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商业化运作纪录片的开始,它的播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前两季《舌尖》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自播出之后大获成功,《舌尖Ⅲ》在播出之后口碑全线崩盘,针对此现象,本文对《舌尖Ⅲ》的主题、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纪录片;传播;反思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给中国纪录片市场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既刺激了中国人的味蕾,也道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这部纪录片的传播奇迹,是中国纪录片在困境之中的成功突围。
一、《舌尖》系列传播的成功之处
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是成功的关键。《舌尖》均使用“关系视角”解读美食与人、人与人、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也为文化、情感等更多主题的揭示留了空间。片中的叙述主体多为普通民众,显得更加真实和感人。
传播的具象化和主题的巧妙涵化。《舌尖》将中国美食的宏大叙事主题浓缩在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里,没有从正面去宣扬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而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来展示每一道美食,将中国美食文化巧妙地涵化在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生活中,涵化在食材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中,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通过故事的变动性、情节化和人情味来唤起民众的情感共鸣。
情感的唤醒。《舌尖》在奉上食物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食物背后的人情温暖,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情感。
文本信息的全面多元和剪辑的准确精妙。《舌尖》的解说词融汇了多学科的知识,故事的叙述者都是普通民众,这种方式避免了单纯说教的空洞和呆板。在剪辑方面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更加形象和真实地反映了美食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其中的配乐并非随意选取,而是由专门的音乐人进行打造,让民众在欣赏美食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视听上的愉悦。
二、《舌尖上的中国Ⅲ》的特点
《舌尖Ⅲ》共8集,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完善故事,强化人物,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三季确定的关键词是“食物、人物、文化”。
《舌尖》IP的威力尚存,2011年才创建的纪录频道,借次年《舌尖Ⅰ》的的效应,2013年广告收益突破5亿;《舌尖Ⅱ》的硬广收入就达到了8900万,《舌尖Ⅲ》更是个中翘楚。
《舌尖Ⅲ》的带货能力也依然坚挺。第一集中的“山东章丘铁锅”一夜爆火,天猫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000倍,第三集中的“中药口红”也被网友扒出了原淘宝店。
《舌尖Ⅲ》导演易主,拍摄仓促。本季总导演是去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刘鸿彦,制作周期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个月的时间。
《舌尖Ⅲ》的主题分别是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截至2018年2月27日,《舌尖Ⅲ》的豆瓣评分仅有4.1分。
三、《舌尖上的中国Ⅲ》的反思
对形式的反思。“知音体”再现,“重人物煽情,轻食物溯源”,比如煎饼馃子摊的下岗再就业大妈、四川弃医从麻辣烫的贴心女婿和自幼习武的老武术家等。
对主题的反思。《舌尖Ⅲ》的主题是“爱是最好的调味品”,这是刘鸿彦与其团队在经过了10个月的拍摄后,觉得被主人公打动的一句话。事实上,这句话也是《舌尖Ⅲ》被群嘲最多的一句话。观众反感节目组代替煎饼馃子大爷大妈“卖惨”,他们并不想知道小贩家庭是如何省吃俭用,而是想知道煎饼的成分如何而来,薄脆如何做,这种食物为何会被发明出来,和当时的历史人事有哪些关联。在成片中,处处可见大爱小爱,但与食物本身的关联的确牵强。
对内容的反思。《舌尖Ⅲ》迷恋“仪式感”和繁复技艺,卖弄情怀和历史素养。为了完成“文化传承”的价值观任务,舞狮、武术、中药等多样重要传统文化标准一一出现,尽管它们与“吃”没有多大关联。“水盆羊肉每碗三片肉是最好的,这是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口味试炼”、“章丘铁锅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36000次捶打”还有沉迷中药护理的女青年自制口红时,格调瞬间降到微商广告质感。同时,《舌尖Ⅲ》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認真的环节,如没有科学依据的药食鼓吹,放任片中人物表达错误的理念,一味求古的价值观等,这些也在为整部片子减分。
《舌尖Ⅲ》带有一种现代化的精确控制欲,这体现在做菜的场景和人物的“干净”上,前两季最耀眼的、最具魅力的特质——平民化已经被摒弃了,将大众挡在了门外,不再聚焦于淳朴的乡土与农民,而是用精致包装的食物与故事,述说着“舌尖上的致富生活”。它教唆精英化的人物卖惨,以博得大众同情,并进而消费这种情绪。
从《舌尖》第一季到第三季,不同的主创都认可的是——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当然有创作者话语空间的改变,也有不同创作者对拍摄素材取舍能力的差异。前两季《舌尖》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追捧进而大获成功,是因为其丰富的内涵,给观众带来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觉,还有丰富的视觉、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舌尖Ⅲ》不好看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不好吃”、“不好玩”、“重说教”、“背离初衷”。一部好的纪录片应当采用什么样的主题、拍摄哪些内容、使用哪些叙事方式、表达什么样的内涵,这是《舌尖》系列亟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