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研究

2018-12-26 11:48蒋常英黄新武肖谏凤朱花女李建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计划性胶带颅脑

蒋常英 黄新武 肖谏凤 朱花女 李建红 李 利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内一科,广东东莞 523633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症,主要指钝器、锐器或火器造成头皮、颅骨、硬脑膜破损,致使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颅脑损伤。当颅脑封闭状态遭到破坏后,会有脑脊液流出,将大幅增加污染风险,且由于手术切口皮肤条件不佳,加之恶病质、伤口感染、缝合不好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增加术后愈合不良的发生几率,其风险在于颅内感染和颅内压降低[1-2],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状况。手术治疗是颅脑损伤的常用方法,在颅脑术治疗后,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引流处理,以缓解颅内压状况,排出残留气体、血液、血性脑脊液,有助于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病情。但引流管固定方法不同,取得的治疗效果是有明显差别的[3-4]。根据改进的管道固定方法,开展《改进管道固定方法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已通过2016年东莞市护理科研项目,具体如下:引流管伤口端用胶带缠绕,将棉线系在缠绕胶带的引流管下方,将长的扁带沿双侧耳绕过下颌部在任意一侧脸颊打结。此次研究探讨了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10月~2017年4月颅脑手术患者150例(233条管),入选标准: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5],经CT或MRI检查确诊,外伤昏迷时间不足6h。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5例(110条),使用采用医生手术缝合固定引流管道,引流管远端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的固定方法(参考伍淑文外科置管护理操作流程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版),男48例,女27例,年龄22~92岁,平均(44.1±11.5)岁,平均病程(7.1±2.5)d,引流管位置:脑室26例、硬膜下17例、脑内3例、硬膜外29例。观察组患者75例(123条),使用医生手术缝合固定引流管道固定后再用胶带+棉线的管道固定方法,男57例,女18例,年龄26~94岁,平均(45.2±12.1)岁,平均病程(6.9±1.7)d,引流管位置:脑室24例、硬膜下16例、脑内4例、硬膜外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引流导管使用了苏州新区景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硅胶导管,导管固定材料:3m弹性柔棉宽胶带2733-50+棉线+扁带。

1.3.1 对照组 采用医生手术缝合固定引流管道,引流管远端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的固定方法。

1.3.2 观察组 剪取5cm(格)×4cm(格)弹力柔棉宽胶带1条,1cm(格)×5cm(格)胶带1条,将宽胶带横对折,在离两边缘1cm(1格)处各剪1个能穿过扁带的小洞,再在宽胶带中间相距1格剪2个小洞,剪取1条15~20cm长的棉线、长约60cm的扁带,将扁带从胶带底面往正面穿出,把穿有扁带的长方形胶布贴在引流管近端上方纱块上。引流管伤口端用1cm(格)×5cm(格)胶带缠绕导管2 ~ 3圈,避免棉线向前端滑动,并可作为导管外露标记将15~20cm长的棉线系在缠绕胶带的引流管下方,结不能系过紧,防止引起引流不畅,再穿过弹力胶布中间小洞,打活结系紧。将长的扁带沿双侧耳绕过下颌部在任意一侧脸颊打结,松紧度以容纳1~2指为宜。避免过紧引致患者不适,在结下垫一块纱块防止皮肤受压,用细油笔在胶带上写上更换日期,医生伤口换药时更换宽胶带。见图1。

图1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导管维护流程,同脑室引流管护理操作流程[6]。两组患者颅脑术后引流管护理方法,操作如下:(1)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详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有无头部外伤,确认是否出血,注意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等。(2)准备。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术前准备工作,一定要确保无菌操作,注意着装整洁,及时洗手和消毒,仔细清点各种手术用品,包括固定架、纱布、标尺等。(3)固定。将患者有效固定,让标尺0刻度与患者仰卧时外耳道处于同一水平面,确保患者颅内压处于正常水平,妥善固定引流管。(4)开放引流管。确保引流管的管路通畅,连接完好,将引流股开放。(5)观察与记录。详细记录引流状况,包括渗液有无、脑脊液颜色、引流速度等,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及时调控,要确保安全。(6)整理。帮助患者整理床单,将物品分类。(7)评价。稳妥固定引流管,避免弯折、脱落等不良事假的发生,确保引流通畅。(8)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一定要确保引流管的安全,千万不能随意调整床头和引流管位置,要注意限制患者头部的活动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引流管保留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负压引流管保留时间(5.2±0.9)d、血肿腔引流管保留时间(4.7±0.6)d、脑室引流管保留时间(3.5±0.4)d少于对照组(6.0±1.1)d、(5.4±0.8)d、(4.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引流管保留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引流管保留时间比较(±s,d)

组别 负压引流管保留时间血肿腔引流管保留时间脑室引流管保留时间对照组 6.0±1.1 5.4±0.8 4.2±0.5观察组 5.2±0.9 4.7±0.6 3.5±0.4 t 4.538 4.489 5.002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不良事件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5.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症,其发病率较高,且致死率很高[7-8]。手术治疗较为常用,但术后患者极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10],而影响到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及早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这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1-12]。手术治疗颅脑损伤,需要术后给予患者引流管有效固定,否则将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风险,但引流管的不同固定方法,取得的安全性是有差别的,因而要根据患者的管道类型,给予患者有效的管道护理,及时评估患者病情,根据非计划性拔管的时间分布特征,加强重点时段的护理工作,还可根据管道分类标志,强化管理制度,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负压引流管保留时间(5.2±0.9)d、血肿腔引流管保留时间(4.7±0.6)d、脑室引流管保留时间(3.5±0.4)d少于对照组(6.0±1.1)d、(5.4±0.8)d、(4.2±0.5)d,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不良事件发生率1.3%、并发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5.3%、1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分析如下:

颅脑术后引流管的有效固定是确保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3-14]。采用医生手术缝合固定引流管道,引流管远端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的固定方法,患者变换体位受限制,引流管预留长度往往很难把握得恰到好处,管道被别针固定死,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留有一定长度以便患者翻身等床上活动,但临床上,昏迷患者及瘫痪患者翻身一般由护士进行,相对引流管不易脱出。但如果是患者自行翻身或意识不清、躁动等患者,其在床上活动的无意识控制,引流管易发生脱出、牵拉痛、别针刺伤等,增加患者痛苦[15]。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固定方法,其亮点在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不良事件风险,但也一些注意事项,如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过程中,增加护士操作时间,医生伤口换药时要求速度,拆除固定绑线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部分医生会没有耐心。

综上所述,改进颅脑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弊端,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计划性胶带颅脑
外科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预防工具应用的研究现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对焦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纸胶带随身笔
有趣的胶带画
简述输送胶带硫化粘接方法
方便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