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创作于清嘉庆年间,是李汝珍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小说“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还包含了新奇的想象以及新颖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女性意识—书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才女形象,并描写了她们是如何摆脱封建束缚,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广阔的世界里实现自身的价值。它不仅反对男尊女卑,肯定了女性的才华,打破了长期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且认为女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重要进步意义。
关键词:《镜花缘》;女性观;妇女问题
作者简介:郑越(1991-),女,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镜花缘》是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鲜有的一部描写上百位女子的小说。李汝珍以武则天时期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又设置了一个女儿国。这本身就是对女子参政能力的肯定,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作品刻画了上百位女子,通过多他们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作者肯定女性才能的进步女性观:主张女性人格独立,重视女性教育。《镜花缘》涉及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子的爱情婚姻,生育教育等问题。是当时女性走出闺阁走向社会的真实写照。
作者自序自己写作此书的目的:“盖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非素日恪遵《女戒》,敬守良箴,何能至此?……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谪,以发其端,试观卷首,便知梗概。[1]此外,作者还借泣红亭主人所写碑记来传达自己著书的目的: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2]胡适在《<镜花缘>的引论》中对该书极力赞扬“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平等的选举制度。”[3]《镜花缘》里面涉及到的女性参政问题,教育问题,缠足问题,都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李汝珍《镜花缘》里没有将女子和男子区别对待,而是将她们与男子放置在同样的社会视野里。《镜花缘》里的女子不是传统被困于闺阁中的弱女子,而是具有“真性情”的人,她们可以像传统男子一样学武术,可以同猛兽斗争。她们从闺阁中走了出来,到了广阔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了对妇女地位,境遇,的关注和思考。
一、才学上的独立意识
在十六回中“凡有能文处女,俱准赴试,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等,或赐才女匾额,或赐冠带荣身,或封其父母或荣及翁姑 。”朝廷出示明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子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男女平等的风气,是女子得以在相对平等宽容的环境下读书识字,参加科举,进仕做官。书中第六回写道:“武后与群臣赴上苑赏花饮酒,并将九十九种花名,写牙签九十九根,放与筒内。每掣一签,俱照上面花名作诗一首。令上官婉儿与群臣一同作诗。谁知一连做了几首,总是令上官婉儿第一交卷。这日共作了五十首,上官婉儿就得了五十分赏赐。次日由与群臣作了四十九首,上官婉儿得了四十八分半的赏赐。”这里作者通过上官婉儿的才能来肯定女性的才能,这正是作者超前女性意识的表现。
卞园里的女性个个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无不通晓,作者极尽所能写尽了百位才女的才与德,她们个个貌美多才,品德端正,即使是放下书,也会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派百花争斗的繁荣景象。米兰芬精通圆周率,而且对鸡兔同笼等算数问题有惊倒的见解,还对光速和音速,能推算出雷程的远近。骆红蕖操练武艺,燕紫琼精于茶经,紫芝饱读诗书,涉猎宽泛,既有传统才女的广博学识,更有她们所没有的市井绝活,她会讲笑话,说书,编谜语,行酒令,唱曲等。比起传统的闺阁女子,她们文武双全,更多了几分阳刚之气。
二、走出闺阁,参政议政
唐小山聪慧过人,又甚爱读书,且家中藏书十分丰富,加之父亲和叔父的教导,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能够精通文意。是书中有思想的新女性形象的代表。对于科考,她表现出与凡人不同的见解:“请问叔叔,当今既开科考文,自然男性有男科,女有女科了。不知我们女科几年一考?求叔叔说明,侄女也好用功,早作准备。”当叔叔告诉她并没有女科后,她说:“因想当今是女皇帝,自然该有女秀才,女丞相,以做女君辅弼,庶男女不致混杂,所以请问一声。那知竟是未有之事。若这样说来,女皇帝倒用男丞相,这也奇了。既如此,我又何必读书,跟着母亲,婶婶学习针线,岂不是好?”小山对待科表现出新的态度是以其渊博的学识为支撑的。
《镜花缘》中的女性把科举看得很自然,继唐小山之后,作品相继描写了百位才女参加科考,更是旷古奇闻。虽然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写女子入私塾,参加科举的,但是这些作品中都是个别女子女扮男装,混杂在一众男子中考得功名的。《镜花缘》打破了这些传统模式,作者不仅认为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天赋,还说出了科举只为男性而开的弊端:奚见选举之公,难语人才之盛。女性不仅要参加科举,还要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大范围地实行开来。在第四十三回中,当她得知父亲因科考失利而入蓬莱修仙时,坚决去寻找唐敖,并用他一番至情至理的话说服了极力阻止她去寻找父亲的母亲:“如果让母亲一人去寻找父亲,作为女儿怎能放心?即使母亲找到了父亲,恐怕父亲也不会同母亲一起回来。还是女儿去好一些,母亲同兄弟应该留在家里。如果父亲不肯随女儿回来,女儿可以哭诉,可以跪求,还可以谎说母亲因焦虑愁苦而患病。”在遇到问题时,唐小山可以冷静下来分析,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她不仅心思细腻而且果断聪明又有主见。
三、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
《镜花缘》中的女子,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胆识,挑起了家中的经济重担。薛蘅香和姚芷馨,养蚕织布,用以维持家中日常开销。尹红萸帮助打渔者织鱼网来赚取生活所需。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按照社会的传统理念和最初的教导,人们一直以为男人应该在外面独挡一面,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而女子则应该在家中操持家务,赡养老人。但是这些原本是大家闺秀的名门女子,能够在家道中落之时凭借着自己的技术才能,绝处逢生,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
结语:
《镜花缘》中的女性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开怀畅饮,弹琴,猜灯谜,可以组织社团,作诗,参加科舉。他们不受封建礼教的限制,也不受门第等级的约束。她们可以读四书五经,而且读书的目的不再是取悦男性。这些女性是寄托了作者集才,色,情于一体的理想性别。作品在整个明清压抑的环境下,继承发扬红楼梦的观念,直接把有才华的女子写成花神。勾勒出一群诗意并具备叛逆性的理想女性形象。《镜花缘》作为我国小说史上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小说,初步构建了明清时期开明文人的一种诗意并具备叛逆色彩的女性形象。尽管作品不可避免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并没有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绝对平等的世界,甚至也有很多对于女性的矛盾:毕竟他是清朝统治下的汉族文人,但是他突破传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超越当时现实的理想世界。
注释:
[1]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2.
[3]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八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参考文献:
[1]李汝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镜花缘》的引论[M].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3]张蕊青.为女学谋解放的“先锋”小说—《镜花缘》[J].明清小说研究,1999(2):138.
[4]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95.
[5]刘保忠.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女性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6(9);122.
[6]聂欣晗.从《镜花缘》看清代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