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

2018-12-27 02:04陈盾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7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

陈盾

【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学习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关键“法宝”,对于执政党来说,学习可以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可以确保决定的正确性,从而形成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局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这也是我们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内驱力,对此我们党提出构建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为了把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落在实处,我们有必要对党的历史进行考察,重新审视我们的现实状况,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 历史考察 现实审视

【中图分类号】D26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076-02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每一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学习,并把学习与党的建设相联系,把学习看作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和途径。[1]无论客观环境多么复杂,共产党人都始终坚持学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构建学习型政党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认真总结我们党在历史时期的先进学习经验,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考察

1.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学习

文革十年,对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切工作以經济建设为基础”的理念,纠正了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他指出“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础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路线就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团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重新学习的思想。

2.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学习

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必须依靠学习。他的观念得到全党的高度拥护,党员干部积极主动的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内容,涉及内容方方面面,如经济管理、管理学、法学等各类知识内容,并着手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邓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明确方向,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特色有机结合。

3.加强执政能力的学习

上世界80年代末,东欧解体,被中国一向视为“老大哥”的苏联共产党也丢掉了执政党的地位,苏联与东欧的解体对我国产生激烈的影响,我们党主动从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构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不断的加强自身执政能力。

4.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学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巡视时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在党的十八以来,全国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政治觉悟,把工作的核心转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极大的促进了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现实审视

1.学习型政党建设与科学的理论学习引导相结合

学习政党建设要与科学的理论引导相结合,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引导,才可以确保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始终保持着先进性,才可以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科学的理论包含社会各方先进知识与经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积极的吸取各方资源,及时的更新现有的理念,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认知结构体系。

2.学习型政党建设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我们构建学习型政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日常的实践工作,而并不是单纯的局限在理论研究之上,为此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要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党员干部不但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具体的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3.学习型政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观点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学习型政党建设就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才可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此一来,就需要我们的党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让具有创新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我们的工作与实践。

三、总结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社会发展需要、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需要,更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进步的必然需求,为此我们要以史为鉴,认真的学习我们党在历史中关于理论学习的先进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迪祥,李群山.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J].求实,2008(12):18-2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