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像
和煦的阳光轻拂着大地,长长的车队在恢弘的官道上列阵前行,旌旗猎猎,阵势宏大,前呼后拥手执兵器的卫队,仪仗一般,庄严整齐。整个队伍极尽威严与华丽。阵前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延绵上千米的队伍中间,36辆豪华的“官车”簇拥其间。
这是公元前218年的仲春,也是秦始皇即位29年的大好春光,帝国上下都知道,始皇帝又要巡视他的大好河山了。
春天是万物皆绿的季节,沿途映入眼帘的,也正是江山如画般的美丽。不知不觉,浩大的仪仗队来到了一处茂密的青纱帐,这里有一个诗意般的名字——博浪沙。四周一马平川,满眼一派绿意。
就在人们沉浸于上天赐予的美景之际,突如其来的一幕不仅惊扰了帝国的仪仗队,更让阵中的“最高行政长官”惊魂万分。陡然间,一只硕大无朋的铁锤,击中庞大车队中最豪华的那辆,顷刻之间,只听哗啦啦一声巨响,鲜血一片,车毁人亡。
这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针对性极强的刺杀事件。不过,秦始皇又逃过一劫,大铁锤砸中的只是一辆用来迷惑刺客的“副车”,秦始皇根本没在其中。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没错,那位寻仇者,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良。原来,张良在秦始皇东巡车队将到达河南阳武县时,与一名叫仓海的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令他意外的是,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挥动120斤大铁锤向队中最豪华的那辆车砸去,将驾车者当场击毙。张良则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秦兵马俑
原来,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仓海力士被抓,“士为知己者死”的他,最后撞柱而死,也没供出张良。幸免于难的秦始皇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张良为什么要冒死行刺秦始皇?他与秦始皇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
张良刺秦,缘于国仇家恨。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人,与韩国王室同姓,先祖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晉国致仕任官,受封于韩原,取封地韩原的韩字为姓,从此姓韩。张良的父亲韩平,是韩厉王和悼惠王的丞相。
我们先看看历史纪年表所载,韩国是如何在秦军的逼迫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取韩国要塞成皋和荥阳,建立三川郡,将韩国拦腰截为南北两部。
公元前246年,秦军再次攻取韩国北部领土上党郡。
公元前244年,秦军夺取韩国十三座城池。
公元前233年,在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韩王安被迫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藩臣,纳地效玺,顺从秦王政的要求,送王室贵族、法家学者韩非子到秦国见秦王。
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代理郡守腾投降秦国。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首都新郑,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公元前230年,张良正好20多岁。历史真会开玩笑,一个婴儿进入童年、少年、青年黄金般的20年,也正是他的国家从被蚕食开始,一步步走向覆亡的20年。我们很难想象,整整20年间,耳闻目睹国势一天天衰微,在幼小的张良心里有着怎样难言的痛苦和心酸。
当他已经成长为可以为国效力的男人时,他的国家却再也不存在了,自己也成了亡国遗民。所以不难理解,张良内心深藏的仇恨的种子,早已发芽壮大。
年轻气盛的张良,眼见复兴祖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觉得别无选择,决心以个人之力,刺杀秦始皇以报家仇国恨。
这样的决绝,是张良经过深思熟虑的。“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亡国之际,家中尚有家童300余人和大量的土地财产。张良连弟弟死了都来不及好好埋葬,就将全部家产变卖出售,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豪杰,四处寻求可以刺杀秦始皇的勇士。“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张良先在陈县一带活动,后来继续东去,终于见到了一位贤者仓海君,并以此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量身定制了一个重120斤的大铁锤,作为行刺的最佳武器。
赢政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统一天下以后,“一览众山小”的他开始频频大规模巡游天下。12年间,他一生五次巡游。吊诡的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死于他风光无限的巡游途中。当然,这是后话。
当浩浩荡荡的秦帝国巡游大军行进到了一个叫博浪沙的荒野,就发生了前文讲述的刺杀一幕。可惜行动失败,张良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并在那里得到了《太公兵法》。怀揣《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反秦义军,与萧何、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刘邦高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终,张良助汉灭秦,最终了却夙愿,这又是一个传奇。
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从此闻名遐迩。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以“博浪沙”为主题,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最为有名的,要数明代诗人王光的诗作:“博浪遥连汴水浔,千年沉迹到如今。熏风披拂消阳影,古木敷荣蔼绿阴。莫道沙头舞浴鹭,且闻林下有鸣禽。人道楚汉交锋事,谁似张良报国心。”
秦兵马俑
战国末年,秦帝国初年,那是一个刺客横行的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发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所谓的“六国”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但绝不是说,当时的天下只剩这几个国家,如中山、卫、宋等一批小国仍存在。所以,秦所灭国家绝非六国,而每一个国家的覆灭都要伴随着杀戮,大批的贵族成为囚徒,大批的门阀之家逃亡在外。他们或出于国家大义,或出于自保,难免不惜身家性命派出大批刺客,以“刺秦”为使命。
秦始皇很有可能是史上遇刺次数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究竟被行刺多少次,至今成谜。但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一生至少遭遇过4次重大的行刺,每一次行刺都可谓高潮迭起,堪称“历史大片”。
秦始皇第一次遇刺发生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秦始皇当时已经攻破了赵国,军队继续北上,直抵燕国边境,燕国太子姬丹非常着急。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主动请缨,带上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以国使献图为名前往秦国。在秦王宫大殿上,随着地图徐徐展开,图穷匕首现,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始皇,剑锋已划破赢政衣袖,赢政大惊,绕柱而逃,最后拔出背后的剑,反手刺伤了荆轲,方保住性命,荆轲当场被秦国卫士杀死。
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悲壮,告别燕太子丹前,荆轲在易水边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荆轲刺秦王之詳情细节,由于有当事者御医夏无且的口述传承,《史记·刺客列传》叙述得惊心动魄,不仅成为历史叙事的经典,更成为永恒的艺术题材。
章夫
荆轲刺秦失败,赢政大怒,提前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杀死太子丹,期望秦国能够罢兵。但秦国继续进攻,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荆轲刺秦王的续篇延续。这次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天下统一以后,刺客是荆轲的挚友高渐离。
高渐离乃一乐师,擅长击筑,与荆轲是燕国蓟都时代的知音。《辞海》载,筑是一种古代弦击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根弦,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或竹棒,击弦而发音,击筑之声悦耳。
荆轲死后,高渐离为完成荆轲的未竟之业,以筑艺入秦宫。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心里已有防备,迷上筑音的他事先命人把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便无法刺杀他。
哪知高渐离以重铅灌入筑中投掷行刺,无奈双目不见,听得入迷的秦始皇也没有被砸中。这场刺杀更像一场游戏,以失败告终。高渐离以凄美的死回应了知音荆轲。
俗语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屡次遭遇刺杀的秦始皇虽然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但还是没能带来后福。他最终死于东巡路上,小儿子胡亥篡位,将他的兄弟姐妹悉数诛杀。公元前207年,赵高杀死胡亥,立秦始皇的孙子赢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只做了46天秦王的赢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两个月后,项羽“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赢氏家族被连根拔起,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