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花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教育改革的发展,幼儿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行了高度关注。一直以来,虽然有很多人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进行衔接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城市内部幼儿园和小学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对农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进行研究。本文以农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基础进行探索,希望能够给幼小衔接带来可靠的帮助,给农村小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农村;幼小衔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113
幼儿园是学生接触学习和适应团体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他们上小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材内容以及各种因素并没有密切的关联,这对学生受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农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能够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一、农村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农村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幼儿园的开展,主要的目的是能够给学生在上小学之前打好基础,让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学校的生活,且从德智体各个方面来给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但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并未存在切实的沟通与衔接。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校方给学生有时候可能就会讲一些关于小学的生活,以及在小学的学习方式,教师授课的方式等,但是并未通过实践行动去带学生认识小学的实际状况,也没有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小学的课堂氛围。而且,幼儿园在给学生进行授课内容的时候,在很多方面都并没有与小学进行商议和协调。正是因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并未进行有效沟通,才使得幼小并不能够更好地衔接。
2. 农村幼儿园之间存在不正当的竞争
农村存在大部分家长,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太过于重视。小孩子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由于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有误,想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学习更多的知识。正是家长的这种心态,才让更多的幼儿园为了招纳更多的学生,为了在幼儿园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而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口味,去开设更多不必要的课程,给幼儿们增加课程负担,让孩子们失去了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自由。
3. 农村很多家长观念和教育理念落后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学校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作为和孩子接触比较多,而且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来说,他们承担的责任才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往往很多农村家长自身只是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看重。很多家长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才会觉得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影响孩子的学习,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使得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并不能够顺利进行。
二、改进农村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研究
1. 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培训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对孩子们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幼儿园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幼儿园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应当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给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并且,幼儿园应当加强对幼教的培训,带领幼教对小学的课程以及教材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能够促进有效进行顺利衔接的幼儿园的教材。
2. 及时改善家长自身陈旧的观念
众所周知,很多农村家长思想都比较陈旧,对于教育观念也非常老套。但是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幼儿园校方可以通过一些家长会,或者是对家长的采访等活动,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便于了解学生的状况,以及给家长灌输更多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比如,校方可以邀请一些行业内比较有专业性研究的学者或者教师,来开设一些给家长的讲座,实施家园共育,让家长们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而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3.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并不能够依靠单方面进行,想要提高效率,必须要采用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的方式,来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结果,便于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能够顺利地习惯小学的生活。比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和小学阶段的教师进行定时的沟通,双方可以互相了解两个阶段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学校的课程状况和学习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小学阶段的教师可以给幼儿园阶段的教师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给幼儿园教师提供帮助,可以使幼师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阶段的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牵扯到小学、幼儿园以及家庭这三個环境因素。因此,三部分应当对此加以重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互相配合的工作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步入小学。
参考文献:
[1] 殷 丽.浅析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资讯,2015(12).
[2] 杨 凤.农村幼小衔接现状及解决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