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剥削定义的是一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所以消灭剥削的实质就是消灭这种分配方式,消灭私有制可以消灭以产权为分配依据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从而实现消灭剥削,保留私有制创新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消灭剥削目标。我国实现了以公平为标准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就是已经完成了消灭剥削目标任务,我国目前是存在公平不完善不存在剥削,建立社会剩余价值共享价值观理论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
关键词 消灭剥削 剩余价值 公平分配
作者简介:张霄,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研究方向: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45
传统上和今天,我们都习惯的认为:完成消灭私有制之日就是完成消灭剥削之时;这种思维上的惯性造成剥削理论的裹足不前,剥削理论创新的缺乏使当今一些社会现象无法得到无懈可击的解释,中国社会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成绩斐然,我们的剥削理论却没有伴随实践成长,理论上的止步不前和惯性影响了我们价值观的完善和成长。经典剥削理论无疑是正确的,对理论教条主义方式的诠释是对正确的实踐得出错误结论的根源。
一、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理论错误的解释了实践
(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剥削”是用错误的诠释解释正确的实践
目前剥削问题理论界的基本观点比较统一:新中国成立初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蓬勃发展,剥削现象也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我们现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不富裕,为了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考虑允许了剥削现象的存在,要认识其暂时性、特殊性,将来生产力极大发展以后我们一定实现消灭剥削根本目标(为表述方便笔者把这种观点称之为“剥削存在论”)。这种改革开放恢复了“剥削存在”是一种理论错误,误导人们认为我们是放弃了不存在剥削的生产关系恢复了存在剥削的生产关系,误导人们以为存在剥削的生产关系比不存在剥削关系的生产关系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应予纠正。
“剥削存在论”的产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和原因,传统上旧中国的私有制我们称之为剥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我们称之为剥削,今天自己的私有制说不是剥削,理论上解释有困难,所以“剥削存在论”就把我们自己今天的私有制解释为存在剥削现象。“剥削存在论”错误之处是说改革开放前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剥削,对我国改革开放基本面如此诠释的理论显然是错了,第一,此私有制非彼私有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核技术掌握在一些人手里可以杀人,掌握在另一些人手里可以造福人类,私有制经过制度创新也可以消灭剥削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今天的私有制和200年前私有制的剩余价值分配标准与分配方式判然不同,允许私有制存在和允许剥削存在是两码事,如今社会只存在公平不完善不存在剥削;第二,没有把私有制和剥削区别开来;实践证明我国允许现代私有制存在使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能理论上有困难就随波逐流用错误的理论误导人们的思想,给目前生产关系贴上剥削的标签是逃避担当,这种解释和百姓感受严重背离缺乏基础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今天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设计和开创,经过几代勇于担当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探寻,经过实践检验无比正确的社会制度,“剥削存在论”却告诉我们现在存在剥削现象,目前的制度是暂时的、过渡性的,这是对沿着当前正确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干扰。说现在社会是存在剥削现象,不存在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出发点是好的,想淡化剥削问题,但显然理论界没有做到自圆其说,2017年我国有企业近2900万户,如此推算有私营企业者几千万人,这是一个如此庞大的阶层,中国有多少劳动者被剥削问题就涉及多少人,推算一下有几亿人吧,超过50%的人口涉及剥削现象,不是想弱化就能遮盖起来的小问题,剥削问题是关系当前制度合理性的大问题,大是大非面前道理不能如此勉强含糊,这是掩盖矛盾不是解决矛盾,理论困难面前要有解决的勇气和担当。
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冉万祥说:“现在我国的民营企业近2500万户,它的作用和贡献可以用五个数字来概括,就是“56789”,“5”就是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6”就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7”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了70%。“8”就是城镇就业超过80%。“9”就是民营企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上榜120家,其中民营企业有17家。我们不能一边很自豪的说,民营企业对社会发展贡献功不可没,一边又说,民营企业是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才暂时允许存在,他们是剥削现象,等生产力发达了再消灭他们,这样的理论分歧相互矛盾是很明显的,民营企业不仅仅需要经济价值上的肯定,更需要道德和政治上的肯定。
(二)生产力不发达允许剥削存在是一种误读
