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我校航空工程学院为例

2018-12-28 10:04王立国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院顶岗校企

王立国

(吉林化工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2)

顶岗实习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心理预期,适应企业员工角色,为将来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顶岗实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进行规范和指导,相关高职院校也分别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新形势新要求,对顶岗实习环节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1]。

一、对顶岗实习概念的界定

关于顶岗实习的定义,提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一是学生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在企业相关实践岗位上,在没有学校老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完全独立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以“职业人”的身份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工作并获得一定劳动报酬的过程[2]。顶岗实习的这种定义在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为: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二是具体指代“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要到专业对口企业相关岗位,进行为期12个月的带薪实习[3]。

本文所指的顶岗实习与第二种定义接近,但内涵更广。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探索和构建了航空类高职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1个体系,构筑2个平台,抓好2个阶段,实现1个目标。其中“2个阶段”是指高职三年分为两年校内培养、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但与传统“2+1”模式不同的是,本文所提的顶岗实习是广义的,包含6个月的顶岗实习、6个月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教学环节,各为16学分。两个环节前后接续,单独考核。

二、在顶岗实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一) 校企合作不紧密,实习企业积极性不高

顶岗实习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需要学校和企业有效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但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往往缺少深层次的沟通与合作,找不到同频共振点,各说各话,各想各事,学校想法多多、热情似火,企业应付了事、积极性不高。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从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了规范,明确:“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但从目前推进效果看,相关政策在各地还没有真正落实,要达到具体操作层面还尚需时日。

(二) 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对顶岗实习的理解认识不在同一个层面

学校将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环节来管理,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希望企业提供对口的实习岗位,并在安全保障、薪酬待遇、师资配备、上岗时间等方面提出很多要求。而大多数企业没有把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仅仅作为一项额外工作任务,基于自身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的考虑,接纳实习学生非常谨慎,接收时间也常常受偶发因素影响;除了常规安全教育,企业不愿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师资配备流于形式或根本不配备,学生看的多、实际操作少,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和家长对顶岗实习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把实习和就业简单混淆在一起,不愿到中小型企业和外省实习,刚出校门参加顶岗实习就想拿高薪酬、想学技术又怕苦怕累,不愿到生产一线,师傅说几句就受不了,牢骚满腹,找老师和家长诉苦。部分家长甚至找到学校要求将孩子分配到离家近一些的实习单位,或要求在家庭所在城市自己寻找实习单位[4]。

(三) 集中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顶岗实习可以有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集中实习方式是指学校将一个班级或一定专业一定数量的学生,统一安排在同一个企业进行实习,学生人员集中,便于管理和监控。但受企业规模、接纳能力和生产周期性的影响比较大,很难保证每个人实习岗位与专业完全对口,学生选择余地小,学生个性要求难以满足,实习与就业对接性差;分散实习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学生和企业互选来确定实习单位,学生选择余地大,与就业紧密结合,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但人员分散,管理和监控难度非常大。在顶岗实习具体安排过程中,两种实习方式的比例如何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考虑。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目前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顶岗实习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的比较多。

(四) 实习监控评价体系难以发挥作用

学校针对顶岗实习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文件,实习前“也会作出详尽的安排,对学生进入企业提出各种具体要求。但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管理周期长难度大,导致各种要求不能有效落实”[5],实习监控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半年甚至更长的实习时间内,校内指导教师不能每天都跟着学生,只能遇事协调,宏观掌控;企业人事部门和班组师傅首先考虑的是实习安全和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学生的考核缺乏严格管控的动力。直接导致了顶岗实习出现开始严格规范、中间监控不力、结束时学生忙于补签各种考核材料的情况。

(五) 实习指导教师力量不足

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顶岗实习教师岗位,基本都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相关教师既要完成校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又要参与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同时,由于实习企业多、实习岗位杂,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也仅仅局限在宏观上,指导效果有限。受家庭、个人发展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下企业带学生顶岗实习,也进一步造成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三、加强顶岗实习环节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每年有500多名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针对教学实践过程遇到困惑与问题,从2015年开始,分院对顶岗实习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 修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2+1”两段式人才培养,为顶岗实习环节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原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和企业调研,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探索并构建了“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完全的两段式培养。两年校内培养侧重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除必要的认识实习和短期的课程实训,中间一般不安排下厂进行顶岗实习,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第三年按照专业和所面向岗位的不同,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完全离校入厂,以“学生+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6]。

