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徐惠明, 陈小芳, 周明霞, 陆贤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 消化科, 江苏 苏州, 21522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WHO将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前状态,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者,其癌变的可能性更大,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1]。胃黏膜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过程,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极少累及至黏膜下层,炎症的长期存在可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破坏和肠腺体化生,使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随着胃黏膜炎症的持续存在,萎缩与肠化生逐渐发生并进行性加重,进而出现不典型增生,甚至发展为胃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病理发展过程已被广泛认可[2]。研究[3]表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年内的累积癌变率可达74%, 大部分患者最终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切除病变。而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多数学者认为其距离胃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有随访空间,且逆转可能性大,仅有少数会最终发展成浸润癌。因此,使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逆转,预防其进一步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阻止其癌变的关键环节,成为近年来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方向及热点。
选取本院收治的符合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的消化科门诊与病房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2~82岁,平均(57.9±8.0)岁。纳入标准: 符合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4],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参照2000年WHO的标准[5], 指细胞学和结构异常局限于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排除标准: ① 病理诊断有可疑癌变及有外科情况者; ② 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5岁者;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对本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 ③ 有严重的其他疾病者; ④ 精神病患者; ⑤ 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服药,或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符合知情同意及自愿原则,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可比性。
实验组: 患者服用健脾益胃化瘀方,主要药物为党参、黄芪、鸡内金、三菱、莪术、川芎、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仙鹤草、茯苓、白术、炙甘草。根据患者症状证候,偏阳虚者,予加用肉桂、高良姜; 偏阴虚者,予加用石斛、枸杞子、北沙参; 胃脘胀满显著者,予加用厚朴、枳实、陈皮; 胃脘痛显著者,予加用香附、延胡索、川楝子; 反酸明显者,予加用煅瓦楞、乌贼骨; 嗳气频繁者,予加用代赭石、旋覆花、竹茹、石菖蒲; 大便干结者,予加用制大黄、火麻仁。每日1贴,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 患者服用胃复春(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03, 每片0.36 g, 4片, 3次/d), 疗程为6个月。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根据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进行记录并评分。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病理半量化标准进行记录并评分。疗效: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病理结果评定标准中的疗前积分=疗前萎缩积分+疗前异型增生积分,疗后积分=疗后萎缩积分+疗后异型增生积分。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60%~<90%)、有效(疗效指数30%~<60%)、无效(疗效指数<30%)。
本研究中,实验组有2例脱落,对照组有1例脱落。将胃脘疼痛,胃脘闷胀,嘈杂、泛酸,嗳气,纳呆食少,乏力,大便稀溏,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分别记0、3、5、7分。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采集记录并计算治疗后的疗效指数,结果显示, 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临床症状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表2。
将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按病理结果无、轻度、轻-中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分别记为0、1、2、3、4、5分; 将异型增生程度按病理结果无、轻度、轻-中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分别记为0、1、2、3、4、5分。本课题研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轻度、轻-中度、中度为主。治疗后, 2组患者的病理结果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病理方面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表4。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积分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结果积分对比 分
与治疗前积分比较, *P<0.05。
表4 2组患者病理方面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的一种胃部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异型增生及中度异型增生,是目前公认的胃癌前病变。研究[6]证实,未经治疗的慢性胃炎可通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成胃癌。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祖国医学中并无确切病名,主要将其归为“胃痛”、“胃痞”、“嘈杂”等病范畴[7],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慢性胃炎因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往往出现脾胃气虚,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虚运化无力,则形成气滞、血瘀、痰湿、郁火等多种致病因素,其中血瘀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素,被认为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转变胃癌的中心环节。
胃复春片的主要成分为红参、香茶菜、炒枳壳,健脾益气,活血解毒,可用于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红参,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作用,香茶菜,可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炒枳壳,可行气宽中、行滞消胀,三药共用,扶正以祛邪[8]。现代研究[9]显示,胃复春片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胃黏膜再生等机制,可修复胃黏膜,逆转胃黏膜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健脾益胃化瘀方以党参、黄芪、鸡内金、三菱、莪术、川芎、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仙鹤草、茯苓、白术、炙甘草为主要药物,并可根据临床症状证候适当加药。党参、黄芪、炙甘草、白术以健脾益气为功,扶正固本,茯苓、薏苡仁以健脾祛湿为主,鸡内金、莪术、三菱、川芎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配伍仙鹤草止血,防活血太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可清热解毒,活血祛湿。诸药共凑,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功效,对癌前病变标本兼治。
现代药理学研究[10]显示,党参可增强细胞免疫力,还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内源性前列腺水平,而起到修复胃黏膜、抗溃疡的作用。白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白术水煎能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还能促进胃肠道分泌,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病理损伤具有防治作用[11]。甘草,其有效成分为甘草次苷,对损伤的胃黏膜具有修复作用。黄芪可滋润营养胃黏膜,保护胃腺体,促进萎缩细胞的修复及再生[12]。茯苓、薏苡仁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作用,对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鸡内金中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等,是胃药中公认的助消化与促胃动力药物。莪术具有抗癌、抗菌、抗炎作用,而莪术醇通过抑制细胞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对胃癌有较好的实验治疗效果[1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抗癌抑癌作用,在辅助抗肿瘤方面已得到广泛使用。仙鹤草具有抗肿瘤、镇痛抗炎作用。以上各药共同使用,可抑酸护胃,促胃肠动力,降低萎缩程度,阻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一步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逆转成正常胃黏膜组织。本研究显示,中药方健脾益胃化瘀方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有一定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其主要药物不变,根据临床症状证候配伍其他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显著优于中成药胃复春,在病理逆转方面,其有效率也高于胃复春。
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由于胃黏膜长期、反复受损,或慢性炎症的刺激,使得胃黏膜腺体被破坏而出现过度的异常增生,这些增生的细胞结构紊乱,具有异型性,有癌变倾向[14]。健脾益气法从“脾胃虚弱”发病之本出发,能够使胃黏膜的屏障防御机能提高,且能使胃黏膜的癌前病变逆转,因此被用于防治胃癌前病变[14]。活血化瘀法从“气滞血瘀”发病之标出发,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早期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15]。本研究中,健脾益胃化瘀方通过提高胃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调节免疫,消除炎症,抑制组织异常增生,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胃黏膜萎缩和异型增生。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健脾益胃化瘀方对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还有待于增加样本数以及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阻断和逆转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展是目前治疗萎缩性胃炎及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与关键措施,健脾益胃化瘀方确能改善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消除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病损,减轻萎缩程度,逆转异型增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