“剥削存在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和不富裕,为了利用剥削的效用发展生产力允许了私有制和剥削存在,剥削的存在是暂时的,将来生产力发达了一定会消灭私有制和剥削。虽然“剥削存在论”是为目前的私有制存在必要性作辩护的,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贬低了我们现行制度的伟大性,让人误以为我们当前伟大正确的制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让人误以为面对现实共产党人不得不退让妥协,明明是奋勇开拓前进却被解释成一种退让。
将来生产力发达了再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阐释理论逻辑矛盾,生产力发达与否是一个相对概念,生产力发达了还需要更发达,生产力发展的前方永无止境,生产力发展不会有停下了的那一天,现在为了发展生产力利用私有制,那么私有制的利用价值将永远存在,生产力更发达的要求永远存在,生产力发达了再消灭剥削,消灭剥削也就成了没有终点的将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下生产关系不可能静止不前,公有制也不是所有制发展的终点,将来生产力发达了就把生产关系固定在公有制状态静止不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思维,没有任何一种所有制是所有制发展的终点,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公有制,公有制的前方可能还有各种所有制可以选择,这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思维逻辑。目前我国所有制形式就较马克思生活年代有了巨大发展,有私有制,公有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伙人制,最近我国在农村推行了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创新,今天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都不是经典理论定义的私有制,也不是经典理论定义的公有制,今后还会有新的所有制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力还会有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内的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创新变化,所有制形式的创新也超出你的想像,永远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用在生产力发展上合适,用在生产关系发展上同样合适,不承认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就是不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性。将来有一天生产力极度发达了,发展到了“无人工厂”、“无人劳动”普遍存在,就连端茶倒水这样的劳动也有智能机器人替代的时候,剩余价值分配问题仍然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剩余价值不会每个人平均分配,每个人份额大小必然会有差距,社会发展的前方是更公平不是更平均,把“按需分配”理解成需要多少就给多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一种幼稚。
(三)消灭私有制与消灭剥削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社会行为
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把允许私有制存在和允许剥削存在混为一谈,把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混为一谈,轻率的把剥削存在归罪于生产力不发达,轻率的把剥削出现归罪于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剩余价值分配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重要内容,无论生产力发达不发达,无论所有制如何变化,无论财富多少,无论将来的将来,剩余价值分配矛盾将贯穿始终,只有一个馒头存在的时候也有分配公平的问题。私有制经济是高效创造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剥削是私有制经济的负产品,就像汽车行驶要排放废气一样,剥削是私有制经济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消灭剥削就像消灭废气,我们可以通过消灭汽车来消灭废气,这样消灭废气干净彻底,但是同时也消灭了人类最便利快捷的一种出行工具,同理我们可以通过消灭私有制干净彻底消灭剥削,但是同时我们也消灭了一种迄今为止最高效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做到了消灭废气,如新能源汽车,人们没有选择为了消灭废气就砸烂汽车,同样我们可以创新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消灭剥削。我们常说:敌人打过来的糖衣炮弹,把糖衣留下,把炮弹打回去,对于私有制和剥削,把私有制留下把剥削消灭就是把炮弹打回去。
剩余价值不是私有制独有的经济现象,私有制、公有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都会创造剩余价值,这就说明二个问题:第一,私有制和剩余价值分配形式是生产关系领域二个各自独立的要素,是可以分开的二个事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典生产关系理论中产品的分配形式和所有制形式也是两个独立的要素,有联系但可以分割,这就说明剩余价值分配可以独立发生变化;第二,可以消灭私有制但不能消灭剩余价值,公有制仍需要剩余价值,公有制等创造的剩余价值依然面临分配问题。经典剥削理论是正确的,消灭剥削是正确的,通过实现公有制消灭剥削也是正确的,但是消灭剥削有没有除了消灭私有制之外的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可以探索,就如步行去北京是正确的,坐汽车去北京是正确的,坐火车去北京是正确的,坐飞机去北京也是正确的,但是只允许步行去北京并且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这样理解步行的作用和意义是教条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不是唯一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和有办法通过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剩余价值的公平分配达到消灭剥削的目的,因此,我们消灭剥削的着眼点、着力点都可以放在剩余价值公平分配上。
