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羿竺
【摘要】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本文基于这一前提,谨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解释能力 新课程标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86-02
前言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从侧重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转变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一、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历史教学材料获得相应知识内容,从而累积历史知识点,进一步奠定历史基础。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阅读能力,确保学生具备从历史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且遵循信息脉络明确历史发展与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对比阅读法,通过比对不同朝代的历史时期与政治情况,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愿与质疑能力,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体悟。另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阅读与总结能力,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阅读与精确解读,总结其知识点,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强化累积。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更好地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愈发强调学生对于历史资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教师在就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进行讲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相应的历史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以帮助学生从更加科学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与因果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水平[1]。
三、歷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对于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强调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以逻辑思维来进行历史研究是近现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一种条理清晰的,前后一贯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思维,在这样的思维体系下,所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与知识脉络是清晰而明确的。例如,高中历史教学材料中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顺序,进行历史知识点的排序,但相对来说,这种历史知识体系过于混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从有序价值观的层面出发,从宇宙观、国家观与社会观等角度入手,合理安排历史知识的研究与分析逻辑,形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线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四、历史史料的充分运用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史料是重要的教学材料,也是帮助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路径。一般来说,高中历史教学难点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重要的历史概念与重要的历史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于历史史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比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史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比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对于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理由与目的记载,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所产生的结果;以《春秋繁露·观德》与《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中对于天人感应理念的阐述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与理念提出的原因[2]。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科学性思维与理念,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并且充分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历史知识点与知识脉络。
参考文献:
[1]姜一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 新课程(下),2017(4):195.
[2]谢章芳.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人教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