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金东区畜牧兽医局 321000
仔猪副伤寒即猪沙门氏菌病(Swinesal salmonello-SiS),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几个成员引起的传染病。该病表现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结肠炎型),以腹泻、回肠与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为特征。人类、各种畜禽及其他动物对沙门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都有易感性,各年龄均可感染,幼龄的畜禽更易感,猪则多发生于1~4月龄的仔猪。该细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畜,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环境污染、潮湿、棚舍拥挤、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饥饿、寄生虫感染、分娩、手术以及断奶过早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特别是现代集约型养猪场更容易流行该病。
(1)形态结构。 沙门氏菌(Sallmonella)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一般无荚膜,有周鞭毛(鸡白痢沙门氏菌等除外),菌体大小为0.7~1.5μm至2.0~5.0μm,DNA中(G+C)mol%为50~53,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生理特征。该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宜的pH值6.8~7.8。该菌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经37℃24小时培养,在普通平板上形成圆形、直径2~3mm,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和边缘整齐的菌落,伤寒沙门氏菌有时可出现侏儒型菌落。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呈黏液状生长,如将接种上述细菌的平板经37℃培养24小时后置室温1~2天,菌落周围可形成一圈黏液堤。有的沙门氏菌在S.S或D.C琼脂上形成中心带黑色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
沙门氏菌属 (除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分解乳糖外)不分解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和水杨苷,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沙门氏菌产酸不产气),多数能利用枸橼酸盐,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无苯丙氨酸脱氨酶。沙门氏菌抗原分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表面抗原(K抗原,即荚膜或包膜抗原,又称为Vi抗原)和菌毛抗原四种。
多种类型的沙门氏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毒素有耐热能力,75℃经l小时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相当复杂。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及其孔道夫变种(S.choleraesuissvar.kunzendorf)是主要的病原菌,可引起败血性传染和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nurium)和德尔俾沙门氏菌(S.derby)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并可能伴发高热;都伯林沙门氏菌(S.dublin)引起猪散发性败血型传染和脑膜炎;而猪伤寒沙门氏菌(S.t yphisuis)则以引起溃疡性小肠结肠炎以及坏死性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为特征。
(3)抵抗力。该属细菌对干燥、腐败和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环境中可生存数周或数月。在60℃经l小时、70℃经20分钟和75℃经5分钟死亡。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
(1)易感性。人、各种畜禽及其他动物对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都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幼龄畜禽更为易感。猪多发生于2~4月龄的断奶仔猪。
(2)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某些健康带菌猪,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
(3)传播途径。病菌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畜。病猪与健康猪交配或用病公猪的精液人工授精可造成传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鼠类也可传播该病。健康畜禽的带菌现象非常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病菌活力增强而发生内源感染。
(4)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环境污染、潮湿、棚舍拥挤、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饥饿、寄生虫感染、分娩、手术及断奶过早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1)急性型(败血型)。急性型(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寒颤,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期便秘,后期下痢,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发生腹泻。发病后的2~3天,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天,病死率为20%~60%。
(2)慢性型(结肠炎型)。慢性型(结肠炎型)的病状与急性相似,但是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其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采食、躺卧、起立和行走时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排几天干粪后又下痢,反复多次,即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由于下痢和失水,病猪很快消瘦。通常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寒颤,常堆叠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少数发生角膜浑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有些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有些病猪发生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后期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病死率为25%~50%。有些猪群发生潜伏性“副伤寒”,致使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有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患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病情恶化而死亡。慢性病猪的死亡多在病后半个月左右,亦见病后长达2个月才死亡的。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而成为僵猪。