(四)“剥削存在论”影响着我国价值观的建设
剥削问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理论谴责民营资本剥削,现实和理论的分裂,其结果必然影响价值观的完善,也影响到对当今劳资关系性质的评判。剩余价值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分配问题,可以是一个价格公平不公平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上升到剥削范畴就成了压迫与反抗的对抗关系,这种精神上的压抑和焦虑会在现实活动中反映出来,对劳资双方均有负面影响。“剥削存在论”对资本家一方来说,一是剥削者的标签意味着道德上的污点,道德有问题就会受到来自自身良心和外部的道德谴责;二是剥削者意味着存在的暂时性,消灭剥削及消灭剥削者的社会呼声和要求始终存在,被消灭的压力始终存在,网上不时出现资本外逃的消息,也经常出现少数资本家移民改变国籍的消息与这种压力不无联系。对劳动者一方来讲,剥削意味着被压迫和经济压榨,被剥削就要反抗否则就要承担懦弱的名声,存在剥削的声音敲击着劳动者的思想,搅动着劳动者心灵的平静。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实质是剥削有功论,摆脱不了被剥削的困惑,罗墨认为不剥削使被剥削者的情况更糟就应该存在剥削,罗默的话应该修改为消灭私有制使劳动者的情况更糟就應该存在私有制。
改革开放近40年了,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了,但是改革开放道路的思想分歧理论分歧依然存在,眼前的历史就有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拨乱反正,当时党内部分干部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当时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危险。今天“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一定程度是“剥削存在论”思想分歧的反映,“剥削存在论”是改革开放思想大堤的蚁穴,有可能成为少数人动摇信仰的溃点。“剥削存在论”让人产生社会发展前景的困惑,既然存在剥削就要改变,但是如何改,改回改革开放前吗?社会不会再恢复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是肯定的,计划经济等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的特征是几千个或几万个政府官员坐在办公室计划全国十几亿人需要什么商品,这几万个官员脑子里有什么商品然后市场上才会有什么商品,官员脑子里有什么科学技术市场上才会有什么科学技术,官员脑子里没有的商品和技术也不会出现在市场上,市场经济是全国十几亿人一起寻找十几亿人民需要什么商品,公有制企业也有了用武之地,难道将来生产力发达了,几千个或几万个政府官员重新坐回办公室计划十几亿人需要什么商品就可行了。
探索讨论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并不是要否定公有制, 公有制的正确性、优势、作用和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以前苏联为例: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帝国失败告终,可以推断1904年时俄罗斯多么羸弱,1922年苏联成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后成为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强国。1949年前中国的落后众所周知,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GDP世界第二,比第三的日本、第四的德国、第五的英国加起来还多,人均GDP是印度的4.5倍。但是私有制也有公有制无法复制和取代的优势,可以不可以寻找到将来比消灭更好的办法是有意义的探索。
二、消灭剥削的根本目标我国已经基本完成
(一)剥削的实质是突破公平底线占有剩余价值
剥削定义的是一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剥削的特征是资本家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拿走了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剩余价值,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分配严重背离了公平,消灭剥削是要消灭这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消灭剥削不是消灭剩余价值,消灭剥削不是消灭剩余价值分配,消灭剥削不是消灭剩余价值生产,消灭剥削是消灭若干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分配方式,消灭私有制是消灭以产权所有为分配依据的分配方式从而实现消灭剥削。准确厘清剥削的实质非常重要,这是精准消灭剥削的前提,对剥削实质理解如果不准确,结果会事倍功半。商品生产中公有制社会国家拿走剩余价值不是剥削,私有制社会工人拿走剩余价值也不是剥削,只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拿走剩余价值才是剥削,可见剩余价值生产环节不是剥削成立与否的依据,谁拿走剩余价值才是剥削的实质,这就和家庭一样,体现家庭地位的不是谁挣钱,最终体现家庭地位的是谁花钱。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方拿走了剩余价值我们认为是剥削,那么假设在私有制条件下通过法律规定,剩余价值100%归工人所有,是不是这种情况下没有消灭私有制剥削却被消灭了。假如有一群资本家心甘情愿的投资创造剩余价值,自己还一分钱也不拿,还有没有人说这群资本家是剥削,既然资本家不拿剩余价值就不是剥削,资本家拿剩余价值是剥削,那就消灭资本家拿剩余价值好了,不一定非得消灭资本家。
(二)实现了以公平为标准分配剩余价值就是实现了消灭剥削目标
