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213000)
语文是一门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和历史遗产,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性的课程。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利用语文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呢?
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传授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格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我国古代的教育以语文教育为主,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在语文教育发展中,它和其他学科密切结合。通过学习儒家、道家经典,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表达能力,而且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如,孔子曾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把人格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像孔子这些先贤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们要更加尊重前人的实践经验,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赋予语文教学更全面、更深刻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研究的重点从以前的注重成绩、注重智力转移到了注重人的发展上来。日本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在不停地推动国内教育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其中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将“学历教育”转向了“人格教育”。《日本小学学习课程》对小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专门的规定,强调要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强不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品格。德国教育改革也要求学校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是顺应和符合国际母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的。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新课标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立足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就其实质来看,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它从现代人学意义上深层次地确立了语文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基本地位。
自古而来,语文教学在积极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它蕴含着的丰富的积极人格教育因素。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也呈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累累硕果。它既包含了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操,又蕴藏了作者对世间善恶美丑的判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格因素是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了观察世界、了解人生、明辨是非。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学段教材为研究对象,将四册教材所涵盖的人格教育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表一)呈现出来。
表一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学段人格教育内容
(续表一)
苏教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如“无私奉献”“百折不挠”“奋斗生存”“探索发现”……所选文体丰富而多样,有诗歌、散文、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等。教材选文充分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涵盖人格教育的多方面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真正适切的积极人格教育的“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
1.解读文题中的人格因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文本中“人”的因素,挖掘它的人格美,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许多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对人格塑造的因素。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打开文题这扇“门”,而要在门前徘徊、观望一下,充分激发学生对门内世界的兴趣,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再打开这扇“门”。
2.介绍作家时的人格渗透
作家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优秀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读者,而且以自身的经历给读者极大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介绍作家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教育的很好途径。如,教学《夹竹桃》时,教师根据课后的“作家卡片”,再结合学界泰斗季羡林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主要成就、人物评价等解读作者,让学生感悟他一生坚持信仰、敢说真话的人格魅力。另外,我们还可以巧用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熏陶学生。每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原本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在检查预习时,教师可结合交流课前搜集的主人公资料来挖掘出其积极的人格因素。
3.分析内容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文章内容的赏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即人学”,对文章人物性格进行赏析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就涉及不少的方面。一是壮丽山河。苏教版教材中不仅有我国各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的描绘,还有动植物及特产的介绍说明。如,《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秦兵马俑》《拉萨的天空》等。二是灿烂文化。诗词歌赋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苏教版每册教材都安排有《古诗两首》。三是爱国故事。如,《郑成功》《詹天佑》等。四是国耻国难。这部分内容以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内容为主,反映全国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面貌。如,《虎门销烟》《卢沟桥烽火》等。五是建设成就。如《梦圆飞天》《2008,北京》等,无不体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迅速崛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教育。
4.注重朗读中的人格影响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多样,有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小品文等。不少的文章感情真挚、丰富、细腻、动人,语言清新、活泼、隽永、深刻。这样的文章适合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开启心扉,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巧用拓展感悟人格魅力
阅读教学中,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一是拓展作者的生平。王国维曾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苏教版课文内容的丰富性、文章风格的多样性折射出了文章作者人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作者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二是拓展主人公的精神。一篇课文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的是主人公的主要品质,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广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人物,进行适当拓展。如,可以拓展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司马迁,气节伟大、情操高尚的文天祥,胸襟宽阔、理想远大的毛泽东等,使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力量。三是拓展名言。现行语文教材中,引用了许多名言、古训及典故,其中有许多是千古流传、隽永清新的民族美德。“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要求我们要礼貌待人,推及他人,多理解他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告诉我们要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的名言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通过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情感和态度等。学生的作文表现了他们的爱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窥视学生的思想状况、人生态度、为人处事的准则及价值取向等,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1.作前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虽然学生的写作练习并不是文学创作,但是学生动笔之前对内容的选择,非常明显地表露了他的价值取向。他所写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悲观的,是刻画生活中的真善美还是揭露现实中的假恶丑,这些都能折射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作文指导时,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使他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2.习作批改
习作批改虽然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头疼的环节,但也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灵交流的最佳机会。许多无法用言语表达、无法当面直说的话,学生可以通过书面进行表达。在批改中,教师能从学生习作的字词句段中体会到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知悉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时学生所表达的思想确实有所偏差,教师可以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和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使他们的感受到关爱,形成积极的人格。
3.作后点评
作文讲评不仅要关注字词的运用、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生动,更要注重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和心理的健全。点评时,既要教师点评,也要生生互评,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缺点,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例如,在写《成长的烦恼》时,学生总会抓住身材的高低、体型的胖瘦、学习的压力、与同伴的矛盾等来写,表达自己的烦恼。这样就真实地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状况。在讲评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视这种成长的烦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学生的成长也需要奋斗,需要磨炼,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幸福。教师要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师可针对班级特点、学生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诵读名家名篇活动,让他们和作家产生心灵的交流、碰撞,使作家的高尚人格占据他们的心灵。我们还以单元主题为单位,引导学生搜集单元主题阅读材料,并阅读比较,这样为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搭建了桥梁,使学生走出教材,丰富学习感受,获得人格的培养。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常州名人我来讲”、班级“每日一句”栏目、“课前一讲”分享小故事等实践活动。在假期,我们为学生精心选择书目,推荐优秀的名人传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学中,我们还引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在板报上开辟分享栏目,让学生交流展示,感受名人的精神魅力。我们还开展了手抄报比赛、学生作文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指向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