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宁
【摘要】茶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人们之间建立友谊,互相交流的重要载体。近些年,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茶文化发展。然而,茶文化价值要想真正体现出来一定要和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将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這个角度作为出发点,对其展开深入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英语语言 文学作品 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95-02
1.前言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内容大多数都是非常生动、客观的是展现英美文化的重要元素。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研究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时一定要把茶文化相关因素加入到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茶文化价值和英语文学作品内容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还能够提升人们的修养水平,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2.关于茶文化概念分析
茶文化通常情况下是以茶来作为交流媒介展开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以广阔的精神世界来吸引很多人的传承和学习,我国茶文化拥有一种非常浓厚的历史厚重感[1]。茶文化精神主要内容有“廉、美、和、敬”等特点。茶文化当中的“和”在一定程度掩盖了儒家学派当中的“中和”思想精神,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帮助人提升自身修养水平。并且能够让人具有一种庄端典雅的风范,通过以往对茶文化有深入、全面了解人的讲解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茶文化相关知识。其中“和”就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茶文化通过使用茶来作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媒介,能够更好的把茶文化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2]。除此之外,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并且还能够保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相处。茶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通常情况下会包含茶道、茶德等各种高贵精神,在某些方面严重影响文化的发展。
3.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分析
3.1关于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的来源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化发展,尤其是茶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最早是在我国产生的,后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茶文化已经开始被广泛的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当中。其中英国茶文化是最典型的一种,中国茶文化传播到英国之后和当地风俗形成一种创新性茶文化,英式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英式茶文化和我国茶文化本质上联系还是非常密切的,英式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我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茶文化一般具有“静”“雅”等特点,饮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语言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显性茶文化一般都体现在日常饮茶文化当中。通常情况下,茶文化可以划分成以下两种文化:显性文化与隐形文化两种方式,其中显性文化一般会表现在日常饮茶文化当中,大部分人在一天当中会进行三次以上饮茶,每次饮茶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体现出来不同的社会情趣。因此,更多人可以从中感受到这种情趣[3]。另外一种隐形茶文化主要指的是茶文化当中的精神层面。例如,在喝茶品茗当中可以体现出来一种优雅、静谧的感觉,这些都是隐形茶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3.2关于使用英语语言文学来表达茶文化内在精神品质分析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茶文化已经开始被广泛的在英国传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要想把茶文化的本质特征充分的体现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借助英语语言文学来表达,尤其是精神内涵的表达非常重要。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学了解常常会发现很多带有茶诗歌的内容,茶诗歌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物质的重要体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茶文化精神内涵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修养水平。
3.3关于茶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学两者之间历史活动分析
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重要的文化元素都被历史记录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被传播到英国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英式茶文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英国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英国很多人。茶文化和英国人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由此可以看出来茶文化对英语语言文学具有很大影响。
总结:英语文学作品创作和茶文化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一定要把茶文化相关基础素材融入到里边,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茶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12):156.
[2]陈静.中英文学作品中茶文化语言的差异研究[J]. 福建茶叶, 2017(8):338-339.
[3]葛静懿.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茶称谓刍议[J]. 福建茶叶, 2017(5):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