传统剥削定义是指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了剩余价值,因此可以说消灭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也是消灭剥削的有效途径,实现以公平为标准分配(共享)剩余价值就是消灭了旧的分配方式,达到消灭剥削的目的。剩余价值分配历史经历了三种形式:一是丛林法则分配方式;原始社会谁力气大拳头硬便会强行占有弱者衣食,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没有剩余产品便没有剥削是一种假设,被抢走食物挨饿的那一个就是被剥削的那一个,绝对贫困就是没有剩余产品仍然被剥削,剩余价值是一个相对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一个相对数,从医学立场测算人的最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每天一碗粥,丛林法则剩余价值分配方式落后之处在于体现不了生产力要素对社会的贡献。二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根据的分配方式;特征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配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资料所有权为标准分配剩余价值进步之处在于生产力发展创造的财富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建立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和秩序,智力创造和勤劳创造的财富都得到保护,丛林法则的暴力掠夺财富行为得到禁止。三是以公平标准为根据的分配方式,特征是剩余价值公平共享共同富裕,公平为标准分配剩余价值进步之处在于,当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积蓄和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公平为标准可以有效控制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所有权为标准缺陷是贫富差距扩大没有限制,公平为标准的出发点和措施是保障财富共享,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失业救济金等等公平措施都是限制个人财富无限增加消灭绝对贫困的有效法规。比如一颗苹果树,所有权为分配标准的社会制度,谁种的树苹果就归谁所有,公平为分配标准的社会制度,有土地税、水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失业金、养老金等等税费上缴进行二次分配以保障公平,扣除这些税费以后苹果才归种树的人所有,当然种树的人仍然会得到一些苹果,但是他得到苹果不是因为他种了树,而是因为公平。
(三)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消灭剥削的目标任务
我国实现了公平标准成为社会剩余价值分配主体的时候,旧的剥削就被消灭了,消灭剥削的目标任务就完成了。消灭剥削有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剩余价值分配不公平两种方法,两条路都可以消灭剥削,我们选择过消灭私有制,执行中发现影响了财富创造效率,如今我们选择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社会制度,发展公有制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允许私有制存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时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剩余价值分配公平,从而实现了消灭剥削任务目标,我们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事实证明了道路的正确。如今中国社会通过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着剩余价值在社会各阶层间分配的公平。市场机制的公平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公平分配的有效机制和手段,我国目前的生产关系是各阶层公平交换的合作关系,工人用剩余劳动和资本进行交换,工人用剩余劳动和军人进行交换,工人用剩余劳动和政府公务员交换,生产工人用剩余劳动和清洁工人交换,在交换中实现公平,在交换中实现不劳动不得食。
经典剥削定义的三个特点在新中国均不成立,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剥削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三个结构性特点:一是生产资料由社会上的少数人群占有;二是生产资料非所有者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无法生存;三是国家利用权力保障财产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第一点不成立,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社会制度,不是由社会少数人群占有,社会投资的大门是对所有人都敞开的;第二点不成立,我国基本不存在绝对贫困阶层,失业救济、精准扶贫等各种机制已经基本完善,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在银行有存款,在股市有投资,不存在劳动力无法生存的情况;第三点完全不能成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出发点和立场就是保障财产和利益在各阶层平等分配,虽然仍存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因素,但是已经不是分配制度主体,新时代存在的分配不公平应该有新的学术概念和语言来诠释,不适合再继承沿用“剥削”这个特定概念来解释新时代社会现象。
三、建立剩余价值共享价值观
(一)资本是生产力核心要素,社会发展不可或缺
劳动力、生产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生产工具是资本制造或购买的,资本是生产工具的前身,就像蝌蚪变成青蛙,没有蝌蚪就没有青蛙,没有资本就没有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资本的肉身,所以生产工具可以和资本划等号,按逻辑推理资本即是构成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消灭资本就是消灭生产工具,消灭资本等同于消灭生产力。资本是生产力范畴的要素,剥削是生产关系范畴的问题,两者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认为资本和剥削是相伴相生的观点是没有厘清剥削的实质。要从生产关系领域分析剥削产生的原因,从生产力领域找原因是选错了方向,同理消灭剥削也要聚焦生产关系领域采取行动,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生产力领域出现误杀。