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运
摘 要 时下,“素质”一词已成为交际中对人评价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叫得响的词儿。“素质教育”的理论若要付诸实施,必须要由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来作开山利刃,而目前这种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不算太多,有些地方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时甚至进入了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在此,笔者也有一些感言,一吐为快,以求得专家同行的指点。
关键词 素质;教育;断想
中图分类号:G804.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030-01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目前,仍有不少学者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科学性持否定态度,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素质教育”不能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教育不能取消考试,有考试就要应试,因此,两者可以“和平共处”。
如此说来,是我们未能完全弄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说,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需要,便急于抛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这还真有点难于说清道明的感觉。
显然,要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结出硕果,那么我们的教育专家们还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师生对话,倾听师生的意见。一线教师或许有一些成功经验,但可能由于理论素养的欠缺而没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研究者又可能由于第一手材料的贫乏而使自己的研究很难切中肯繁,两者一结合,就很可能使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闪现火花,使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的放矢,呈现异彩。
二、对“双基论”教学的反思的再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学一直在落实“双基”,这在教师早已是多年经营、习以为常的事,但近年来学术界存在对“双基”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见。所谓“反思”者,就是说过去的做法尚有问题,还需加以修正。加以修正是正确的,因为真理毕竟是发展的,而在修正的同时老说过去的不是,这种做法未必太明智。“双基”论从诞生之时,在打好学生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在运作中发现了它的不足,修正、补充、丰富、发展即可,根本犯不着对它的科学性实、用性产生怀疑,甚至还要来一个“反思”,这太可怕了!学术似乎有沾了政治之嫌,慎之,慎之!事实上,在对“双基”论“反思”之后建立起来的“四基”教学观,即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完全是对“双基”理论的合理延伸和发展,并没有在本质上跨越“双基”论。那么,认为“双基”教学会“使教学内容越来越走向形式化”,“越来越脱离实际需要,忽视实践环节”的说法也就是不足取的。客观的讲,我们的教学不是没有这些缺陷存在,但这些缺陷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并非“双基”论与生俱有的顽症。
三、“教无定法”与“以不变应万变”的二律背反
教坛是个海洋,它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谲云诡,真正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乘风破浪的水手。但无论哪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他恐怕也不敢说对每一种教法他都精通,如同水手说任何一种风浪他都不惧怕。教海茫茫,教法无边:举若于漪的情感派、钱梦龙的导读派、宁鸿彬的思维派、魏书生的管理派,其他还有语感派、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等等,在国内应该说是很有影响的,但我们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时应该注意,这些流派的创始人们都是依据各自独特的一套而成了功,出了名,这真正应验了“教无定法”的教学定律。
在此我也想到了另外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此语对国人来说恐怕已经是耳熟能详,为人处事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做学问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教学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一来,從教师来说,岂不是选定了一种教法就可以独步教坛了吗?这显然不是教学的公理。前面提到的众多好的教学方法,是他们的首创者们精心研究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在教学中就仅使用这一种方法,也不等于我们教师在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的时候仅止选取其中一种教法。然而无情的现实却是谁出了名,我们就学谁,大张旗鼓,一拥而上,似乎只要把人家的做法学过来,就可以保证我的教育的成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用,一生一世都不会过时。这实在有些误导!拿着一种“妙法”,“以不变应万变”,这符合辩证法吗?《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也。”此语同样适合我们的教学。那些试图一只枪杆打天下,“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恐怕早已感觉到自身的窘迫了吧?因为仅凭“一技”绝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并远远落伍以现代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
四、“减负”背后的阴影
“减负”的号角如此嘹亮地响彻于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校园。也许政府已经发觉,在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之时必须对教育投以猛药,彻底根治自身的“痼疾”,才会有利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真正腾飞,这毫无疑问是极富胆识的明智之举。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应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减什么”已经很明确,即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怎么减”却只有一些较为抽象的框子,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实在难于操作。虽然目前国家已斥巨资解决了义务教育的经费问题,然而,学生的学业负担依旧沉重,甚至比减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上是拙文对素质教育的几点想法,在教育史上,中国的现当代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争议最多的教育,“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并未在教育上闪现灵光,致使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人还在围绕着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作争论。时下中国经济正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也应讲可持续发展。如果争论之后仍未有较大起色,那么我们今后的教育仍有可能陷入泥沼,甚至出现混沌局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变成一句空话。我深信,一切有志于民族振兴的仁人志士,一定会挺身而出,为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