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目录》的初步构想*

2018-12-28 12:01王传池胡镜清江丽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定性定量影响力

王传池,胡镜清,**,江丽杰

(1.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武汉 430065;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中医学术期刊具有较高的医学和史学价值。目前,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存在指标体系尚未统一、缺乏权威评价标准、过分追捧影响因子、将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等同于对论文质量和影响力评价等共性问题,以及中医类期刊学科分类不够细化、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等个性问题。亟需针对中医学术期刊“读者/受众少”、“传播范围有限”、“理论创新类论文发表时滞、出版周期以及被引半衰期较长”、“影响力难以评价”等特点,建立符合中医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水平,正确引导中医学术论文发表取向,提升中医学术期刊质量,扩大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提供保障。

1 定量与定性多指标综合评价

我国著名情报学领域专家叶继元教授指出,定性与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评价是一种盲目的评价,而没有定量的定性评价则是一种浅层的定性,定量可以为定性评价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可以促使定性评价得出更加深入、准确的结论[1]。我们认为,对中医学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的评价,应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量化统计与综合分析及排序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多指标综合评价。而如何在定量评价中不断跟进定性评价,是目前最为棘手、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精细的评价,是一种精确的评价。定量评价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目前有关学术期刊评价的定量指标多而杂,从中筛选适合中医学术期刊特点的影响力评价指标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工作基础。根据长期研究经验和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本次中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从期刊发文被引用或被摘录等方面定量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基础上,将现有量化指标进行归类处理,对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等国内8大期刊目录中各评价指标的分布情况(表1),同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中医学术期刊特点进行指标筛选。

表1 我国8大期刊目录评价指标归类一览表

我国8大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列出的定量评价指标中,出现频率超过半数的指标分别为:“总被引频次”(8/8)、“影响因子”(8/8)、“基金论文比”(6/8)、“即年指标”(6/8)等4个指标。说明这4个指标获得较多评价机构认可(表1)。虽然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影响因子”之于中医期刊评价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2],但诸如“不当使用助长功利引”、“名刊不按‘道’出”、“助长抄袭之风”、“中医临床经验类论文‘用而不引’,试验研究类论文‘引而不用’”等问题实际上还是与我国整体的学术论文写作素养偏低,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学风有关。若完全摒弃“影响因子”,显然更不利于中医学术期刊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在保留“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探索更为适宜中医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合理分配指标权重可能是当前较为可行的过渡方式。考虑到中医学术期刊数量及发文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影响力深远的理论创新类论文,写作难度大,发表时滞和出版周期长,被引半衰期较长,传统的2年影响因子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此类论文及期刊的质量。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增选“5年影响因子”这一量化指标与影响因子相互补充。此外,虽然“web即年下载率”出现频率未超过半数(占4/8),但因其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时下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影响力评价滞后的现象,故亦考虑将其纳入。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初步筛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 年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6个指标作为本次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表2 中医学术期刊专家评审细则(草案)

以上指标数据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公开出版物获得。不同数据库均有的数据,则取两者中的最大值。公开出版物没有的其他指标数据,则通过各种途径检索、统计、计算获得。

1.2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其价值观与历史观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总体性的评价,是一种粗略的评价方式,强调观察、归纳、分析与描述。期刊定性评价就是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判断,通过评审和比较,评定出期刊相关级别。学术期刊定性指标包括权威机构或政府部门发布的定性评价体系(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编委会组成、读者对象、期刊发行量、创刊时间、专业影响力、期刊品牌知名度等进行测评)、学术期刊的质量考核指标(政治指标、学术指标、编辑出版指标、效益指标)和同行评议指标等[3]。中医学术期刊评价中采用的定性评价,并不简单意味着在定量评价产生的结果基础上,由中医药领域各学科专家或图书馆员或编辑学领域专家进行排名的微调或是删补,而应贯穿于整个期刊评价过程。定性评价过程中,咨询的专家会有不同的类型,他们应该在评价的各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医学术期刊评价实践中,定量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只提供数据,以帮助而不是代替专家进行评价[4]。参照戴氏提出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5],以及邱均平教授团队研制的专家评审细则[6],初步筛选“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专家或读者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状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被国际及国内权威性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等作为定性评价指标,同时以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期刊排名微调的依据(表2)。