(二)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多渠道建立顶岗实习基地,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学校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和工程实际问题,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学结合,合作共赢。分院承担高职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讲授和基础技能训练,并通过改善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规范顶岗就业实习教学的组织、管理、考核,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了航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与自身人力资源储备、员工岗前培训相结合,企业参与实习管理的积极性很高。

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一是建立实习基地现场考察机制。所有企业必须经过分院现场实地考察合格后,方可确定为实习基地。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单位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实习岗位性质和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7];二是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密切配合,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实习基地。书记、院长亲自带队到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开拓实习和就业市场。分院领导班子和系主任每年都有工作任务,要下到相关企业了解需求,联络感情,落实顶岗实习计划;三是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动态调整机制。分院在实习基地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各方面信息反馈,对实习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对于部分实习岗位技术含量低、管理松散、实习安全保障不到位的企业,坚决取消合作。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积极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确保实习基地数量相对稳定、顶岗实习质量不断提高。

(三) 采取分散实习方式组织教学过程,顶岗实习与就业紧密衔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顶岗实习和就业渠道

采取分散实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实习单位的途径,分院每年提供大约30家实习单位供应届实习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选择分院推荐的实习单位,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当然,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是否符合要求,需要通过分院审核)。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按照分院考查企业、企业推送招聘信息、入校宣讲、学生报名、笔试、面试、企业考查学生每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成绩、学生到企业考查、学生与家长协商、签订学生—企业—分院三方协议的流程,精准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与就业直通,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原实习单位就业[8]。

(四) 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监控考核,确保实习安全和实习质量

建立“分院领导班子、专业系主任、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车间班组、企业师傅”的“两条线三层次”管理构架,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一是通过导师指导、系主任引导、分院集中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二是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分院共制定相关管理文件近30项,并不断细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监控,确保实习质量。相关管理文件如表1所示,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三是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分院按学校相关管理规定为所有实习学生购买了实习保险,同时要求实习单位也必须要为学生购买至少一种实习保险[9]。

表1 航空工程学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环节过程管理文件汇总表

续表

图1 顶岗实习工作流程

(五) 实行导师制,专业教师全员参与顶岗实习

在学生大二秋季学期初,本着专业对口的原则,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每名学业导师指导6~15名学生,具体负责学业引导、思想疏导、就业指导、安全管理,以及毕业后的跟踪及反馈。实习期间负责这些学生的沟通联络、管理考核、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学业导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二为一,前后衔接,紧密结合,学生和老师相互了解,沟通顺畅,效率高,效果好,有效解决了实习指导教师力量不足问题。同时,在实习期间,要求企业必须结合所学专业为每名学生分配具体实习岗位,安排具体实习师傅,采取师傅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制方式开展顶岗实习。

四、教学改革成效

这种“校企合作、专业对口、分散实习、多层管理、对接就业”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模式,在航空工程学院三届高职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收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具体来说,一是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分院先后与航空工业、国发集团、空军、地方装备制造类等60多家企业建立了顶岗实习基地;二是校企两个环境育人,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将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培养周期,也为企业人才储备留出了一年的缓冲期,有效解决了企业(尤其是航空类企业)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失量大、人才储备量小等瓶颈问题,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直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多方受益,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后直接在原实习单位就业。分院2013级、2014级、2015级三届高职毕业学生共1 728人,去除专升本、参军入伍等人数,共有学生1 350人,实习结束后在原实习单位就业学生为851人,占比63.04%;四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实习学生当做准员工培养,舍得投入,学生将实习企业当做未来就业单位来对待,工作积极努力,实习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五、结 语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由于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存在差异,因此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模式也会有所不同[10],需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及自身实际,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顶岗实习效果。

猜你喜欢
分院顶岗校企
探秘霍格沃兹分院式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来听,分院帽之歌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