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培养人才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就传统实训课程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从实训教学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实训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216-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应该洞悉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1]。本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传统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1.实训教学课程存在问题
1.1课程内容固化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制定和实施,未能针对信息化市场需求制定石油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要。尽管实训内容丰富,但是主要由一些软件开发公司统一开发的教学模拟平台,与行业日新月异的技能需求信息难以达到同步。
1.2 实践教学灵活自由度受限
常规的教学模式,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教学地点和时间固定,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训课程的灵活性要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标准性之间冲突。同时,由于实训设备有限,学生实训相对时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展开。
1.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考试评价模式基本上一成不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以课程井下综合实训——起下钻具为例,大部分学生按照实训内容完成“钻具提升下放”按钮的操作,缺乏对问题的思考。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完成情况判定分数,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课程改革新思路
2.1 建立多层次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设置呈现多层次化结构,从单一技能训练,比如设备、工具的认知,装配,检修,到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阶段性的训练和获得,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课程内容,“私人订制”学习方式。针对性、有差异性进行课程设计,使实践教学的建设和运作跟得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原有的实训教学中,配置完善的学习记录系统,学生从理论、实践、答疑、考试等各个学习过程,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因人施教[2],更好地挖掘學生潜能和价值。
2.2塑造信息化教师的新角色
新时代教师应该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者和数字化资源开发者。我校每年组织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学习信息化教学工具,如云课堂、Quizlet制作、思维导图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实训课程设计中,要充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变化,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3加强时效性资源的利用
除了配备PPT课件、FLASH动画,应充分建立实训课程数据资源库,对现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行业技术人员可以将企业的工作现场传输到课堂,线上线下现场实时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学生下载课程资源,利用当前无线终端新媒体互相答疑,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实训也可能成为未来实训教学的重要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模拟动画,比纯粹的软件仿真更为真实,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这种具有时尚感和科技感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体现多元化课程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多重多角度多面化的模式,以激励学生成长和进步。除了通过完成固有的教学内容确定最终成绩,更应该融入行业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性、互动性、创新性,多方面科学评价学生成绩。将课外实践动手操作纳入考核范围,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肯定优点,弥补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反过来也指导教师更加合理高效的组织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加强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实现教学与信息化的最优智能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高职课程改革:“应变而变,方有所为”.2016.
9.13.
[2]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作者简介:
鄢维(1988年12月-),女,湖北省荆门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石油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