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探析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8-12-26 03:56江苏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4期
关键词:王冕多音字孝顺

江苏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 特级教师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少年王冕》。来,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到“冕”字时)课前,哪位同学对“冕”这个字进行了研究?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1:“冕”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皇冠。

生2:写“冕”字时,里面的两横不能靠左右的笔画。

师:“冕”与帽子有关,它的上半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是什么呢?是“冒”字头,“ㄇ”最初表示扎在头上的头巾,里面的第一横表示发髻,第二横表示发髻下面的眉毛。发髻和眉毛怎么能和头巾长在一起呢?所以,这两横既不能靠左也不能靠右(板书“冕”)。来,大家一齐把课题读一下。(学生读)

师:在预习时,你们一定查了资料。谁来说一说自己对王冕有哪些了解?

生: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著有《竹斋集》。

师:你的介绍,是拿着下载的资料在朗读,没有把对王冕的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介绍,我不赞成。谁能不看资料,说说自己对王冕的了解?

生1:王冕是个了不起的画家,他特别擅长画梅花、荷花。

生2:王冕还是一位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300多首好诗。我会背他写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喜欢。我们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读书人为主的小说,里面写了200多位读书人。但王冕却是这部小说中唯一一位以正面人物身份出场的人物,而且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想不想看看《中国历史名人传》是怎样评价王冕的?

生:想。

(出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指名读、齐读)

师:“儒林”指所有的读书人,“学者”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是说王冕是所有读书人、做学问的人的楷模、榜样。多高的评价啊!来,带着我们的尊敬,再读这句评价语。

【思考人物介绍,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对人物的进一步认识埋下了伏笔。】

师: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地评价王冕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走进《少年王冕》,品一品他少年时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地评价他了。打开课本133页,把课文从头到尾再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读时注意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书)

师:这一课的生字不难,难的是多音字(出示含多音字的句子)。这里有几个含多音字的句子(出示表一)试一试,你能读准加点字的音吗?(学生自由读句子)

表一

师:谁来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准。你能告诉大家是怎么辨别这些字音的吗?

生:我觉得,天气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念“mēn”,而心里觉得烦躁、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念“mèn”。“载”呢,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ǎi”,一个是“zài”;在表示年或记录意思的时候,就读“zǎi”,而表示用东西装的时候,读“zài”。

师:那,文中的“载着”的“载”读什么音?

生:文中说王冕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所以这里读“zài”,“供”我说不出原因,就是感觉读“gōng”。

师:讲得很好,你的感觉没有错。“供”在这里是读“gōng”,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就读“gōng”,如供应、供给等。同学们,他刚才说的这种辨别读音的方法,是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读音。这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个句子,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学生读)

【思考多音字的“据义定音”看似简单,但在日常学习中,由于学生没有查找工具书以及结合语境确定字音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错误仍然很多。这里选择三个多音字,清晰地呈现了“据义定音”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师:课题叫《少年王冕》,所以文中所写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他少年时期的事。老师这里有个时间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先圈出表示王冕年龄的词语,再填在时间轴上。_

师: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十年成长故事,作者用一篇文章就写了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呢?请同学们拿出“研学活动一”,进行第一次研学。_________________

研学活动一

研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步骤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几件事?哪些事写得详细?哪些事写得简单?

2.王冕七岁时的事,老师用“父亲去世”四个字来概括。请你也用四个字把王冕其他时间段经历的事概括一下,写在课堂研学单上。

3.四人小组交流,你的思考与概括。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十岁,我填的是“辍学放牛”;十三四岁“学画荷花”;十七八岁,“生活自立”。

师:很好。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这些时间段的事情,还有不一样的概括吗?

生1:十三四岁“立志学画”;十七八岁,我填的是“卖画养家”。

生2:十三四岁我用“自学画荷”;十七八岁“生活自理”。

师:同学们都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这很好。只是有的概括得不怎么恰当。大家想想,哪四个字不够恰当?

生1:我认为“生活自理”不好,“生活自理”给人感觉王冕是残疾人似的。

生2:“停学放牛”不如“辍学放牛”,“停学”有主动停下来的意思,而“辍学”是被迫放弃。

师:有道理。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修改自己的研习单。(学生修改)

师:“七岁,父亲去世;十岁,辍学放牛;十三四岁,自学画荷;十七八岁,生活自立”。在这四件事中,作者着重写了那几件事?

生:在这四件事中,作者着重写了王冕十岁辍学放牛和十三四岁自学画荷的事。

师:那课文哪些段落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生:课文的第2~4自然段写了辍学放牛,第5~6自然段写自学画荷。

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请拿出笔,用双竖线做上标记。

【思考要让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就要引导他们对小说进行整体感知,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究,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为认识小说的人物做好铺垫。】

二、聚焦孝顺,感受形象

师: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情节、环境与人物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我们这篇课文,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心品一品。请看“研学习活动二”。

研学活动二

研学目标

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学习步骤

1.静心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王冕孝敬母亲的词句,用波浪画出描写王冕勤奋好学的词句。

2.读一读画出的句子,用心品一品: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王冕?是怎样塑造的?做好批注。

(一)聚焦人物语言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画了王冕说的话。从这儿可以,看出王冕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他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其实是为了不让母亲难受,因为他知道不是母亲不让他上学,实在是家里太困难了,没有办法才让他辍学的。

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吗?是真的不想读书吗?他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生:王冕非常体贴母亲。他这样说,是在安慰母亲,不让母亲为他操心。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多么懂事的孩子。难怪他说——

生:(齐读)“娘,我在学堂里……读呢。”

师:透过王冕的话语,我们读懂了王冕的心。同学们,看看王冕说的话,这个“呢”字能去掉吗?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1: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让母亲感觉他是发自内心的。

生2: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冕的孝顺。为母亲着想,隐藏着自己的难受。

师:哪王冕不是讲假话吗?儿子怎么能骗母亲呢?

