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淼,琚 玮
(1.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早产儿是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高危人群,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伴随的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升高,尤其是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更高[1]。早产儿脑损伤主要包括脑性瘫痪、精神发育障碍、运动功能发育延迟等。约10%~20%的存活早产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月龄的增长,脑损伤所致神经发育异常愈发突出[2-3]。脑损伤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存在的临床表现被归因于发育不成熟,容易被忽视[4]。因此,需高度重视早产儿脑损伤,尽早确诊并积极合理治疗,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降低颅内病变发生率,减少和杜绝残疾儿的发生,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36例脑损伤早产儿,所有患儿经头颅CT证实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并排除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先天畸形及伴有严重脏器并发症患儿。136例脑损伤早产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68 例。早期康复组:男49例,女19例;胎龄28.29~36.86(32.56±3.15)周;分娩方式:顺产44例,剖宫产24例;异常分娩24例(胎位异常分娩12例、产力异常分娩6例、产道异常分娩4例、过度焦虑和恐惧等因素造成的异常分娩2例);体质量1.65~3.28(1.93±0.27)kg;喂养方式:母乳喂养28例,配方奶喂养24例,混合喂养16例;父母居住地:农村20例,郊镇32例,城区16例。早期康复组:男46例,女22例;胎龄28.14~36.72(33.05±2.91)周;分娩方式:顺产47例,剖宫产21例;异常分娩20例(胎位异常分娩10例、产力异常分娩5例、产道异常分娩3例、过度焦虑和恐惧等因素造成的异常分娩2例);体质量1.61~3.19(1.94±0.25)kg;喂养方式:母乳喂养30例,配方奶喂养25例,混合喂养13例;父母居住地:农村24例,郊镇28例,城区16例。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监护人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吸氧、保温、维持血压和血糖正常、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止血、补充维生素K1等对症治疗;按时喂养,并给予家属一定的健康指导。早期康复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具体方法:向家长讲解早期康复干预的目的和内容,取得家长的同意和合作,发放早期康复干预计划和运动训练计划,填写登记表。依据患儿月龄制定早期康复干预训练方案:新生儿期至3月龄患儿主要以视、听、嗅、触觉刺激为主,辅以前庭功能及头部控制训练,由治疗师使用指腹从患儿躯干到四肢、由上到下、自内而外进行抚触治疗,同时对大关节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并给予多感官刺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刺激;4~6月龄患儿以头部运动、翻身、伸手抓物及球上感觉训练为主;7~9月龄患儿以训练爬行、体位转换、手指精细运动及球上运动为主;10~12 月龄患儿以训练站立及行走为主。同时,对患儿开展家庭干预,由护士向患儿家属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知识讲解,介绍治疗方案及重要意义;并对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和相关知识普及,指导家属合理喂养患儿,并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以利于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
1.3观察指标(1)体格发育情况:记录2组患儿出生时、康复干预12个月后的头围、身长和体质量。(2)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分别于康复干预第3、6、9、12个月应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3]测定患儿MDI和PDI,数值越大,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越好。(3)患儿预后:康复干预12个月后对2组患儿后遗症和体格发育落后情况进行观察。
2.12组患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出生时2组患儿身长、体质量及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91、0.325、0.364,P>0.05);康复干预12个月后早期康复组患儿身长、体质量及头围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3、4.396、2.213,P<0.05)。
表12组患儿身长、体质量及头围比较
组别n身长/cm出生时干预12个月后体质量/kg出生时干预12个月后头围/cm出生时干预12个月后对照组6842.68±7.8169.85±9.871.94±0.158.31±2.9229.12±3.5742.05±5.43早期康复组6842.35±7.5375.39±9.231.93±0.169.54±2.3628.98±3.4645.02±3.18t0.2912.5630.3254.3960.3642.213P>0.05<0.05>0.05<0.05>0.05<0.05
2.22组患儿MDI及PDI比较结果见表2。康复干预第3个月时2组患儿MDI及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4、0.738,P>0.05);康复干预第6、9、12个月时早期康复组患儿MDI和PDI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DI=2.382、2.543、3.024,tPDI=2.441、3.219、3.547,P<0.05)。
表22组患儿康复干预不同时间后MDI及PDI比较
组别nMDI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PDI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对照组6873.7±2.175.9±2.383.6±3.589.3±2.972.4±3.574.5±3.879.2±3.684.3±3.6早期康复组6873.4±2.580.2±3.491.2±2.998.2±2.673.6±2.978.6±4.286.6±3.492.7±2.8t0.4242.3822.5433.0240.7382.4413.2193.547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2组患儿预后比较干预12个月后,对照组患儿发生脑性瘫痪15例(22.06%),精神发育异常6例(8.82%),癫痫3例(4.41%),听力障碍2例(2.94%);早期康复组患儿发生脑性瘫痪6例(10.29%),精神发育异常3例(4.41%),癫痫2例(2.94%),听力障碍1例(1.47%)。对照组患儿身长、体质量、头围发育落后分别有20例(29.41%)、26例(38.24%)和25例(36.76%),早期康复组患儿身长、体质量、头围发育落后分别有5例(7.35%)、4例(5.88%)和6例(8.82%)。早期康复组患儿脑性瘫痪及身长、体质量、头围发育落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11.027、20.700、15.083,P<0.05);2组患儿精神发育异常、癫痫及听力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6、0.193、0.326,P>0.05)。
早产儿是指在37足周胎龄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机体各个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特别是脑部结构和生理功能,这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存活的早产儿也常会出现各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智力正常发育及多系统器官功能[5-6]。随着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及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幸存的早产儿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其中脑损伤是引起早产儿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7-9]。近年来,降低脑损伤早产儿伤残率、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儿童保健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药物治疗是早产儿脑损伤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随着早产儿年龄的增长,异常姿势、发育落后等早期异常表现逐渐出现,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
研究表明,脑神经在发育早期(特别是<4月龄婴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阶段的大脑神经细胞处在生长旺盛期,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突触数目会快速增多,神经髓鞘发育进一步形成,经过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细胞发育和髓鞘形成,重塑大脑功能,进一步修复脑损伤,防止并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生。因此,临床强调对于一般状况良好的早产儿开展康复训练越早越好,有助于早产儿脑功能的重塑,获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10-11]。
本研究按照早产儿的胎龄、月龄及具体病情进行早期针对性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干预模式是一种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模式,通过给予患儿各种积极的感官刺激及丰富的环境训练,尽可能扭转偏离正常的发展态势,让患儿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提升早产儿智力水平及各项身体功能。同时,对患儿开展早期家庭干预,让患儿家属了解治疗的过程,增强治疗的信心,协助护士一起开展康复训练,主动参与临床康复治疗,通过与患儿的接触和沟通,提升患儿的认知与交流能力和运动能力[3,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干预第3个月时2组患儿MDI及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恢复期智力与运动发育较迟缓有关;康复干预第6、9、12个月时早期康复组患儿MDI和PDI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干预训练能促进脑损伤早产儿的智力与运动发育,与陈伟霞[3]、楼瑞英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康复干预12个月后,早期康复组患儿脑性瘫痪及身长、体质量、头围发育落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有效促进脑损伤早产儿的体格发育,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促进脑损伤早产儿的智力、运动和体格发育,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