为保证中医学术期刊评价的公正、公平、合理和权威性,参加同一组期刊评审的专家应至少涵盖4个领域:一为中医药各学科专家,他们是期刊文献的直接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自于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高校教授;二为期刊评价专家,他们是期刊文献的使用者和评价者,来自于各学科领域专家和政府机构领导;三为图书馆学科馆员,他们是期刊文献服务的传播者和提供者,主要来自于高校图书馆界;四为各学科领域的期刊一线办刊专家,他们对自己所办刊物及所属学科领域的期刊较为了解,提供了来自一线编辑的权威意见。以上专家全部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和长期的业内从业经验。评审过程中,专家可通过分值的高低对期刊排序进行调整,如有优秀学术期刊不在被评审列表中,专家可以在“增补期刊”一栏中填写期刊名称后按同样标准进行评分。同时,须对增补期刊的理由进行文字说明,并签上自己的姓名。

1.3 多指标综合评价

图1 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学术期刊影响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现象,而各个单一指标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期刊质量评价上不够全面、客观。因此,对其评价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特别注意避免方法的简单化和指标的单一化,选择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期刊筛选是必要的。近年来,除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外,越来越多学者提出新的综合评价方案。姚氏[7]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于期刊综合评价工作中。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指标评价,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期刊质量。刘氏[8]应用德尔菲法筛选出8项特征性强且易于操作的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影响因子0.2、基金论文比0.2、总被引频次0.15、即年指标0.15、他引率0.15、平均引文率0.05、机构数0.05、地区数0.05),建立了动态评估模型,并在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取得一定成果。

多指标综合评价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即指标筛选和权重分配。本次中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遵循指标获取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测性等原则,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等6个定量评价指标,以及“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专家或读者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状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被国际权威性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等6个定性评价指标。在确定指标权重方面,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经验和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拟选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9],建立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1)。

2 分类分栏目分级评价

2.1 分类评价

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有利于同类期刊比较,以及不同类别期刊评价,同时有助于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准确性和社会公信度[10]。教育部、科技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在“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11]明确提出了“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的原则要求。因此,如何确立一套理想的划分标准,如何在众多的核心期刊评价实践中独辟蹊径,开展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期刊分级分类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的分类包括期刊性质分类和期刊学科分类,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医学术期刊,因此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期刊的学科分类上。期刊的学科分类是期刊评价工作的难点,也不乏质疑和争议[12,13]。目前期刊学科分类的依据主要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以及《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其中,《<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的R(“医药、卫生”)类目下设有9个二级类目(R1-R9),所有中医药相关的期刊都隶属于R2(“中国医学”),而现代医学期刊则划分为其余8个二级类目。由此造成有关机构进行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时仅根据二级类目而并未充分考虑更加细化的三级类目问题。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将遴选出的19种中文核心期刊都归属于“中国医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将纳入评价的111种中医学术期刊全部归为“中医学与中药学”。而显然这些期刊之间因其各自专业领域及学科差异而并不具有客观的可比性。如《中草药》与《中国针灸》,《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我们应在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以及《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16)》基础上,依据期刊内容及办刊主旨,查核期刊编辑部门,进行科学、合理、公正的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分类评价。

确定中医学术期刊学科分类的上下归属,需要考虑分类数量以及跨学科问题。三级类目定得太多,不能涵盖所属的下位类学科;三级类目定得太少,又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许多中医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跨学科现象,若仅凭学科文献比来决定期刊的学科归属,则无法反映期刊的跨学科现象,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把跨学科期刊或综合性期刊恰当地归入其能够产生足够影响的各个学科中。通过文献调研,我们认为可借鉴房氏提出的“文献数分类法”[14]进行中医学术期刊分类。实践证明,与单纯依靠定性的方法来分类相比,文献数分类法更加公平客观,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更适用于期刊评价工作。具体操作步骤包括:①从《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中选出的现有的中医学术期刊。分别统计所有中医学术期刊的各学科文献数,按学科文献比不小于40%的原则,分别将每个期刊划入符合条件的子学科(即二级学科)中;②以第(1)步的结果为基础,计算各子学科“20区域”文献数均值A(计算方法详见参考文献14);③根据学科文献数不小于“20区域”文献数均值A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期刊划入相应的子学科中;④对于经过以上各步骤仍未被划入任何一个学科的期刊或难以确定学科大类归属的综合性期刊,可以结合刊名、简介、专家意见等因素综合考虑其学科归属。

