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以肝细胞病变、坏死、结节再生、弥漫性纤维化等为主要特征,患者的健康状况受到威胁,伴随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及疾病预后[1]。有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肝硬化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2]。如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科学、高效的健康教育,一直是医护人员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共情健康教育是以共情理论为基础,护理人员运用共情技巧,深入了解患者真实心理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的健康教育模式[3],是一种关注患者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和心理体验的教育方式。本研究将共情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肝硬化住院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2017年2月—2018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我院进行诊疗的肝硬化住院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4];住院天数≥3 d;有认知和行为能力;能沟通和配合干预;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急性肝硬化并发症;认知障碍或无自主行为能力,无法理解和配合研究者;不愿参与者。按住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09例)与对照组(109例)。观察组:男性64例,女性45例;年龄为34~80岁,平均年龄为(52.08±5.76)岁;肝硬化病程为0.5~16.0年,平均(7.15±3.6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或中专56例、大专及以上30例。对照组:男性66例,女性43例;年龄为35~79岁,平均年龄为(51.97±5.72)岁;肝硬化病程为1.0~17.0年,平均为(7.21±3.8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或中专53例、大专及以上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肝硬化知识宣教、服药方法、饮食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 组建由1名消化内科医师、2名护士及1名心理咨询师共4人组成的干预小组,共同制定统一的共情护理模式,包括肝硬化健康教育流程、沟通方式、指导用语、资料收集方法等。干预小组成员于患者住院期间,对其采用共情健康教育,概况为“一倾听,二回应,三认同,四反馈”,其具体内容为:(1)一倾听:通过认真倾听等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为健康教育奠定信任基础。由于肝硬化是一种不易治愈的慢性终身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悲观、抑郁等复杂的负性情绪,医护人员秉承尊重、理解的态度,做到耐心、不做评价的倾听,并通过肢体语言,如身体倾向患者、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鼓励患者充分表达,并建立信任关系,为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留心患者的话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深入分析患者的情感状况。
(2)二回应:医护人员运用重复、澄清等沟通技巧促进患者充分表述想法,同时以目光、点头、面部表情等方式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回应。在患者表示情绪低落时,通过言语安慰或非言语(如点头、抚摸等)等形式,表示对患者的共情感受,使患者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和被尊重。
(3)三认同:在与患者沟通和健康教育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综合分析其身心状况,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于患者的处境,体验与理解患者的困惑和内心的痛苦,调整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
(4)四反馈:在充分梳理和分析信息后,从患者的视角思考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①患者不了解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和演变,说明健康知识处于混乱状态,可通过肝硬化知识讲座、发送健康手册、一对一肝硬化知识讲解等方式,促进患者健康意识的增强;②患者对预后不明确,对疾病康复表示担忧,可以恰时提供成功病例或患者间现身教育,有利于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发现患者存在不利于康复的生活习惯时,医护人员共情感受到摒弃旧习惯的不易,帮助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改变计划,如日常保肝措施、肝硬化饮食管理、全天监测病情变化情况等,并积极寻求家庭、亲友等社会支持;④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时,及时分析原因,试想:“如果我是患者,我会有这样的情绪吗?我需要什么帮助”等,共情表达对患者的接纳和理解,通过正性引导、积极暗示等方法给予纠正。
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两次进行问卷调查,请患者自行填写,若有疑问时,干预小组人员使用统一规范术语解释回答,问卷填写结束,当场检查后收回。共发放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1)肝硬化疾病知识调查问卷: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肝硬化疾病知识调查问卷(肝硬化疾病病因、发展、用药、病情观察、注意事项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掌握状况越好;(2)焦虑自评量表[5](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编制,共20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提示患者焦虑程度越高。<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共有20个条目,包含4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越高提示患者抑郁程度越高。<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肝硬化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肝硬化疾病知识调查情况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肝硬化疾病知识调查情况比较(±s;分)
对照组 109 55.26±6.79 73.78±9.24观察组 109 55.98±7.04 82.33±9.52 t值 - 0.769 6.728 P值 - 0.443 0.000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处于轻度抑郁状态和轻度焦虑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肝硬化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被广泛认为是缓解病情、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6-8]。本研究基于共情理念,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模式设定过程中,运用共情技巧,通过换位思考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合理开展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共情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肝硬化住院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共情是护理的哲学和道德的基石[9],共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内心的需求为参照体系,护理人员体验患者的感受如同自我体验,设身处地考虑患者的身心需求,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进而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案,是一种针对性强、内容充实、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因此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肝硬化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理人员对肝硬化患者提供共情健康教育时,积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科学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能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和自护能力。同时护理人员注重患者社会和家庭支持,联合家属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健康教育,共同帮助肝硬化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促进健康生活习惯养成,从社会支持角度也激发了肝硬化患者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由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机体功能缺陷和各系统衰竭。因此,肝硬化住院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与张勇勇等人[10]的调查一致,肝硬化住院患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和轻度焦虑状态。但是,每位患者负性情绪的表达方式差异很大,需要护理人员运用共情沟通技巧,敏锐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并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促进改善。本研究中,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在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由于在共情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同理心评估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情感状况,在切身体验患者的情绪感受后,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孤独感,使其感受到理解和尊重[7]。尤其是共情健康教育的反馈阶段,护理人员采用针对性的正性引导、积极暗示等心理护理,能调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个人价值,树立起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1]。当肝硬化住院患者应对疾病的技能和信心得以提升时,其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随之明显减低,情绪状态得以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基于共情理念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肝硬化住院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改善负性情绪的效果。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s,分)
焦虑自评得分(SAS) 对照组 109 54.26±6.11 53.02±5.94 1.519 0.131观察组 109 54.07±6.28 51.48±5.56 3.224 0.001 t值 - 0.226 1.976 - -P值 - 0.821 0.049 - -抑郁自评得分(SDS) 对照组 109 57.84±5.60 56.25±4.98 1.240 0.216观察组 109 57.32±5.47 54.14±4.52 4.679 0.000 t值 - 0.694 4.362 - -P值 - 0.489 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