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治

2018-12-27 08:41张文峰
中国动物保健 2018年3期
关键词:雏鸭肝炎防治

张文峰

摘要: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通常发生于20日龄之前的雏鸭,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经济损失越大;本病临床发病急,几乎无治疗时间,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肝细胞是通过机体免疫作用而遭破坏的;预防本病需要加强引种和消毒管理,定期免疫疫苗,发病较轻的病鸭可通过注射抗体治疗,严重病鸭可直接淘汰。

关键词:雏鸭;病毒;肝炎;防治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感染而造成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病毒对肝脏有特异的靶向性,感染后可引发肝脏病变,从而影响机体的解毒和消化功能,危害较大。

1病原简介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于微RNA病毒属,球形,直径约20~40nm,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无囊膜,目前认为有Ⅰ、Ⅱ和Ⅲ三个血清型,三个血清型之间并无交叉免疫性。我国流行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于致病性较强的Ⅰ型病毒。研究表明,本病毒对外界有较强抵抗力,耐热,60℃条件下1h仍保留毒力,对脂溶性溶剂不敏感,孵化器中存在的病毒能保持1年左右的毒力,对刚出壳的雏鸭威胁很大。

2流行病学

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主要发生于日龄20d以内的雏鸭,鸡、火鸡、鹅等禽类未有感染发病的报道,一月龄以上的鸭发病率很低,成年鸭不会感染。育雏期的鸭子集中度较高,机体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健全,抵抗力差,如果鸭群有感染,便会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群,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经粪便和体表分泌物向外排毒,粪便一旦污染饲料或饮水,可很快传至整群。

3发病特点

本病最典型的特点是发病率和病死率与感染鸭的日龄有很大关系,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1周龄之内的鸭病死率95%以上,20~30日龄病死率低于30%,超过30日龄的病鸭在未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死亡,成年鸭耐过。经治疗康复的病鸭或自愈的鸭子在症状消失后仍能排毒2个月左右,故如果粪便清理不及时,或消毒不彻底,病毒仍会通过人员的流动被带至其他鸭舍,临床建议不同生产区的饲养员和兽医尽量不要走访非自己管辖的区域。

4临床表现

由于病毒毒力较强,感染鸭潜伏期一般不超过3d,发病往往非常突然,发病前无任何征兆,病初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料槽中经常有残料,病鸭常独卧一角,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眼睛迷离,部分鸭有眼结膜炎。发病数小时后,开始出现神经症状,步调不稳,全身痉挛抽搐,原地旋转,角弓反张,停止采食和饮水,粪便呈黄色或绿色,神经症状出现后一般不超过2h即可死亡,死后其喙部和爪尖因淤血而显暗紫色。

5病理变化

病鸭最明显的病变是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表面有出血斑点,后期缺血或脂肪化,表面变为土黄色或淡红色,呈云雾样分布,病理切片分析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胆囊体积变大,里面充满褐色或淡绿色的胆汁,部分鸭表现脾脏的肿大坏死,表面呈花斑状,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坏死。肾脏肿大充血,脑皮质水肿充血,肠黏膜增厚水肿,胰腺表面分布着坏死灶。

6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6.1加强引种管理

一般从未发生过本病的鸭场进行引种,并且一定要做好引种管理,禁止从疫区引苗,有条件的可进行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制,不同批次的鸭不要混养,从源头杜绝病毒进入鸭场。

6.2加强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主要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即病发鸭场由于已经有病毒的存在,而病毒完全从环境净化困难很大,期间鸭场会一直受到威胁。消毒可使环境中的病毒大部分被杀灭,消毒时最好采用多种消毒方式配合,雏鸭入舍前,可采用甲醛熏蒸的方法对鸭舍进行全方位甲醛消毒。饲养期间,坚持每周用1%火碱溶液对鸭舍的地面、墙面进行涂抹消毒,尤其留意死角处。由于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在20日龄之前的敏感期,可采用0.1%的高锰酸钾对饮水消毒后,间断饮用,防止病从口入。

6.3免疫疫苗

用鸡胚化的鸭肝炎弱毒疫苗,成年鸭开产前30d肌内注射免疫,间隔2周后复免,一般可获得半年以上的保护期,母鸭免疫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随卵黄进入雏鸭体内,并能有效保护15d左右,使雛鸭平稳度过敏感期。

6.4本病的治疗

雏鸭病毒性肝炎因发病急,治疗时间非常短,且用药后大多效果较差,对后期生产力仍会产生影响,故感染严重的鸭群不建议治疗。对于轻症感染的鸭群,可采用肌内注射高免卯黄抗体进行早期干预,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减少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雏鸭肝炎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樱桃谷鸭雏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
一种新发现的肝炎一丁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