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敏
摘要:安东尼·赫克特是当代美国获普利策奖的代表诗人之一,以其对传统形式和语言控制的巧妙运用而闻名。本文从赫克特的诗歌《华丽的转折》和《威尼斯晚祷》出发探讨他与莎士比亚之间的联系,以期对其诗歌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安东尼·赫克特;莎士比亚;《华丽的转折》;《威尼斯晚祷》
一、引言
安东尼·赫克特于1923年出生于纽约市,他是美国最具特色的诗人之一,1968年的《艰难时刻》以黑色讽刺诗著称,并因此赢得了普利策奖。赫克特的诗歌非常博学,常常是涉及到法国文学,希腊神话和悲剧。死亡是其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他在诗歌里探索人性黑暗中令人不安和恐怖的一面。1982年至1984年间,他在国会图书馆担任诗歌桂冠诗顾问。
二、《华丽的转折》与《暴风雨》
安东尼·赫克特曾谈道喜欢的诗人有多恩,赫伯特和哈代,但是莎士比亚对其诗歌写作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这些诗人。读者可以发现其诗歌中许多典故都来自莎士比亚,尤其是《黑暗与光明》中晚期的诗歌。[1]从他写作早期开始,赫克特就对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表现出了深刻的感触,在其许多诗歌中读者可以发现文学巨匠莎翁的身影。比如《华丽的转折》(Peripeteia)中他写自己在百老汇剧院看莎士比亚剧的体验,莎翁的名字在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台上的演员优雅的演着带面具的生活,履行对观众微笑的职责,而赫克特虽然身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他称自己为一个孤独的鉴赏家。从下面的诗句中我們很容易联想到莎翁的《暴风雨》。
诗中提到了《暴风雨》中的女主人“奇迹般的米兰达”(Miraculous Miranda,steps from the stage),莎士比亚晚期的四部传奇剧中,都设置了一位“转折性”的人物,在结构上将剧情引向喜剧的结尾。而《暴风雨》中的转折性人物则是米兰达,她和腓迪南相爱从而化解了父亲普洛斯彼罗和那不勒斯王之间的恩怨。赫克特的这首诗正是来源于《暴风雨》的转折性戏剧的启发,所以笔者这里翻译为《华丽的转折》,相对《暴风雨》剧情转向喜剧,赫克特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心境的转折,从带着伪装生活到能够自由的微笑,从活在触不可及的幻想中到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米兰达牵着他的手走出剧院,引导他走入夜晚,但在他心里那夜晚却和白天一样明亮(Smiles gently,seriously,and takes my hand/And leads me out of the theatre,into a night/As luminous as noon,more deeply real)[2],那是因为他的心境豁然开朗。
三、《威尼斯晚祷》和《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曾在《威尼斯商人》里谈道“我把这世界不过看作一个剧院,每个人必须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而赫克特的长诗《威尼斯晚祷》(The Venetian Vespers)表面上描写了城市中的各种景象,叙述了威尼斯的没落,实际上把威尼斯当做一个舞台,描写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他称自己把孤独作为一种职业。赫克特对莎翁的看法是逐渐改变的,大学期间修了一门莎士比亚课程,但这门课使他厌烦。几年后,他发现自己对莎士比亚越来越痴迷并且对表演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威尼斯晚祷》整首诗分为五部分,是一篇长达26页的叙事诗,全诗给人一种阴郁却又不失哲思的感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黑色的恐惧与支离破碎的分离。黑暗中的桥墩,有光泽的灵车,破碎的琥珀,烧焦的棕土无不表现出赫克特诗歌的黑暗色彩。赫克特非常擅于运用讽刺手法,这首诗完美的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
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赫克特对世俗盲目追崇以及宗教虚伪的讽刺,其中提到的圣马可大教堂(I visit the Cathedral of St.Marks)外表富丽堂皇,被公认是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齐名的拜占庭式建筑,但是在其辉煌的外表背后却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公元828年,两名威尼斯商人把圣马可的遗骸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偷运回了自己的家乡,那时的威尼斯刚刚摆脱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需要一个契机来给自己的城市镀金,而在神权至上的中世纪,圣物以及神迹的出现对民众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作为四福音书之一的《马克福音》作者,圣马可无疑成为他们的猎物。所以赫克特称其为“绑架”(Of Venice in the year 828/Kidnapped the corpse of the Evangelist),并且这一卑劣行为受教堂总督的许可,更是让人不禁对教堂的神圣产生怀疑。这让人联想到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发出的感慨:“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在宗教上,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上合天心?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由此看来,赫克特和莎士比亚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致力于揭露世俗中的各种虚伪。
四、总结
安东尼·赫克特作为美国当代重要诗人之一在我国引起的关注度还不够,只有少数文章探究了赫克特与T·S艾略特的写作手法比较,显然没有国外评论家给与的关注度大,其中对赫克特与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比较少。安东尼在德国从军的时候随身带着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及一本十四行诗的袖珍版,莎士比亚的作品陪伴赫克特度过他人生中的艰难时刻,给他勇气使其精神警醒,这足以说明莎士比亚对其影响之深。在赫克特其他的许多诗歌中,读者也能够找到许多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以及警句,希望本文可以引起广大安东尼·赫克特诗歌爱好者的研究兴趣,拓展其诗歌研究的角度。
参考文献:
[1]David Rezzi.“Transposingly in Love”Hecht and Shakespeare.The New Criterion.2016.04.
[2]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detail/The Venetian Vespers.1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