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网络舆論监督作为我国民众了解、参与国家各项管理事务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舆论参与执法的主要手段。立足于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其次对网络舆论监督对于警察执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最后对警察面对舆论监督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有效完善警务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有效促进执法监督效果,为推进阳光执法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 网络舆论 舆论监督 警察执法
作者简介:曹清旭,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治安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治安学。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70
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环节,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务服务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过去,传统的舆论监督往往是在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后,借助于媒体的披露并经过民众讨论,进而影响到职能部门的处理工作,其本质是下情上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新兴舆论监督模式的发展,其在影响力以及构成方式上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介绍警察执法面对舆论监督的策略,现就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分享如下。
一、网络舆论监督概述
(一)互联网舆论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互联网舆论又称为“网络舆论”,这也是由于非计算机领域习惯于将互联网称之为“网络”而得名。网络舆论实际上就是直接通过互联网表现出的社会舆论形式,几乎可以包括所有的舆论内容。随着网络舆论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网络舆论的种类也在持续扩充,比如经过精心选择的传统媒体表达的舆论类型、没有经过处理的公众舆论自行传播,甚至还有一些利益集团用于公关或者制造烟雾弹的舆论类型。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舆论体系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其对于政务服务工作与执法行为都具有较强的监督与约束作用。
(二)互联网舆论监督的定义与特征
民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政务、执法的相关事务,在交流沟通的前提条件下,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或者对行政、教育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提出褒贬。互联网舆论监督相比于传统舆论监督,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互联网上民众具有较强的隐匿性,这也帮助公众更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会导致民众的意愿表达的更为真实、直接和充分。其次,在网络舆论监督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进行双向互动,这区别于传统媒体舆论传播中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所以更能够提升内容讨论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再次,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参与讨论的民众数量也在提升,这样参与讨论的主体就更加丰富,来自于不同的阶层、行业的民众都可以提供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这对于扩大舆论监督的范围与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网络舆论监督相比于传统舆论监督具有难以监管的特点,导致许多事件在传播后多次“反转”,这与传统媒体做好调查再传播具有一定的差别,可能会导致舆论导向偏离。
二、网络舆论监督对于警察执法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监督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
网络舆论监督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其与经济增长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目前,信息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舆论监督压力,给警察等政务服务部门带来了改革的动力。从客观上来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存在,让广大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更为谨慎,不但需要在部署与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要提升执法的规范性,不让网络舆论有更多攻击警察群体的机会,减少负面消息的根基与来源,这也是促进警察执法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网络舆论监督促进警察执法公开化
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有效促进警察执法公开化,这是网络舆论监督敏感性与高效性的基本优势特征之一。作为警方,必须具有高效执法效率以及更为灵活的反应能力,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警方不主动公布执法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网民不满意,甚至出现网络舆论压力的情况。公众对于警方公权力以及公信力的期待是确保警察执法公开化的前提条件,通过执法公开化可以杜绝暗箱操作,为了消除谣言与猜测也需要警务公开,所以促进警察执法公开化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影响之一。
(三)网络舆论监督促进警察执法多元化
网络舆论监督能够促进警察执法多元化。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过去,警察执法具有单一特征,这是由于媒体舆论的监管具有一定的体系,其对于警察执法过程的监管效果并不显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网络监督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监督的群体数量与素质都有所提升,这样警察就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执法方式来迎合不同类别监督者的要求,否则就会带来大量负面信息与新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促进警察执法多元化。
三、警察执法如何面对舆论监督
(一)积极面对监督