资本是生产力要素,创造资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任何创造资本的人和行动都应该得到道德上的肯定,调动一切创造资本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创造资本的理论和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资本的制度环境,是我国强起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建立共享剩余价值的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必要剩余价值是食物一样的社会发展必需品,剩余价值必将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阶段,商品、资本、剩余价值是相伴相生的事务,三者的关系就像骨骼、肌肉、皮肤从来没有分开过,从商品诞生的那个时点起,资本、剩余价值同时也诞生了,将来三者也会同生共死,无法分离。“企业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亏损企业”,这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要求,可见剩余价值是各种所有制企业存活的意义,剩余价值是社会的必需品。没有剩余价值回报就没有人会投资,没有剩余价值回报资本就意味着死亡,就像老牛,老牛劳动踏实不偷懒,然而老牛需要吃草,都希望老牛只干活不吃草,但是老牛不能不吃草,所以希望老牛不吃草的希望是不合理的,老牛吃草是對的,希望老牛不吃草是不对的,人们不会因为老牛吃草就杀了老牛,共享剩余价值就是这样的逻辑,没有剩余价值回报资本会死和没有草料老牛会死一样,不能希望资本完全不分享剩余价值,不能因为资本分享了剩余价值就认定资本不好,合理的共享不应该带上剥削的标签。资本分享剩余价值是合理的资本报酬,资本和劳动的结合是男女自愿结婚般的合作关系,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和资本这对父母的孩子,资本和劳动者就像男女双方缺一不可,在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可的时代,剥削关系已成过去,中性的“共享”一词更能体现新时代劳资双方的合作和交换关系,跨越心理障碍勇敢面对资本报酬的必要性,让资本报酬和剩余价值共享成为新时代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三)消灭剥削是共产党人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
旧中国剥削是客观存在的,旧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饥寒交迫、水深火热、民不聊生,资本家和地主独占了社会全部剩余价值,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饿死的人就达300万,旧中国人民遭受的残酷剥削远甚于西方社会,旧中国人民遭受的剥削既有大量详实的史料为证又有《白毛女》等大量文艺作品活生生再现,本文不再赘述;中国共产党高举消灭剥削的大旗,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创立了新中国是当时中国社会唯一的出路。马克思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也是客观存在的,工人阶级承受着物质生活的绝对贫穷和精神生活的压迫,例如马克思时代法律允许雇用童工,工作时间长达12到18小时,殴打童工非常普遍,极端案例甚至有的矿山雇用4岁童工,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和过程非常血腥和残酷,《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描述的工人阶级悲惨境遇就是《资本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消灭剥削为当时贫困的工人阶级谋幸福是马克思的初心和终极理想。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弃过消灭剥削,一直在努力探寻有效消灭剥削而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如今不仅找到了,而且成绩很好,以正在进行的世界绝无仅有的脱贫攻坚战为例,就是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就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道路的有力佐证。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劉永康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我们国家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是636万,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里,每年减少673万,十八大以来,每年减少1300万,”推算一下我国自1986年以来累计脱贫人口不低于2亿4千万人。当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有剩余价值分配就有产生剥削的土壤,我们消灭了旧的剥削还要自觉防止突破公平底线的新形式的剥削滋生。
四、结语
消灭剥削目标已经实现,站起来的30年已经成为历史丰碑,强起来实现复兴同创美好未来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同创美好未来需要同创的理论和文化,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需要共享的理论和文化,合作共赢需要合作共赢的理论和文化。我们生逢伟大盛世,多种所有制共存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选择,举国上下各阶层人民同心同德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中国人民在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是家庭般的命运共同体,剩余价值共享价值观符合人民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徐明君.马克思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姚志远、刘丙雪.浅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当代经济.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