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畴“容忍度”问题

2018-12-26 12:33柳明月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模糊容忍度

柳明月

摘 要:词类划分涉及到了范畴化问题。范畴化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并切分世界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先验逻辑为依据提出了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切分是以“二分论”(二元互斥)为基础,即“是”或“非是”。在进行切分时,认知要以客观事理逻辑为依据。原型理论是建构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基础之上,是从体验中找出客观规律,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在该理论框架下,范畴已不是“上位”与“下位”的概念,所有的范畴成员被放置在一个交叉的网络(连续统)中,典型成员游离在非典型成员之间,这也是造成“范畴边界模糊”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词类划分;范畴化;二分论;范畴边界;模糊

一、前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的原型理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研究语言范畴问题的第一大核心理论。然而仔细分析原型理论中的观点却不难发现,其向经典理论发难的各种观点自身有着很多经不起推敲和矛盾的地方,而这些也就不能构成颠覆经典范畴理论的一条条论据了。

二、经典理论和原型理论概述

“经典范畴理论”又可以称为“客观主义的范畴观”,比较成型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形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认识。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的。亚氏的范畴观的提出使人类对万事万物的层次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以后各门学科的研究有着统领全局的重要意义,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的研究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通过描述同样被称作“GAME”的各种不同游戏却拥有着彼此之间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其中心观点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客观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同的特征,它们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该理论有同一范畴内存在典型成员和非典型之分,典型成员是一个类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

三、批判原型范畴理论之谬误

1.原型理论的几点理论误区。

第一,某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共同特征。如:各种棋类和牌类游戏之中很难找到什么共同特点,先前归结出来的一些共同点会随着这一范畴的不断拓宽而不断消失,后来发现的一些共同点又在之前的成员身上不能体现出来。因此,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范畴“以家族相似性”为理据进行划分更为正确。

第二,有时候一个范畴之内的成员身上拥有很多的共同特性,而这些特性很难被穷尽,同时,也很难对这些特性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做出判断。

2.对原型理论的批判。

原型理论对两千多年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下面对前一节所列举的原型理论的几个观点的谬误之处加以批判。

首先,认为“同属于某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不一定具有共同属性”的这种观点就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思想的错误在于,误把事物的偶然性错当成用来划分范畴的必然性,把一个范畴的门户大开,只要和这个范畴搭上些边儿的事物都被划归进来,导致一个范畴的成员庞杂,最后无法为这个范畴定性。

第二点错误在于,認为范畴的界线是模糊的。以“女孩子”为例,固然,一个三岁的娃娃永远不能称一个28岁的女子为女孩子,但一个80岁的母亲会称呼自己28岁但还没有嫁人的孩子为“女孩子”。因此,这个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人类认知上的模糊性当作了范畴上的模糊性。

第三,“认为同一范畴成员的共同特征很多,因此很难穷尽这些特征。即使能够穷尽,也很难分清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偶然的。”

第四,认为某范畴内部的成员之间存在着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原型理论认为只要把标准放宽就可以把某些“成员”划进一范畴,那这里还有一点疑问,即这个“放宽”的尺度是多少,谁又来为这个尺度的测量定一个标准!如果只能按照“每个人心中有杆秤”的想法来为每个范畴“量身订做”的话,那来探讨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就是无稽之谈了,因为在这种理论支撑下做的任何研究都是无意义和多此一举的。

3.树立经典理论的正确地位。

通过对原型理论观点的总结,我们对该理论的理论漏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该理论的错误在于:用表征体系的模糊性错误取代逻辑体系的清晰性。

对比二者不难发现,经典理论基于先验猜想和逻辑论证;原型理论则试图在体验中找出客观规律,是经验研究的结果。但由于互动过程参杂各种客观因素,其结果却未必客观,事物的表征并不能全部反应该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真理。另外,认知语言学有关范畴化理论的构建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但在进行范畴层次划分时,仅依靠“网络交叉相似”无法确立上层范畴,从而使“范畴内部结构”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范畴作为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是可以被明确切分的。范畴边界的模糊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错觉,错误在于误把表征当成抽象层面上的范畴本身。

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得出,“fish”之所以词性不定,是因为认知语言学错把表征当作逻辑,从而造成了范畴的模糊性。从新的分析来看,“fish”这个派生类在继承基类所有属性的同时,根据不同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修改了接口,使派生类新增添了接口和实现,同时增加了一些附加属性,从而形成了具体层面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2003).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Wittegenstein, L. (1978).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3]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7(1).

(此项目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题目:范畴容忍是否有“度”-如何看待英语中的“异质同构词”;批准号:2013-QN-556)

猜你喜欢
模糊容忍度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英语专业不同感知风格者模糊容忍度与写作水平的关系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的设计与实现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
口语产出质量与模糊容忍度的相关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模糊容忍度调查研究
深入理解消费者价格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