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河,黄文恺,吴羽,伍冯洁
(1.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广州510006;2.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信息技术,特别是AI 技术的快速发展迅速推动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工业4.0”时代。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为了服务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2016 年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1]。有学者指出,新工科代表的是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指的是正在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学科,在新工科建设时要注重一批具有跨行业界限、跨学科界限的跨界特征的新学科[2]。新工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钟登华院士指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包含交叉与融合。李华教授等认为,简而言之,“新工科”是指新的工科形态,即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可表述为“工科+”,即工科+新理念、工科+新专业、工科+新结构、工科+新模式、工科[4]。
新工科是在原有工科、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培养新人才。总结起来,新工科有“跨学科”、“共享”、“融合”、“创新”等特点。以新内涵、新模式揉合原有工科,是新工科实施的一个理念。新兴产业需要的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同时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大学生实践偏少,动手不足,缺乏实际经验。表现在几个方面:
(1)查阅文献不足。很多大学有开设文献检索课,但是课程结束之后,能主动再查阅文献的学生比较少。针对某一个研究方向进行相关的检索总结就更少了。
(2)写作水平有待提高。查看学生写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书,普遍存在是口语化严重、错别字的问题,甚至比不上当年的高考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动手写作的机会少了,离学术论文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最近讨论的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也是有原因的。如果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相信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阅读文献的不足。
(3)表达能力欠缺。大学除了师范生,其他专业的学生甚少有语言表达的训练。而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项目往往需要路演、答辩,这时表达能力欠缺就凸显出来。而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
(4)缺乏项目开发经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一已经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到大二已经可以进行实际开发实践,大多缺乏的是感兴趣的项目。对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学业成绩,项目开发经验是招聘单位看重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学生能力的集中表现。
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出发,以项目开发为主线,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开发实践尝试。
(1)开展目的
通过项目实践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2)项目选题
项目来源有多种,如教师的科研项目、某些领域的研究热点、发明专利,等等。就目前我们开展的项目来看,基本是软件和硬件结合的项目。项目开发的目标是参加各种竞赛及形成科研成果,如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3)组织方式
通过宣讲会、参观活动组织学生预报名,通过面试、考核进行筛选,然后学生根据导师公布的选题,以项目为单位组成小组。以机械类、电气类、计算机和应用数学类专业为组合。人数多为4 至6 人。
新工科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加入新元素”,就项目开发而言,很多项目涉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例如我们的无人车项目,需要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开设这类课程,或者这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因此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课程的补充。通过基础
课程的补充再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分为四个阶段。(1)基础知识补充阶段
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补充进行项目开发的必要知识。导师团队根据当年主题,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立几类课程,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教学,或者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学。我们曾经开设的课程有元件焊接基础、Arduino、STM32、C++与面向对象开发、OpenCV、Python 等。课程结束会安排一个作业作为考核。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可以动手开发的状态。另外,部分学生还会自学其它的软件,例如学习ANSYS 用于仿真,学习ROS 系统用于机器人架构,等等。
例如我们开发的“洗车机器人”项目,需要使用图像处理、机器学习以及仿真等技术,还融合了超声波、激光雷达等各种传感器。首先需要对整个项目技术路线的整理,以及了解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对有程序设计基础的同学,布置OpenCV 课程的学习任务。由导师提供课程资料以及答疑。导师通过查看课程作业检查学习情况。经过6 到8 周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尝试运用图像处理解决相关问题。而水平随着项目开发的进行将不断提高。
(2)项目开发阶段
通过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后,开始进入分组项目开发阶段。导师先根据选题,布置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的研究背景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文献检索要求学生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整理要点,提交相关文档。这样一来,学生增加了阅读量,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为后面阶段撰写论文和专利打下基础。
进入项目开发阶段是按照项目开发流程进行的。即要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定期的开会讨论和检查进度。检查的方式是每周举行例会,项目组成员将有关内容整理成文档要点,轮流向其他人分享。项目开发的周期较长,也不同于单个科目的课程学习,导师除了检查进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这个阶段要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通过组员间相互讨论,和在导师的指导下解决难题,学生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从而逐步提高。项目也能够按计划持续开发下去,直到完成。
这个阶段开展的顺利与否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导师的作用。导师除了熟悉项目掌握进度,遇到难题指明方向之外,坚持定期开展项目讨论少不了。通过项目讨论交流,还便于掌握组员的参与情况。第二,组员的考核方式。项目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如何有效对每个组员进行管理,我们采用文档提交及分享的方式。不同阶段提交相关文档,并在组内分享讨论。提交文档的另一个好处是项目资料得以保存,当组员发生变化时能根据文档快速了解项目进展。
(3)总结转化阶段
学生通过前期课程补充学习、检索文献、整理开发文档,项目开发进行过程中材料就得到了积累。项目开发完成,接着申报各种创新训练、创业训练项目及参加比赛和发表科研论文、撰写专利。项目开发的积累转化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水到渠成。目前已经完成课题几十项,在研课题十多项,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达几十项,通过课题申请专利二十多件。
大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先通过一系列课程的补充,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重新构建;通过项目实践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撰写论文和专利,得到最终的成果。实践证明,以项目开发为主线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跨学科的学生科研团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