2.2 分栏目评价

期刊的栏目设计对期刊品牌效应乃至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基于期刊栏目展开的科学研究对期刊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期刊工作者注重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精品栏目”、“重点栏目”。中医学术期刊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期刊已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栏目。如《中医杂志》的“百家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专题笔谈”等,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特点。在学科分类基础上对中医学术期刊进行分栏目评价,有助于期刊合理建设和发展优势栏目,增强期刊的导向性作用,提高期刊的行业影响力。可初步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评选出的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作为示范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期刊导航功能检索出每本期刊近十年的栏目设置情况,按学科分类后归纳出每一学科中期刊的共同栏目,同时根据发文量统计结果结合杂志社工作人员,及专家咨询,划分特色栏目和其他栏目。

2.3 分级评价

中医学术期刊与其他刊物一样,由于在办刊环境和主观努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学术与出版质量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即期刊等级是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15]。按照一定标准对中医学术期刊进行分级排序,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中医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中医科研水平;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医学术期刊的管理,尽快建立期刊的准入机制和淘汰制度,以便于期刊体系长期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活力,从而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和发展。

国外学术期刊的分级评价,基本上以期刊被IS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与否作为分界线,以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评定的依据。目前各国将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划分等级区域,大多是为了方便本国的科研评价与管理,利用国际化的平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而我国期刊分级的认定主要在政府和学术机构两个层面开展,认定方式主要有评奖、列入核心期刊目录、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目录等;分级级次包括二级法、三级法、四级法;在级次称谓上,包括核心与非核心期刊;一级、二级、三级期刊;0级、A级、B级、C级、D 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20世纪70年代,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各大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建立多种期刊排行榜。如我国的CSSCI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皆尝试区分“核心区”和“扩展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采用期刊影响因子将期刊质量划分为6个等级区域,其中SCI收入期刊分为1-4级,《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分为4-6级[16]。2009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制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目前已完成了2017-2018年的评价工作。

基于布拉福德定律,我们认为在中医二级学科期刊群中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只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层级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实际上,期刊的选择问题就是等级核心期刊的选择与分级问题[18]。理想的等级核心期刊表选择的范围应该取自本学科的全部期刊,从中选出该学科期刊系统中学科信息密集、最能反映学科理论水平和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期刊,这样才不失分等级评价的导向性。因此,在二级学科分类及栏目分类基础上,进行分级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参照邱均平教授团队研制的分级方法(表3),将中医学术期刊按照最终计算的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按各学科领域的期刊数量分为A+、A、A-、B+、B、C共6个等级。考虑中医学某些二级学科领域的期刊理论或基础研究性较强,如“中医基础理论”类期刊,虽得到行业内学者的公认,但因受众面较小,使用量及引文量较少,而难以入选,故可采纳学科专家的意见,适当扩大该学科领域入选核心期刊数量,使其入选核心区。

表3 学术期刊分级说明[17]

总结中医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期刊分类:采用文献数分类法,具体参照2.1;②定量评价:包括选准数据来源工具、确定统计时段、统计被评对象。如本次期刊评价的数据时段取自2017-2018年,本次评价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 年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6个定量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公开出版物。统计被评对象,即各种学术期刊的各个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排序整理;③定性评价:根据期刊分类遴选各学科期刊评审专家,在参考定量排序结果基础上,填写《中医学术期刊专家评审表》,初步确定“文章质量/作者构成”、“专家或读者使用/阅读情况”、“出版发行状况”、“编校质量”、“社会声誉”、“被国际权威性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等定性评价指标的得分;④多指标综合评价: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将定量评价得分与专家打分集成并得出各刊的综合影响力得分,并依据得分结果进行排序;⑤分栏目评价:通过检索期刊栏目设置情况,按学科分类后归纳期刊共同栏目,结合专家咨询,划分特色栏目。⑥分级评价。分二级学科或学报类型按综合影响力得分进行排序,并根据文献计量学“二八律”[19],划分为A+(前5%,权威期刊)、A(前5%-20%,核心期刊)、A-(前20%-30%,扩展核心期刊)B+(前30%-60%,准核心期刊)、B(前60%-90%,一般期刊)、C(90%-100%,较差期刊)六个等级,从而得出最后的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结果。

3 结语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一项范围广、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家其他有关部门的部署和领导下进行,才能达到评价体系的统一,才能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以预见的是,定性评价、单指标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并存,因为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灵敏度。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多指标综合评价,以及分类、分栏目、分级多层次评价方法,尝试构建适合中医学术期刊特点的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为更加科学、客观、合理地评价中医学术期刊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学术期刊综合影响力目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当树立良好的期刊评价目的价值取向,回归期刊以学术价值为核心的本体,充分了解和掌握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机制和构成要素,以期提高学术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猜你喜欢
定性定量影响力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天才影响力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