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慢性炎症性肠病(idiopathic inflam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并发症多。根据白灵英[2]调查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显著影响了其生存质量,而临床治疗效果都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以此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生存质量水平的目的。跨理论模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行为改变模型[3],它着眼于患者的行为转变的动态过程,并依据患者所处每个阶段的认知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而动机性访谈干预主要是注重患者的内心矛盾改善,以此对患者的行为改变动机进行挖掘;本研究分析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根据 2012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 IBD 诊断标准确诊为IBD者,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2)能够配合研究和完成问卷测查。且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或意识障碍者;患者存在严重急慢性病症。
80例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按纳入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研究组采用跨理论模型干预+动机性访谈干预。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52~72岁,平均(62.22±5.11)岁;病程3~10年,平均(7.11±2.11)年。
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51~73岁,平均(62.31±5.09)岁;病程2~11年,平均(7.23±2.09)年。
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性护理干预指导,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入院后给予常规入院宣教,发放消化专科疾病饮食指导手册、特发性炎性肠病健康教育处方,并做好药物指导和活动指导等。出院后一周电话随访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
研究组:(1)建立专业的IBD访谈干预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主管护师、护师和基层护理人员担任,由护士长给予技术支持和相关指导;(2)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有跨理论模型概念、动机性访谈概念、特发性炎性肠病自我管理等内容,动机性访谈技巧及步骤演示,待培训完成之后对其成员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4-5];(3)采用一对一每次20分钟的访谈方式进行场所干预,主要是选择患者床旁作为主要的场所干预场地[6-7];(4)当处于意图转变时期要避开护理和治疗的高峰时期,主要的干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内心矛盾,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自我效能的预期目标,目标要注重其可完成性,护理人员将自我管理目标中存在的现实实施矛盾性所指出,以此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动机,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认识到个人行为与疾病恢复之间的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探讨不良行为的长期不良影响,并举例说明行为改变后的益处;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讨论行为改变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对于不愿意改变行为的患者可重复上述步骤干预[8-9];在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的过程中要采用各种访谈技巧。住院期间干预总周期为2周,第1周每日一次访谈,第2周隔日一次;在患者的行为落实期间要将患者分组,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主要宣教,组织患者成立病友会,定期组织患者之间进行病症知识竞赛等[10-11]。出院后每周以电话随访、QQ、微信的形式进行每次20分钟的访谈,了解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加以健康宣教,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行为和动机。
(1)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12]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的测评,该量表共10个条目,每条目按照“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及“完全正确”给予1~4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高 ,自我效能感越强。(2)采用特发性炎性肠病问卷(IBDQ)[13]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测评,共四个维度,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及社会功能,一共32个条目,共1~7分7个选项,1分为最差,7分为最好,总分为32~224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好。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通过院内座谈 、电话随访、微信、QQ平台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经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的自我效能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入院时,且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s,分)
研究组 40 14.83±2.93 17.08±2.92对照组 40 15.33±3.60 15.49±3.37 t值 - -0.682 2.197 P值 - 0.497>0.05 0.031<0.05
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的IBDQ评分高于入院时,且出院后1个月研究组的IBD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的IBDQ总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的IBDQ总评分比较(±s,分)
研究组 40 154.10±6.13 173.98±5.90对照组 40 153.98±5.64 164.25±6.53 t值 - 0.095 6.989 P值 - 0.925 0.000
对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予以跨理论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动机性访谈与跨理论模型干预有效结合,其是以跨理论模型作为框架,并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分为意图转变时期、行为落实时期,其中,在意图转变时期患者已经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不遵医行为会再次诱发加重特发性炎性肠病,但出于进退两难,此时给予动机性访谈为主,以此挖掘患者的行为改变动机,不断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意识,在行为落实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互帮互助小组或成立特发性炎性肠病病友会,以此确保健康教育的实施连续性,对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具有积极肯定的价值[14-15]。
动机性访谈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在于:(1)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当前行为与期望之间冲突有效扩大,以此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理性思考;(2)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和相关访谈技巧增进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导了患者理性思考;(3)跨理论模型能够充分理解患者,并对患者改变的动机予以肯定,让患者更为强化改变现有行为的意愿[16-17]。
结合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17.08±2.92)分、生存质量评分(173.98±5.90)分,经SPSS 21.0系统分析发现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15.49±3.37)分、生存质量评分(164.25±6.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予以跨理论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生存质量。而且,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了对于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而言,自我效能与个人主观能动性及依从性有关,通过加强自我效能建设,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表现,促使患者各脏器及系统功能恢复正常,还可通过延续性护理措施,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效果,使得治疗、护理效果最大化,从而强化生命质量,避免受到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较差依从性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达到痊愈的目的。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样本量不足,研究时间有限等,如需进一步研究,建议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
综上所述,对特发性炎性肠病患者予以跨理论模型联合动机性访谈干预,可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