生:这不是骗,是善意的谎言,是对母亲的爱。

师:好一个爱,好一个隐藏!读书就要这样,关注一词一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一句“闷得慌”,一个“呢”,表达的是王冕那颗细腻而敏感的孝心。它们向我们传递了王冕对母亲的一份安慰,一种体谅,一种担当。所以,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要关注人物的语言,读懂它的言外之意。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王冕说的这段话,再来品味品味。

【思考阅读教学重在聚焦文本的关键之处,引导学生从看似一读就懂的语句中读出蕴含其中的特别情意。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人物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都能折射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都与塑造人物形象密不可分。这里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力。这样,使学生对“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对语气词“呢”字有了更为真切的体认。】

(二)聚焦人物行为

师:看一个人,我们不仅要听他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怎么做的。这叫“听其言,观其行”。我们继续看课文,看看作者还用了哪些语句来塑造王冕孝顺形象的。

生1:我找到这样一段话:“从此,王冕白天……孝敬母亲。”这里,写出了王冕的孝顺。他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自己总舍不得吃,带回家给母亲吃。

生2:大家注意“总是”这个词,王冕和我们差不多大,一次舍不得吃,两次舍不得吃,我们也能做到。可王冕总是舍不得吃,我们就不一定能做到。王冕真是太孝顺了。

师:这里有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是为了孝敬母亲;“舍不得花”是攒钱买书读,多读书,长知识,不让母亲为自己操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孝顺。

师:我们来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腌鱼腊肉,你不喜欢吃吗?”

生:我非常喜欢吃。

师:既然你非常喜欢吃,为什么还舍不得吃呢?

生:我要拿给母亲吃。母亲那么辛苦,我要孝敬她。

师:这儿有一个词叫“陪伴”,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我觉得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他自己也觉得很少陪在母亲的身边,他怕母亲晚上一个人孤单,所以晚上一定要好好地陪伴母亲。

师:说得好。在课文中还写到一次王冕“陪伴”母亲的,找找看在哪里。

生:“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师:这个时候王冕多大了?

生:十七八岁。

师:好的,咱们读书的时候要前后联系起来。你看,这样前后一联系,从这两次陪伴中,你又读出什么了?

生:我看出了王冕长大后不忘报答母亲。

师:是呀,小时候,王冕感受到母亲一个人操持家庭的辛苦和不易,晚上陪伴母亲,是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得孤独;长大后,王冕生活自立了,依然陪伴自己的母亲,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恩。在王冕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人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学生齐说:孝顺)孝顺是王冕身上最闪亮的光环。他勤奋读书,也是为了更好地孝顺母亲。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学生齐说:百善孝为先)

【思考紧扣“陪伴”一词,将王冕儿时与成年后的孝顺联系在了一起,突显了王冕一生之孝顺。这样的焦点阅读有利于学生前后比照,串点成线,进而对人物形象认识得更深刻。】

三、聚焦勤奋,感受人物形象

师:王冕的勤奋形象,作者又是怎么塑造的呢?

生: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写出了王冕的勤奋好学。

师:说说理由。

生1:因为别人在放牛的时候都会出去玩,而王冕却是在那里看书。

生2:我还找到了第五自然段:“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就是说,三四年中王冕基本都在看书,他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师: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像真的一样。你们想一想,在这三个月里,王冕是怎么学画的?

生1:一有时间,他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

生2:他牵着牛时还在比画。

生3:夜深人静,所有人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画画。

师:多么勤奋的孩子啊。可是,我们刚才想的这些内容,课文有没有写?

生:没有写。

师:这就是小说家的高明,一句话就塑造出了王冕勤奋好学的形象。

【思考围绕一个“勤奋”,将文本中王冕勤奋读书的语句串联在一起,前勾后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王冕在这三个月里是怎样刻苦学画的,以此来丰满人物形象。】

四、聚焦景色,揣摩用意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一大段大雨过后的美景呢?请看“研学活动三”。

研学活动三

研学目标

研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步骤

1.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结合王冕的生活经历,想一想: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

2.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师:那位同学先来发表高见?

生:因为王冕是被这种景象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才有后面学画的故事。

师:这景象是王冕学画的一个契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文章,那散发香气,能够拒虫的樟树,象征着一身正气的宋庆龄。那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阴云”“大雨”象征着什么?

生:“阴云”“大雨”象征着王冕以前那段艰苦的生活。

师:那雨后美景又预示着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是预示着王冕从此以后,那种苦日子就要过去了,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师: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里,这一段明亮开阔的环境描写,暗示着王冕的人生将从此发生——(学生齐说:转变)你看,在小说当中,在环境描写的背后,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用意。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人往往一扫而过,很少去揣摩其中的意味,却不知环境描写对情节转换、对人物命运转变的暗示及象征作用。这里,教者不是停留在对景物描写语段的感情朗读上,而是逐步从写法到用意逐层深入。在学生读不懂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果然,学生从对比中领会到作者的用意:环境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矛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思想和行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描写环境的用意,体会作者“辞以情发,寓情于景”的表达功效。】

师:这样美的文字,我想,我们应该把它留在心里。自己试着把这段话背一背。(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读了一篇小说——《少年王冕》,认识了一个人——少年王冕,知道了一本书——《儒林外史》。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儒林外史》读一读,因为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如迂腐的范进、吝啬鬼严监生等。相信读后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下课。

【思考课文只是个引子,旨在培养学生以篇达类、阅读小说的兴趣。由选篇引领整本书,这便是本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子”功能。】

猜你喜欢
王冕多音字孝顺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你会读多音字吗?
多音字也能出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