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简媜空灵绝美的文字背后渗透的生命意识、孤独感,以及对信仰、宗教、婚姻与死亡的思考。通过对具体散文作品的品读并结合简媜个人的生活经历,文章从艺术审美与生命体悟两个维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简媜与她华丽冷艳的文字盛宴。
关键词:简媜;散文;艺术审美;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余培培(1997.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东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一、鸾镜与花枝
“种几株桃树,当春风招惹她们怒放,山下牧童会因红雨而害起相思病,得用心上人的名字煎药,才能治愈。
养几头梅花鹿,水边捣衣的姑娘,看了鹿蹄,才知道该绣不分飞的鸳鸯,别向往鹿迹。
栽几棵还魂草,失魂落魄的人采了吃,会记起红尘里有他的归宿。”
简媜的文字,空灵绝美而又一往情深。读《水问》,我们在青春的臂弯里笑出大朵大朵的明媚;《只缘身在此山中》带我们卷袖煮茶,与绿杉野屋惺惺相看;《梦游书》是一本游走在都会边界的梦游者手账;《红婴仔》记述了身为人母的忐忑心路以及对新生命的惊喜与无限柔情;《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分享了一段优雅老去的银色旅程……像是一位文字魔法师,简媜的作品里融合了丰沛的才情、鸾镜花枝般的想象,以及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生命意识——读她的散文,可以感受到一种在水底静静积蓄力量的“生命跃动”,繁华也好,凋零也罢,她写生之喜,也写生之悲。
若世界在你掌上,你在谁掌上?若世界在你梦中,你又在谁梦里?——生命不只存在单一世界,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本不甚明晰。简媜曾说,文字是她的瘾,写作于她,是从现实的游走,就像涸鱼回到了海洋。那一个一个仓颉汉字,是浮在空中的鱼群,是梦的狼牙,是潜在深海里的沉酣的锦鳞;季风吹散了时光,雨水遗忘了流年,但是生命那种存在的感觉,或欢欣或悲凉,有寂寞有遗憾,会以一种恒久又不招摇的形式在瀚海风烟里留存——好比一滴泪融入了江河,淡而不化。
二、化烟尘为朝露
简媜在其作品里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散文是最贴近生活现实的,也最容易沾染生活中的油烟灰尘,然而散文终究不能总是停留于漫天烟尘的苦恼、焦躁颜色,最后还是要有思想的凝露,那是作者一生的修炼。
从大学时代随笔,一直到中晚年关于婚姻、社会、生死的思考,简媜从来都不重复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创作中实现精神突围。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华丽的辞藻对应着空洞的思想,然而简媜空灵绝美的文字不止渗透着对生命的体悟,对信仰与宗教的诠释(大量的禅宗思想以及对《圣经》内容的直接化用),更有对人性弱点的审视与揭露,对台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在《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这本书里,简媜直面台湾的教育现实,同时对比了美国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引起了台湾社会教育界的讨论与自我反思。
简媜从台大毕业后不久,和三个朋友一起到高雄佛光山帮星云法师整理演讲稿,并做佛经白话释义。生活作息与师父们一同,前后约四个月。她后来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因了这个缘分,在那里我获得一次很重要的洗涤。应该说,现世的轨道、逻辑,运转到一个地步之后,必定会碰到死胡同,当自己的智慧与人生阅历仍无法帮助自己转向时,佛经的接触让我得以换另一个角度观看世事。那是一种立体的观察,许多现世中避免去谈的,如生死、无常、痛苦等等,反而是宗教之中必须谈的,与现实世界刚好互补。”[1]佛教思想对简媜的影响在《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本集子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私房书》《下午茶》、《空灵》、《梦游书》的诸多篇章里也可觅得些许印记。譬如在《相忘于江湖》里有很美的一句话:“落英如雨,印证我佛拈花一笑的了然。”简媜所体悟到的佛法更多地带有禅宗的色彩,是一种对自然与万物的静观,随思随缘随遇随喜。追寻佛法不是遗世修行,而是以一种“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超然去关照人世的萍飘与羁绊,如是,三千红尘也只系得一身亲切了。
