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才
摘 要 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地理实践力外在体现是指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操作层面上对现实问题的应对能力,内在体现是内在的品质,是一种意识和习惯。所以,地理实践力包括能力和品质两个方面。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161-01
一、地理实践能力评价
(一)自我设计能力。在参加地理实践前学生要对本次实践课题进行研讨,选题要源于教材,便于学生寻找答案;便于学生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选题要生活化原则。结合实例和案例,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生活现象、热点问题编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将考查要点、能力要求巧妙地融入到实践方案中;方案中研讨的问题要有梯度性,从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要有综合性,对课题的地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二)沟通和自我调节能力。地理实践的实现重要手段是小组合作,在调查实践中难免遇到困難,而自己的能力所限,解决不了,这就要学会和老师、家长和同学进行好好的沟通,与人沟通,合作共赢;与已沟通,成就天下。在小组合作中,观点、做法、个性差异明显,除了沟通外,还要有自我的调节能力,调研期间,不能事事顺心,不能事事都请教老师家长,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
(三)读图和获取并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一看,识别图名、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二读,读会图中直观信息,按照某一地理事物(现象)读出其数量特征,或不同地理事物(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三析,运用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揭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变化本质;四绘,必要时动手绘制,加深对地理信息的辨识;五说,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六结合,图像印证文字,文字描述图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四)区域认识能力。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入手,注重区域对比,围绕区域分析的“在哪里”(区域地位)“有什么”(区域特征)“为什么”(成因分析)“怎么办”(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地理实践首先第一件事就问在哪儿,然后再问是什么时间,最后是发生什么事,我们再去研究。第二,定好位置之后,分析这个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最核心的是地形、气候、水。把三个要素叠在区域,这是单一要素一个一个往上叠,之后对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琢磨一下。第三,分析这个区域的各项人类活动。在这样一个纬度海陆范围之内,这种气候、地形、水的状况下,人类的衣食住行该怎么安排呢?最后,分析了自然、人文、区位要素之后,你就去推断这个地区的区位的优势是什么?找到优势,再找劣势,优、劣势找到之后就可以确定出这个地区中的核心问题了。所谓“发展方向”就是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或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或取长补短,都可以作为发展战略。
(五)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一般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行。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初中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2-3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就行。
二、地理实践品质评价
(一)安全意识。在地理实践中应具备一是要有防火意识——严禁玩火,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一旦遭遇火灾,要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二是防溺水意识——严禁私自下河洗澡,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逃离现场;三是要有自身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学校安全常规,严禁活动时不听从老师教导,追逐吵闹发生伤害事故。
(二)环保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状况,认识环境问题。首先要给学生以直观的环境污染问题冲击,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感,让其初步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其次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建立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所见所闻,向同学描述自己周围的真实现象,尤其是这其中的哪些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急切想要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
(三)科学意识。一是要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是要主要是学生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三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四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四)行动意识。通过观察、走访、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到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问题。研究活动要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和服务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活动”为载体展开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内化、显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果。
地理实践力在于更好的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观察、理解、感悟地理环境,是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技能和探究工具。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做好地理实践的评价让学生追逐地理实践力梦想,与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