在明确警察公共关系体系构建规则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传播能力以及媒体公关能力,否则就会影响自身的公信力,也不利于良好公安形象的塑造。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执法为民,建立更为完善的通报制度,可以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等方式来提升自己在舆论监督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吸引媒体,更好的保障警察的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机关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民警事迹进行报道和宣传,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这对于打消一些人对于警察执法不规范的疑惑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公安机关要持续做好主动、准确的工作,主动学习如何与媒体和网络自媒体打交道,并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此来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散播。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应该提升体系内的应变能力,交由文化素质高、应对能力强的民警来作为发言人,从而掌握舆论监督的话语权。在日常活动环节中,要认真倾听民众的利益,将一些非理性事件也视为服务范畴内的工作,从而耐心细致的倾听民众诉求,以此来促进警民沟通,化解隔阂,避免出现对立问题。总而言之,通过营造良好的警民氛围,树立公安良好形象,可以为顺利开展执法活动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营造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舆论氛围,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二)端正思想,提升认识
端正思想、提升认识是确保警察在面对舆论监督时不出现错误行为的重要途径。从客观上来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整体取向面是好的,对于促进我国公安体系执法立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广大民警,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舆论的监督活动,不要将其作为洪水猛兽,应该看到舆论监督的积极面,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与价值。无论任何时代,公安执法的基本宗旨都不可能发生转移,所以要树立良好的执法为民的思想,深刻反思目前执法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只有被民众接受与肯定猜能够树立良好的公安形象,才能够帮助警察公安系统建立起更高的社会威望,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创造条件。在尊重民众善意基础上,也要认识到信息时代信息是无法进行封堵的,在面对失真的网络舆论时,也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些警方为了避免回答敏感问题,选择了规避,反而会受到更多的质疑,这也不利于缓和事态,甚至具有矛盾升级的风险。一些地方警察为了遏制互联网上的批评叫骂,选择了以暴制暴或者言论封锁的手段,这也不可取,不符合当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的要求,没有切实保障好人民知情权,同样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安队伍的建设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端正思想,就必须将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面镜子,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凝聚力、亲和力,以此来提升战斗力,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创造条件。
(三)不断规范执法行为
规范执法行为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民警面对网络舆论监督最为有效的应对策略。结合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条件下民警执法现状,笔者认为规范执法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
其一,完善执法规范。完善执法规范,提升执法的规则性、制度性是确保规范化执法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细化执法标志、制定严格的执法程序并彻底落实,明确执法环节中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工作,以此来明确民警的主要任务,找到具体执法的具体方式。在日常执法活动中,要积极寻找基层民警最容易出现争执的关键问题入手,做好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比如说治安盘查、交警纠正违章以及武器使用等方面,这些方面应该优化执法活动与细节,以此来通过制度确保程序规范的完整性。
其二,减少非警务活动。所谓非警务活动,实际上就是没有经过公安机关事先安排的社会公务活动。当民警从事非警务活动时,会导致警力的浪费,进而导致公安机关职能的弱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进度,同时在舆论监督影响下还会导致负面影响扩大。目前,我国公安部三令五申,禁止派出所参与计划生育、征讨债款等非警务活动,一旦出现将严肃处理。尽管如此,目前大多数区域依然普遍存在非警务活动较多的情况。由此可见,要想尽可能杜绝非警务活动,就必须配合执法部门开展各项活动,明确自身定位,避免参与非警务活动。另外,也不得以非警务活动为借口拒绝群众提出的正当服务要求。
其三,改进执法方式。结合不同警种与部门划分特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以此来精准把握好服务对象的心理变化,多思考和感受执法对象的想法,这样才能够确保执法为民、执法为公。改进执法方式,就要求广大民警走出机关办公室,进入刅农户、学校以及社区当中,了解群众的生活状态,真正做到方便为民,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执法还需要做到高效、周密,尽可能将法理、情理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网络作为人们最为便捷的沟通与协调方式,其在舆论监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从客观上来看,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能够有效提升监督的效率与效果。但是,由于网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地,所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舆论监管,确保輿论对于执法行为的影响能够保持在积极正面的条件下。根据本文的分析,主要结合网络舆论监督对于警察执法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希望警察执法过程中能够积极面对监督、端正思想并不断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为最终提升服务质量,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谢波、李金锋.自媒体时代镜头下警察现场执法的问题及其应对.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8,17(4).
[2]胡娜. 论我国警察执法困境及破解对策//山西省法学会、河南省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湖南省法学会、江西省法学会、安徽省法学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第十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2017.
[3]许树艳.警察在涉警网络舆情中的心态与应对策略.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30(3).
[4]杨锦霞. 新媒体时代下警察公信力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
[5]魏兵. 新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析.南昌大学.2016.
[6]张涛.论新媒体时代公安执法规范化.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