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良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并进一步造成心肌缺血缺氧[1]。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及破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磷脂信使,主要由活化血小板产生,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信息传递产生一定的影响,可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收缩等[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主要由肝细胞及炎性细胞分泌,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炎性因子。有研究报道,LP-PLA2属于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预测CHD有重要意义[3]。还有研究表明,LP-PLA2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4]。本研究检测了CHD患者血浆LPA及LP-PLA2水平,旨在探讨LPA及LP-PLA2水平在评价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临床意义。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3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分为CHD(n=186)和非CHD(n=52);将CHD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8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63)及急性心肌梗死组(n=4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n=88)、双支病变组(n=60)及3支或以上病变组(n=38)。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5~75(61.5±7.2)岁;并发症:高血压32例,糖尿病11例;吸烟1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 46~72(62.5±6.8)岁;并发症:高血压49例,糖尿病20例;吸烟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48~77(63.9±7.1)岁;并发症:高血压39例,糖尿病17例;吸烟1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9~76(63.2±7.3)岁;并发症:高血压25例,糖尿病11例;吸烟12例。单支病变组:男53例,女35例;年龄46~73(61.8±8.0)岁;并发症:高血压51例,糖尿病21例;吸烟22例。双支病变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7~75(63.1±7.9)岁;并发症:高血压38例,糖尿病16例;吸烟18例。3支或以上病变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9~77(63.5±8.2)岁;并发症:高血压24例,糖尿病11例;吸烟10例。全部患者无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功能障碍,无严重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5]Ⅱ级以上心功能不全;无妊娠及哺乳期者。非CHD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非CHD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患者检测前均无饮酒及高脂饮食,无外伤、发热及免疫接种患者。使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3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层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LPA及LP-PLA2水平。LPA及LP-PLA2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部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标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Gemini积分系统进行评价。0分:无狭窄;1分:狭窄程度≤25%;2分:25%<狭窄程度≤50%;4分:50% < 狭窄程度≤75%;8分:75%<狭窄程度≤90%;16分:90%<狭窄程度≤99%;32分:全部堵塞。分支系数:左主干动脉×5,左回旋支近端×2.5,左前降支病变近端×2.5,左前降支病变中段×1.5,左回旋远端×1,左前降支病变后降支×1,左前降支病变后侧支×0.5,右冠状动脉近、中、远及后降支均×1,对角支病变D1×1,对角支病变 D2×0.5。将上述各分支的分值乘以各分支系数,计算每例患者各分支积分总和,得到该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分值[6]。
2.1非CHD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非CHD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比较
组别nLPA/(μmol·L-1)LP-PLA2/(μg·L-1)Gensini评分非CHD组521.3±0.3 85.8±26.2 7.2±5.1 稳定型心绞痛组821.8±0.6a148.7±29.5a50.8±8.7a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32.9±0.9ab195.3±28.2ab60.2±10.5ab急性心肌梗死组414.0±1.3abc253.5±32.3abc73.5±13.2abc
注:与非CHD组比较aP<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bP<0.05;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cP<0.05。
2.2血浆LPA、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 LPA、LP-PLA2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7、0.609,P<0.05)。
2.3非CHD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非CHD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比较
注:与非CHD组比较a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bP<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cP<0.05。
CHD属于一种涉及遗传、环境、代谢等多方面因素的疾病,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机制仍存在较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7-9]。炎症能够引起血管局部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激活炎性介质反应,引起斑块破裂,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LPA和LP-PLA2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分子家族,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启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心脂类中LPA的浓度较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最关键的活性血小板脂类。有研究证实,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LPA水平约为正常血管组织的13倍,一旦斑块纤维帽出现破损,释放出LPA,可加速局部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又可以产生更多的LPA,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10]。LP-PLA2属于磷脂酶A2超家族的一员,由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产生,属于非钙离子依赖性酶。血液中约70%的LP-PLA2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在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早期,LP-PLA2能够选择性对氧化型磷脂酰胆碱发生作用,使其降解为溶血性卵磷脂及氧化型游离脂肪酸,并对内皮细胞黏附因子和其他炎症相关因子产生刺激作用,加速单核细胞向血管内膜下聚集,并进一步转化为巨噬细胞,在对脂质进行吞噬后转化为泡沫细胞,加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血管内皮下及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还能进一步分泌LP-PLA2,使斑块内泡沫细胞增多,加重炎症反应,并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12]。研究认为,LPA和LP-PLA2作为急性期炎症的重要标志物,能有效预测CHD的临床类型[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非CHD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及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LPA、LP-PLA2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LPA、LP-PLA2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非CHD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3支或以上病变组患者血浆LPA、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提示血浆LPA、LP-PLA2水平越高,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LPA和LP-PLA2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聚集,加速释放细胞因子及蛋白酶,造成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受损,从而使表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的分泌水平增加,加速激活白细胞,提高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并对巨噬细胞的凋亡过程进行诱导,使坏死斑块的核心增大,斑块纤维帽中的细胞外基质及胶原被降解,斑块纤维帽变薄,导致粥样斑块脆弱易破裂,同时纤维帽范围内炎性物质的渗透性增加,使LPA、LP-PLA2从粥样硬化斑块破损处扩散至附近血管,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范围增大,逐渐增加了病变冠状动脉支数[15-16]。
综上所述,LPA和LP-PLA2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CHD的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进行有效评估,并对CHD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