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镇雄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 为多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临床因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原因, 使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 从而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病情进展快, 若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从而导致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的升高[1]。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作者在对慢性心力衰竭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心衰合剂,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心衰合剂组与对照组, 各38例。对照组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62.8±6.0)岁, 其中男17例, 女21例;心衰合剂组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62.8±5.7)岁, 其中男18例, 女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 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利尿剂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等,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 给予对症治疗措施。心衰合剂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衰合剂进行治疗, 并采用中医的辨证治疗首发。药剂组方如下:黄芪20 g、鸡内金12 g、葶苈子15 g、水红花子15 g、桑白皮30 g、车前子15 g以及防己10 g, 水煎取汁, 100 ml, 分2次服用[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症状和体征评分及相关心力衰竭指标(BNP、LVEF)。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中医症候积分下降≥90%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中医症候积分下降>30%为有效;均不符合上述描述或症状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心衰合剂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
2.2 两组症状和体征的比较 治疗前, 心衰合剂组和对照组的症状和体征评分分别为(19.22±4.82)和(19.31±4.55)分,治疗后分别为(5.82±3.89)和(8.57±4.16)分。治疗后, 两组症状和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心衰合剂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心力衰竭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BNP显著降低, LVEF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心衰合剂组患者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力衰竭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心力衰竭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BNP(pg/ml)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心衰合剂组 38 3931.37±2511.65 1133.72±627.47ab 45.32±7.29 53.71±8.25aab对照组 38 3940.58±2493.16 1936.53±915.62a 44.93±8.74 48.26±7.08a t 0.0160 4.4585 0.2112 3.0903 P>0.05 <0.05 >0.05 <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 以老年患者居多,这是一种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后期表现, 该疾病病理上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而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病情较为严重, 且预后效果差。因此,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很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近几年, 虽然医药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该疾病的临床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时水平[1,2]。中医学上, 心力衰竭属于心力衰竭、喘证、水肿、痰饮及积聚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之一是气虚血瘀水泛, 气虚为本, 血瘀水泛为标。而心衰合剂以生脉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和防己黄芪汤为主方组成, 具有泻肺利水、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之功效[3]。因β受体阻滞剂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利尿剂可引起电解质紊乱, ACEI可致肾功能不全等副作用[4-7]。
此次临床试验在常规的综合治疗方式下, 加用了心衰合剂这一中药方剂, 试验结果表明, 心衰合剂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4, P<0.05)。治疗前, 心衰合剂组和对照组的症状和体征评分分别为(19.22±4.82)和(19.31±4.55)分, 治疗后分别为(5.82 ±3.89)和(8.57±4.16)分。治疗后, 两组症状和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心衰合剂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BNP显著降低, LVEF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心衰合剂组患者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8]相符。
综上所述,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心衰合剂能够对慢性心力衰竭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缓解其临床症状, 加快体征好转, 心功能指标也显著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