(1)急性型(败血型)。病死猪的头部、耳朵和腹部等处皮肤出现大面积蓝紫斑,各内脏器官具有一般败血症的共同变化。全身浆膜、黏膜以及各内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浆液状炎症和出血。心包和心内、外膜有小点状出血,有时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脾肿大,被膜偶见散在的小点状出血。肾脏皮质部苍白,偶见有细小出血点或斑点状出血,肾盂、尿道和膀胱黏膜也常有出血点。肝脏肿大、淤血,被膜有时见有出血点。许多病例可见肝内有许多针尖大至粟粒大的黄灰色坏死灶和灰白色副伤寒结节。肺脏多半表现淤血和水肿,气管内有白色泡沫,小叶间质增宽并积有水肿液,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下部常有小叶性肺炎灶。极重病例常伴发有纤维素性肺炎。脑膜脑脊髓炎可见于部分病例,病变主要是血管炎。脑膜和脑实质有出血斑点。脑实质的病变为弥漫性肉芽肿性脑炎,偶发脑软化,少数病例还见微小脓肿,病灶内可见细菌栓子。胃黏膜严重淤血和梗死而呈黑红色,病期超过1周时黏膜内浅表性糜烂。肠道通常有卡他性肠炎,严重者为出血性肠炎。肠壁淋巴小结普遍增大,并常发生坏死和小溃疡。
(2)慢性型(结肠炎型)。尸体极度消瘦,腹部和末梢部位皮肤出现紫斑,胸腹下和腿内侧皮肤上常有豌豆大或黄豆大的暗红色或黑褐色痘样皮疹,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大肠、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后段回肠和各段大肠发生固膜性炎症。局灶性病变是在肠壁淋巴组织坏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明显增大,突出于黏膜表面,中央发生坏死,并逐渐向深部和周围扩展。同时有纤维素渗出,并与坏死肠黏膜凝结为糠麸样的假膜,这种固膜性痂块因混杂肠内容物和胆汁而呈现污秽的黄绿色。坏死向深层发展并波及到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少数病灶其坏死性痂块在坏死区周围发生分界性炎症和脓性溶解,随后腐离而脱落,遗留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继之溃疡愈合而成疤痕。
淋巴结变化与病程长短有关,肠系膜淋巴结有时增大几倍,切面呈灰白色脑髓样(脑髓样增生),并常散在灰黄色坏死灶,有时形成有大块的干酪样坏死物,咽后淋巴结和肝门淋巴结等均明显增大。多数病例伴有扁桃体病变,表现肿胀和潮红,隐窝内充满黄灰色坏死物,间或有溃疡。胆囊肿大,壁增厚,其黏膜溃疡,坏肝脏呈不同程度淤血和变性,突出的病变是肝实质内有许多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红色和灰白色病灶,从表面和切面观察时,可见一个肝小叶内有时有几个小病灶,组织学检查肝有细胞结节。
(1)临床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该病为原发性疾病,仅发生于6月龄以下猪,1~4月龄的仔猪多发,一般呈散发性。若存在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和长途运输等不良条件,可诱发该病呈地方性流行。病猪表现慢性下痢,生长发育不良。剖检可见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肝、脾及淋巴结有小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2)实验室诊断。①细菌学诊断。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脾、肾、肠系膜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少许等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将被检材料制成涂片,自然干燥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两端椭圆或卵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将病料直接划线接种选择培养基 (S.S琼脂、D.C琼脂)和鉴别培养基(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各一平板,置37℃培养24小时。沙门氏菌一般形成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较扁平的菌落。有的沙门氏菌因产生硫化氢,在S.S或D.C琼脂上形成中心带黑色的菌落。挑取沙门氏菌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或三糖铁)斜面,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变为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门氏菌。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实验等。②血清学诊断挑取双糖铁(三糖铁)斜面培养物做玻片凝集试验,将沙门氏菌A-F群多价血清滴1滴置玻片上,然后用铂耳挑取培养物少许,在血清滴中混合均匀后观察,如凝集反应呈阳性,再分别用O单价血清作定组鉴定,以确定所属群别。对流免疫电泳(CIE)、协同凝集试验 (CO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基因探针检测、重氮乳反向乳凝与乳凝试验等都可用于沙门氏菌的快速诊断。
(1)临床病例1。猪种类型为外三元,体重20kg,2.5月龄。临床表现为排黄绿色粪便,咳嗽时粪便呈水样喷射,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颤,常堆叠在一起。治疗方案为土霉素每日50~100mg/kg体重,分2~3次口服,连用3~5天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天。
(2)临床病例2。猪种类型为外三元,体重45kg,4.5月龄。临床表现为肛门失禁,采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治疗方案为肌注硫酸黄连素100mg,一天2次,连用2天。
(3)临床病例3。猪种类型为外三元,体重41kg,4.5月龄。临床表现为粪便呈粥状,恶臭,肛门失禁,食欲不振,眼部有黏性分泌物。治疗方案为新霉素每日5~15mg/kg体重,分2~3次口服,连用3~5天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天。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仔猪副伤寒的慢性型,如果猪场在同一时期出现了此类情况,应立即对仔猪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对整个猪场用10%石灰乳进行消毒,在治疗及时的情况下该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1)改善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不良是促进仔猪副伤寒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以防为主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饲料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冬春季节温度变化较大,此时应做好相应的保暖工作,避免由于气候多变引起疫病。饲喂的饲料及饮水应保证优质、卫生,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对仔猪要提早补料,防止乱吃脏物。根据断乳仔猪体质强弱及大小分槽饲喂。给予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锌,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2)免疫预防。在该病的常发猪场或地区,30~35日龄仔猪断奶时可选择副伤寒疫苗给予口服、灌服或注射,口服时使用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每次取5~10mL掺入饲料。灌服时使用凉开水5~10mL对疫苗进行稀释,注射时使用氢氧化铝溶液对疫苗进行稀释,注射部位取耳后浅层肌。
(3)发病后的治疗措施。①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土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剂量为土霉素每日50~100mg/kg体重,新霉素每日5~15mg/kg体重,分2~3次口服,连用3~5天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天。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20~40mg/kg体重,加甲氧苄氨嘧啶(TMP)2~4mg/kg体重,混合后分2次口服,连用1周。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70mg/kg体重,首次剂量加倍,连用3~7天。圈舍要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死猪应无害化处理,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