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创新高职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12-26 07:14谢发忠杨彩霞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化智能

谢发忠 杨彩霞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认识存在局限性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自主招生录取、高考录取和“中考3+2”形式录取的学生,生源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人们往往受到传统学历教育评价思维模式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客观看待高职的学生,片面认为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是发展潜力不大的学生。

2.专业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

第一,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往往不是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发,导致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家长、社会对高质量的要求。第二,不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充当了听众的角色,缺少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各专业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要求来面对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质的学生,忽视了高职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元化智能,致使很多高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3.对高职教育人才评价的把握不够全面

主要表现在:第一,评价标准量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第二,评价内容不全面,仅把对学生智育的评价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方法简单,主要通过期末试卷等考试形式进行评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评价主体单一,教学评价成为教师控制学生、学校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致使部分学生对评价结果产生反感、消极抵触的情绪。第五,评价功能片面,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性功能,淡化了评价的激励、发展和改进的功能。种种评价要求无意间又使这些高职学生新增了挫折感和失败感,使得部分高职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启发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通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多年潜心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是以多元的方式整体地存在着,个体间的智能组合表现形式和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并认为智能具有可塑性。因而,每个人的某些潜能在外在作用和个人努力下能够被激发。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教育(尤其是教学)的核心是认真对待而不是忽视和否认个别差异。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过多地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并将其作为升学和其他选拔性的的通行证,在教育过程中淡化了其它六种智能的培养和功能,这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智能理论的多方面突破,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的新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审视高职教育现实状况,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1.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念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智能组合的结构类型不同,并没有智能的高低贵贱之分,且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行的高校入学选拔体制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其智能组成在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两个方面虽然相对较弱,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观点,高职学生这种个体间的智能组合“差异”应该视为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自然表现,而不应看作个体智能的“差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和优势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念,正确看待自己的培养对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尊重这种个性多样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合理选择,为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例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试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对毕业生职业面向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进行调研分析的同时,充分考虑对本专业学生多元智能倾向调研分析的结果,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各课程学分,确定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和课程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明确综合素质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可以超学分有限置换的规则和课程,实现专业群内“公共课程平台化、专业基础课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专业选修课多元化”,重新制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改变高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人才观的片面认识。实践较好地满足了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激情,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管理及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

2.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师,应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特点,根据市场变化、行业对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智能特点等,结合课程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淡化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开发设计多层次、多样化、多切入点的课程内容,教师应由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学内容和资源,转变为主动地开发和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结合自身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从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中选取相应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使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有对专业能力的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共同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积极鼓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进行小组自主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间可以强强联合或优劣互补,相互间取长补短,熟悉掌握相关知识、动手实践相关任务要求、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数据、相互交流意见,自己得出结论等,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并将师生共同开发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

由于初期实验班学生来自电气技术学院的不同专业,因此,多元化综合素质类课程和选修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群。综合素质课程主要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电工类基础、机械制图及CAD等公共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西门子PLC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现代电工控制技术、自动线技术、触摸屏技术等;选修类课程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三菱PLC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装调与控制技术及围绕历年技能比赛内容和围绕企业真实项目内容等。教师围绕专业课程,收集、整理、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和资源,使问题具有层次性、资源具有实用性和多元化,能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建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围绕项目、案例学习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更加密切的本专业或跨专业的学习内容。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以往厌学的习惯逐步得到改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相处更加和谐融洽,教学效果及学风建设明显好转。

3.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智能特点的差异和学习类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建立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智能多样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第一,可以采用参与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和课堂的平等性和自主性。课堂应成为师生开展课程讨论的平台,讨论应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第二,可以采用体验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多样性。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问题启发、目标驱动等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第三,可以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自主性。通过项目任务的分析与计划、项目任务的实施与检查、小组讨论总结与评价、撰写实训报告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项目和任务计划安排要有一定的弹性,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内实训任务,也留有一定时间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激情。第四,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资源等进行辅助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潜在的潜能。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学习中,全方位多途径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内多元化学习采取的主要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课内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外多元化自主学习采取的主要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课外多元化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实践,有效地激发了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潜在智能,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推行内容多元化的评价

虽然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对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高职学生至关重要,但就其未来人生发展而言,更多的是受到自然观察、视觉空间、人际交往和自我反省等智能的影响。因此,不应只将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的理论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高职学生课程学习的终结性指标,而应将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采用多元智能化评价方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首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对学生教育的唯一评价人,同学、家长、学生自己、社会、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更全面、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其次,要做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对作业、出勤率、专业知识等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应将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最后,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纸笔考试、实际操作、过程考核、实践报告、课堂观察、口试、答辩、访谈等多种方式,注重非量化指标和量化指标在考核过程不同环节中的比重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评价方式和指标内容,执行综合素质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可以超学分有限置换的规则,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四、结语

1.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高职工科教学实验班近一年来,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观念和行动上有意识地去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活化知识结构,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2.新型学习方式初见雏形

“开放式教学、自主构建、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初见雏形。通过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教学,对学生实行统一目标和分级目标管理,根据教学计划,作出具有一定弹性的时间安排,实训室全天对他们开放,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实践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等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也留有一定时间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并总结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估方式灵活、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按照课程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突出“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能力培养、重思维创新”的指导思想,构建多元化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强调学生具备所有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对学生已具备的能力进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学习的习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并轨同行,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知识上的名师,更要在专业技能的实践上成为高手,通过实践,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一体,夯实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多元化智能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体育教学中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