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评价的有效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和有效可行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是保证中医药科技创新方向、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效率、保障中医药科技创新质量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医药科技评价基本照搬或套用了现代医学等其它学科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已成为制约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都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探索提出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基本框架、规则与策略,为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色、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依据与支持。
点面结合。“面”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科技评价现状、中医药科技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绩效、第三方评价的本底资料;问卷调查548份;召开中医药科技评价相关研讨座谈会15次。“点”的研究:开展实地调研2次,并通过“点”的深入重点解剖了中医药科技人才评价、证候类新药研发、以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为例的机构评价及科技成果的第三方评价。
1.存在问题的梳理
目前,中医药科技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医药科技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绩效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基本照搬或套用了现代医学等其它学科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评价技术方法相对单一落后;评价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认度;中医药评价相关政策的衔接性、协调性不够。
科技项目评价存在的问题更集中在如何确保科技项目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具体问题包括:①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我国政府与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评价给予了宏观指导方向,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细则,对于项目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标准也未给出详细说明,存在科技项目不同阶段的评估标准设置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复杂繁琐、专家的主观意见量化缺乏标准等问题;②科技项目的长期跟踪监督机制有待改进。
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存在主要问题:①中医科技成果评价相关的专业机构建设不足;②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成果评价规范、标准不足,尚未形成符合中医学科特色的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③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结果的采信力度有待加强。
中医药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套用现代医学方法评价中医药人才;②人才评价标准单一;③中医药人才评价约束机制不健全,如学术风气、行政干预、评审专家等约束机制不健全。
中医药科技机构评价主要存在问题:机构评价中科研平台仪器设备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不乏有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大型仪器重复购置,仪器共享存在问题。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多:①中医临床属于典型的复杂干预,评价难度大;②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临床研究存在不足,缺乏适宜评价技术;③中药新药的临床评价办法存在不足。中医药行业中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①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供不应求;②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的公信力基础尚不稳固;③第三方科技评价的社会需求尚未充分激发。
中医药应用SCI期刊分区评价存在的问题:“读者/受众少”、“传播范围有限”、“理论创新类论文发表时滞、出版周期以及被引半衰期较长”、“影响力难以评价”等。
2.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中医药方针,落实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中的根本任务,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评价公平。
把“是否有利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能脱颖而出,是否有利于合理调配科技资源,是否有利于科学作风的盛行和防止、惩治学术上的不端”作为构建科技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制度化建设推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2.2 建设目标
在遵循国际评价的一般规则和充分尊重中医药科研活动特殊性基础上,通过完善中医药科技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绩效等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和政府评价的三级评价体系,建立协调、系统、可行、公平、公正、诚信、公认度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力杠杆。
2.3 建设原则
(1)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科技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推进,进行积极稳妥的分步实施。
(2)统筹协调,经济有效。统筹体系各部分建设内容,整体协调推进。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减少重复评价,共享评价结果,以尽量节约评价成本,并减少对机构、人员的负担。
(3)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项目评价作为当前重点建设内容,通过对项目评价的完善树立起具有公信力评价的一面标杆,带动其它面上的建设内容。
2.4 总体框架
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中观层面是多元化的组织体系;微观层面是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在国家科技评价体系总体框架下,分类完善中医药科技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绩效及临床疗效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并开展示范研究。
2.5 分类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
制定中医药科技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绩效评价的分类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
(1)中医药科技项目评价
根据研究目标的不同,中医药科技项目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五类。根据科技项目管理阶段的不同,制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立项阶段,从导向性、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效益性等方面评价,尤其是导向性要强调是否具有中医原创思维、是否有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否朝向解决中医临床实际问题;中期评价主要考评项目执行完成情况、项目研究支撑条件、项目研究变动情况等;结题评价,主要考核项目投入与项目产出。
(2)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医药科技成果分为技术类、方法类、方药类、方案类、设备类、软件类、标准类、理论类、发现类、其他类等10类。建议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从学术水平、影响力、实用性、转化度等维度设置一级指标。各类成果均要评价学术水平、影响力和转化度,理论、方案、技术、方法、方药、设备、软件类成果还需考察其实用性。
(3)中医药科技人才评价
建立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理论型、教学型、科研型、技术型、临床型、管理型等不同人才分类设计评价指标;机制建设方面,通过第三方评价、专家监督制度等,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廉政建设,完善中医药人才团队评价。
(4)中医药科技机构评价
中医药科技机构分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医医院三类。机构评价中科研平台仪器设备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存在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大型仪器重复购置,仪器共享存在问题。建议:优先考虑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并将本单位公共平台的仪器设备纳入到考核指标中,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5)中医药科技绩效评价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绩效考核为实例,对中医药科研院所职工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调研和座谈,将研究所的人员分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三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确定了以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学术奖励、学术专著和专利为核心的评价内容,结合理论研究的特点进行量化赋值积分,突出理论研究特点。同时,探索建立“中医学术影响目录(Academic impact list of Chinese Medicine,AIL)”,评价中医药学术论文的价值。
2.6 示范研究
(1)中医药科技人才分类评价,选择传承型人才培养评价和民间医生技能评价作为示范研究;
(2)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选择证候类新药开发作为示范研究;
(3)中医药科技机构评价,以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为例,开展机构评价研究示范;
(4)积极组织参与和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试点”相关工作,如科技成果的第三方评价,组织开展中医药行业内部针对科技项目、机构、人才等方向的第三方评价试点相关工作。
3.政策建议
(1)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专家库,推崇小同行评价,实施评审专家信用责任制;
(2)完善以分类、分层、适宜为原则的中医药科技评价指标体系。
(3)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中医药专业评价实施体系,发展中医药评价的人才队伍。
(4)对评价结果建立合理的采信制度,协调科技评价技术支撑。
(5)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临床评价体系。
表1 各专题研究论文主要承担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