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来源于生活,它折射出现实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深思。电影《刮痧》讲述了中国传统医疗方式“刮痧”在美国被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从而引起了一系列争端的中美文化差异的故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浅析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刮痧》中的体现,从而更好的理解跨文化交际,减少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刮痧》;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何依倪(1995-),女,四川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一、《刮痧》的电影情节
2001年,电影《刮痧》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轰动,人们开始对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举动的差异产生思考,时至今日,《刮痧》仍然作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典范停留在人们的视线中。电影主要讲了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简宁在美国生活的故事,他们有着成功的事业,一个可爱的儿子,幸福的家庭,并将父亲从中国接到了美国生活。一天,许大同的儿子Denise身体不舒服,并且疼得厉害,而许大同和简宁恰好不在家,爷爷不会英语,便在家给Denise进行了刮痧治疗,这在我们中国是非常常见的,许大同小时候也接受过同样的治疗。但是,Denise由于不小心摔伤,被送进医院,那些还没有消失的刮痧痕迹却被误认为虐待儿童的罪证,许大同因为传统中式观念,替父亲承担了这一切,并因此被告上了法庭,Denise也被儿童福利局收养,许大同一家为了重新获得儿子的抚养权,开始了一系列的抗争……在法庭上,许大同列出了中国人熟知的“七经八脉”等传统中医文化来证实刮痧的合理性,美国人却听的稀里糊涂,同时,一个接一个的西方思维的证人证词,让许大同百口莫辩,连他最好的朋友也指责了他。就在圣诞节的前夕,慈父许大同决定冒险陪孩子过圣诞,便爬上了自己家高达九层的水管,险些掉了下来,同时,他的好朋友昆兰正在感受中国正宗的刮痧体验,收集了相关证据证明了许大同的清白,最后一家人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二、《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一)家庭伦理观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儒家传统礼仪,儒家提倡的礼仪,核心即为“三纲五常”,其中“父为子纲”正是父子之礼的体现。总的来说,父子之礼即子女对父母要孝,父母对子女要慈、严、教,这就要求晚辈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一家之长为主。而许大同在被追查是谁替孩子做出这“惨无人道的行为”时,不假思索地将这件事揽到了自己的头上,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当大同的朋友昆兰知道了是大同的父亲替Denise刮的痧时,感到十分的疑惑,而大同的妻子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Because he is Chinese.”就道出了这一切。同样,昆兰所处的西方环境,则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孩子成年之后如果住在父母家,则需要给父母交纳相应的房租,一般来说,孩子独立之后,就会和父母分别形成独立的小家庭,他们思想独立且自主,自然而然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成年人要去替另一个独立的成年人顶罪”这一做法。中西方这两种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双方误解和分歧的产生。
(二)交友观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这一句话在西方,显然不管用。在中国,“铁哥们儿”、“闺蜜”是可以倾尽所有来帮助的朋友,借钱的数目也是可以极大的,而在西方,却没有这种关系,他们的朋友圈分得很清楚,如“棒球圈”、“工作圈”、“夜店圈”等等,朋友交情也只限于此,不会倾尽所有来帮你,因为西方人是很独立的个体。这就导致了,许大同在法庭上,却得不到好朋友昆兰为自己的辩护,反而昆兰由于误解了“刮痧”这一行为以及其他的中西方冲突,站在了儿童福利局这一边,开始控诉许大同对孩子的不尊重。在中国文化中,朋友之间讲究的是一个“义”字,“那个哥们儿够义气”是对一个朋友的最高评价,朋友之间讲究患难与共、互帮互助、言而有信以及推心置腹,“两肋插刀”、“八拜之交”等词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朋友所占的分量,而昆兰在法庭上道出了许大同打孩子的事情,让许大同有了背叛感,昆兰却觉得自己只是实话实说,没有背叛他,不理解他为何这么生气。因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了解到这种交友观的差别,也尽量做到不对朋友提出在他们看来不合理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面子观念
面子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人不管是在内还是在外,都要求不能丢了面,面子要给足,夫妻出门,女方要对男方百依百顺,让男方感到有面子。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特别是在双方有了矛盾冲突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通过说‘给个面子吧,这件事就这么过去把来解决问题,人们在说话上给对方留了面子也是给自己留面子。面子是一个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有时候人们宁愿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意丢了面子,给足别人面子也是传统中国社会常见的社交手段,而这一点上,中西方又出现了分歧。昆兰的孩子在宴会上和Denise打了起来,大同要求Denise给昆兰的孩子道歉,Denise拒绝的时候,大同打了Denise一巴掌,在他看来,这是给足了昆兰的面子,向昆兰表明自己没有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昆兰却无法理解,为什么你打你的孩子确实在给我留面子?另一方面,Denise拒绝向昆兰的孩子道歉,这也是挑战了大同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在朋友昆兰面前丢了面子,导致大同产生愤怒,打Denise的原因之一。大同把这种中国的传统面子观念强加到西方人身上,导致了双方之间产生了误解与矛盾,这是由于跨文化交际处理不当造成的。
(四)文化认知观
电影《刮痧》中所出现的最大矛盾,文化认知观的差异。西方人将本土认知观强加到别国文化上,用本土文化认知来衡量他国文化,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治疗术“刮痧”的误解,从而导致了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作为高知识分子的西方医生,如果稍做了解调查,学习与中国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就会知道刮痧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能够通过发热的方式,疏通经络,促进身体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良好效果。因此,影片中的西方医生是由于欠缺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本土文化故步自封,从而造成了一系列误解。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本国文化优先的落后观念,尊重他国文化,即使无法理解,我们也要表示尊重,而不是用本土文化认知来衡量他国文化,从而产生交际误解和障碍。
三、全球化下的文化反思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刮痧》所要呈现的是不同社会环境之间的文化层面的冲突与融合,影片中没有我们平时电影里所能看到的好坏分明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是好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对于文化、社会存在、生活方式等看法上,冲突却又是如此的鲜明、强烈,矛盾却又是如此的难以调和。文化差异融合之难在这部电影中反映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是说,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流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不代表排斥,相反,文化只有在这种差异下求同存异地融合,才能够更加文明进步。影片中,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引起矛盾的差异,冲突多于认同,但这是可以调解融合的,这场矛盾之所以能够化解,就是因为许大同的朋友昆兰愿意放下偏见,转变文化的思维定势,去尝试了解中国文化。他通过亲身试验,体会到了刮痧的真正作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道德人伦,从而消除了与大同,乃至整个中国人个体的隔阂与偏见,中美文化最终也从矛盾对立变为了融合进步。
参考文献: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学术期刊《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