,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年代,学生需要“军神精神”的感染。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潜心涵咏,学生受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情感、意志和品格教育。

3.以“美”为动力,展现文化淳和之美。作为一个名词,文化指那些定型的字词句章和无形的氛圍、格调、气韵、神采等性灵与精神因素;作为一个动词,文化指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的习得积累的过程。(转引自祝禧《文化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以“美”为动力,可以展现文化淳和之美。文化淳和,既包括汉语语音结构的抑扬顿挫之美,也包括汉语清晰或模糊的语义之美,还包括蕴含其中人类生命与实践的智慧、灵性与精神之美。对于文化,常用的教学方式有渲染、移情、烘托。

例如,对于文本《夹竹桃》,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夹竹桃的美,在文本中,有这样的对比: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无论是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还是在深秋的清冷里,没有人看到它特别茂盛的时候,也没有人看到它特别衰败的时候。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繁花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品格正是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写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作者季羡林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夹竹桃的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撰写其他的花?让学生运用他们搜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展开交流、讨论,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找寻答案。有学生认为,季羡林“文革”时所遭遇厄运而不低头正如“夹竹桃”;有学生认为,“夹竹桃”原产于印度,季羡林先生精通古印度梵文,有一种印度情结;还有学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国学大师,非常谦虚,常常将自己看作一介布衣,以“夹竹桃”作为知己等。正是在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阐释中,师生才能开掘出文本之外的文化、故事和精彩来。

“淳美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生命之旅。“淳美语文”散发着浓浓淳香,弥漫着缓缓的、温馨的、优美的韵致。师生共同浸润其间,潜思体会、切记体察,领会语文“有意味的形式”。淳美的语文课堂,追寻着师生主体的全面解放与舒展,并进而抵达语文教学的“淳真”“淳美”“淳厚”“淳香”“淳味”与“淳和”之境。

(周小艳,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