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

2018-12-26 12:33刘益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提高道德与法治

刘益

摘 要: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体现育人先树德的理念,因此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本文概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并且就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策略。

关键词: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理论知识,并且具备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事业的接班人。基于此,我们从小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就是基于育人先树德的教学理念,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以及法治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目前,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由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改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根据教材名称上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其教学内容内涵的变化以及教学目标结构的调整。

小学《道德与法治》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融合,强调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更注重与倡导时代新风,努力推进社会道德工程建设。通过社会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是非,并且指导学生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学生自觉履行法定的各项义务、公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积极构建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社会环境,积极培养学生懂荣辱、讲正气、求奉献、促文明的良好风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优良的个人品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公民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目前,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剧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各国基础教育向公民的道德建设与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推进。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的战略重心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转移。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价值体系。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策略

1.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動机中最活跃最富有成效的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激发自身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认真执着的去研究探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对哪一方面的课程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并能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潜能 ,因此在这一门课上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于学生因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容深奥不易读懂、形式刻板不够生动灵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音频和视频,播放鲜活生动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有效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有意义。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之后,会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更应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具有创新思维的正确的学习理念。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针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虽然深奥晦涩但它却具有贴近于生活的实践性,所以教师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到生活中去认识、去学习。并且利用多媒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和学生之间形成深入的交流互动机制,利用现实中的一些实际事例、生活中的图片、生活中的视频,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学习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领域和认识视界,使他们从更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相比较于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素质教育更提倡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去学习,能够让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贴近于生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和引导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提供互动交流的条件,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激发他们自主能动性,从而培养她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针对于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要在教案中设计一些巧妙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手去实践操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及他们的思想认识,把生活实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具有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马玉珍.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几点反思[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2007.

[2]于艳丽.《品德与生活》教学初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2010.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提高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