此外,简媜的文章中也化用过《圣经》里的故事或是直接引用《圣经》原文。如在《四月裂帛》中她写道:“这么多年,我很幸运成为你最大的分享者,每一次见面,你从不吝啬把你内心丰溢的生息倾注于我的杯。像约书亚等人从以实各谷砍了葡萄树的一枝,上头有一挂葡萄,有带了些石榴和无花果来……你让我不致变成一个盲从的所知障者,你激励我追求无上自由的意志,如果有一天我终能找到我的迦南之野,我得感谢你给我翅膀。”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中提到的“死荫之书”,据简媜自己解释灵感来自于《圣经》诗篇第二十三:“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梦游书》中简媜引用了《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于人生最幽暗的隧道之后,看见一种高远深邃的道性:‘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爱是含忍,爱是慈祥,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不以不義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三、雪国落籍:孤独与硬气
国一那年,一场车祸夺去简媜父亲的生命,从此,身为长女的她,不但负起照顾四个弟妹的责任,也因此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她不愿意像同村的女孩那样一辈子困于种地与生娃,于是在十六岁那年只身到台北来读高中,希望通过努力考上好大学。
然而在灯红酒绿的台北大都市,简媜的生活过得并不顺心。她住在亲戚家,寄人篱下,晕车,晕电梯,迷路,带宜兰腔的国语常常成为同学们言谈间取笑的对象。她孤独,没有朋友,对自己的未来茫然而不知所措。简媜后来回忆那段时期时说:“影响我进入写作的是离乡背井(从宜兰到台北念高中),因为孤独,所谓的‘孤绝,那一种绝境,让我进入写作里面。这种‘绝境最后成为我生命的原始气候,就是‘基调。其实我的作品并不快乐。我很少回头看我的作品,几乎不敢。但是有时被迫要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里面都藏着一些蛮深层的孤独,有的是自身的孤独,有的是生命本质的孤独。”写作是简媜与自我、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她内心积久的压抑。[2]
讀简媜的文字,常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硬朗之气。这一方面源自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与个人志向,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她性格的坚强以及视野格局的大气。譬如她曾在《四月裂帛》中写道:“请不要再怪罪生命之中总有不断的流星,就算大化借你朱砂御笔,你终究不会辜负悲沉的宿命,击倒的人宁愿刎颈,不屑偷生。这次见你,虽然你的眉目仍未能廓然朗清,倒也在一苇航之后,款款立命。你要日复日吐餔,不吐餔焉能归心。”
四、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另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感触的,是简媜对死亡的思考。她曾在采访中提及自己观察到台湾社会老化的脚步日趋快速,又联想到自己的个人经历,从而对“死”这个主题产生了思考。“把死亡视为不祥,是观念上的自我绑架”。[3]生、老、病、死,生命中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在的况味,生值得欣喜,死亦珍贵;生带来希望,死却是种完成。无论是刚踏入滚烫的世间,还是即将卸下肩头的重轭,请思考死,正视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尊贵地离席。
五、小结
简媜生来便应当是与文字做伴的。对语词信手拈来的运用与精致的加工创造、新颖清丽瑰幻的想象、融汇古今中西的文风、对宗教的思考与对内心世界的关照,这些都使得她在台湾文坛获奖无数,自成一家。每每读到诸如“把浮世望成眼睫上的尘埃”、“困惑如猫。小惑去,大惑来;猫猫相生”此类表述时,我总会对她的丰沛才情与奇特比喻惊叹不已。简媜的文字是应该被细细咀嚼品味的,她笔下的流动盛宴带着生之欢欣、繁华与寂寥,华丽丽的视觉冲击之后给人留下静水流深的体味与感动。
注释:
[1][2]应海春:《简媜纪事》,2007年.
[3]深圳晚报:《简媜:我们该学会“优雅地老去、尊贵地离席”》,2015年5月27日.
参考文献:
[1]简媜.水问[M].九州出版社,2016.
[2]简媜.只缘身在此山中[M].九州出版社,2016.
[3]简媜.梦游书[M].九州出版社,2016.
[4]简媜.微晕的树林[M].九州出版社,2016.
[5]简媜.旧情复燃[M].九州出版社,2016.
[6]简媜.胭脂盆地[M].九州出版社,2016.
[7]简媜.红婴仔[M].九州出版社,2016.
[8]简媜.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