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湘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 414600
鲫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养殖。鲫鱼味道鲜美,适应性强,病害少,深受消费者喜爱[1]。鲫鱼品种繁多,养殖生长速度差异明显,但是总体上来说,杂交鲫鱼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原种鲫鱼[2]。
湘阴县是水产大县,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鲫鲤杂交鱼的推广试验[3]。目前湘阴县杂交鲫鱼品种繁多,给养殖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造成了养殖品种混乱的现象。本次试验随机抽取湘阴县周边渔场5个不同亲本的鲫鱼进行生长对比试验,主要比较不同品种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和肥满度等指标,为养殖户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试验动物。试验的杂交鲫鱼选自湘阴县周边渔场,在湘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鲫鱼孵化槽内进行驯化暂养,以鲫鱼商品破碎料作为驯化和试验饲料,每天投喂 2 次(8∶30、16∶30),15 天后开始正式生长试验。
(2)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按照亲本不同设置5个处理(处理1:亲本银鲫♀和兴国红鲤♂;处理2:亲本湘江野鲤♀和红鲫鱼♂;处理3:中科3#;处理4:亲本散鳞镜鲤♀和红鲫鱼♂;处理5:亲本白鲫♀和散鳞镜鲤♂),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80尾 (平均体重为2.04±0.02g)同亲本杂交鲫鱼。
试验在湘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苗种孵化基地进行。鱼苗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8~10分钟,之后暂养于容积为100cm×200cm×400cm 鲫鱼孵化槽中。先用鲫鱼商品破碎料驯化15天,待鱼摄食正常后正式开始试验。每天根据“四定”原则按体重的3%~5%分 3 次投喂(8∶30、12∶30、16∶30),投喂量根据水温以及摄食情况适当调整,尽量让投喂的饲料全部吃完,并做好记录。试验池水位保持80cm深,根据水质情况每隔3~5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50%。饲养试验为期8周,期间水温28~34℃。
(1)始均重、末均重。始均重=实验前每组鱼总体重(g)/尾数,末均重=实验后每组鱼总体重(g)/尾数。
(2)存活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和总摄食率。饲养试验进行8周,在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分别停饲1天。每个重复组分别计数、称重。按以下公式计算存活率、饲料系数以及特定生长率。
存活率(%)=终末尾数×100/初始尾数,饲料系数=总摄食量(g)/鱼体总增重(g),特定生长率=(Ln(W1)-Ln(W0))×100/天,总摄食率=总摄食量(g)×100/((W1+W0)×d/2)。 其中 W1表示终末重(g),W0表示初始重(g)。
(3)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每个重复组取平均体重接近的鱼3尾,麻醉后吸干体表水分,称重并测量体长和体高,之后解剖分离出内脏和肝脏并称重,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肥满度(%)=体重(g)×100/体长(cm)3,脏体比(%)=内脏重(g)/体重(g),肝体比(%)=肝胰重(g)/体重(g)。
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显著。
8月23日对试验进行验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不同处理的各项生长指标如表格1所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处理的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总摄食率和脏体比皆差异不显著(P>0.05),亲本为散鳞镜鲤♀和红鲫鱼♂的杂交鲫鱼,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4 个处理(P<0.05)。
表1 不同亲本杂交鲫鱼生长指标对比
就生长指标而言,5个处理的杂交鲫鱼差异不大。但是目前消费者对品质的认可不仅仅讲究营养成分,还包含了口感、体色和条形。例如亲本为湘江野鲤♀和红鲫鱼♂的杂交鲫鱼就酷似鲤鱼,很容易和鲤鱼联想起来。而亲本为白鲫♀和散鳞镜鲤♂的杂交鲫鱼体色偏白,且肉质鲜美,价格当然就不一样。当然,选择养殖品种不能单纯地凭某一个方面就做出选择,还应当综合考虑其食性、抗逆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4]。总的来说,以上5个品种的杂交鲫鱼各有优缺点,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