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群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博物馆 江西吉安 343900)
毛泽东最早提出“上山”是在1927年6月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时提出的,他说:“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7月20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农民部发布通告时明确提出:“省农协可采取二个办法,一是改造安抚军合法保存,但这条实难做到;二是上山。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就毫无办法。”②毛泽东更在大革命失败后婉拒瞿秋白要求他到上海中央工作的请求,而执意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③
由此可见,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上山”思想是胸怀雄才伟略的毛泽东酝酿已久的必然举措。
秋收起义前夕的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王兴亚在会上介绍了他带领安福县农民自卫军联合宁冈的袁文才和遂川的王佐农民自卫军武装打下永新县城的情形。并善意提醒毛泽东万一暴动失利,就到我两个结拜兄弟(袁王)那里去,那里尽是深山老林,反动派拿他们是没有办法的。王兴亚的介绍初次坚定了毛泽东上山的信心。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遭遇伏击后队伍由5000余人骤减至700人。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上山”的思想越来越强烈,但此时在他脑子里关于山上的概念应该是抽象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所指叫做山区、山上。1927年9月下旬,交通员宋任穷在已经转入地下状态的省委秘密驻地见到了汪泽楷。汪泽楷对宋任穷说道:“你来得正好,听说‘秋暴’的队伍已离开浏阳向莲花一带行动,你赶快带一封信去。”9月21日,宋任穷把内容为“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的密信带给毛泽东④,正是这封信促成毛泽东上山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与前委几个委员商量没有得到赞同,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三路起义部队先后受挫;9月17日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军事行动问题。余洒度主张继续进攻长沙,毛泽东等多数人主张向南撤退。9月19日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上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进驻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改编。毛泽东从建立落脚点出发,在三湾给袁文才及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写信联系,派当地农民送到宁冈茅坪。10月3日工农革命军离开三湾进驻宁冈县的古城。当晚,毛泽东在古城文昌宫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着重讨论了“安家”和开展游击活动的问题。确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方针。10月6日毛泽东在大仓村会见袁文才。鼓励袁文才扩大和巩固部队,坚持革命斗争,做好王佐的工作,并决定送他一百条枪。袁文才消除了疑虑,当即拿出几百块银元赠送工农革命军,并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袁文才此举为毛泽东改造绿林武装、上山联手王佐树立了榜样,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10月8日—10日毛泽东和团部决定率部队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扩大政治影响,调查井冈山周围情况。10月13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主力先到湖南省酃县水口进行革命活动,10月18日从水口出发,经下村首入遂川县境营盘圩,10月22日经戴家埔到大汾镇宿营,23日凌晨在遂川大汾遭遇肖家壁靖卫团袭击,部队由于行军疲惫、毫无准备,加上地形不熟,被迫兵分两路转移,毛泽东率领被冲散的部队辗转遂川西部山区的崎岖山路,于1927年10月27日进驻井冈山茨坪。
1927年10月22日午饭后毛泽东率中国工农革命军来到大汾菁莪书院驻扎。在营盘圩肖家湾(河下)刚入伍的本地革命军战士文心近和赖永树带上工农革命军信件到大汾与当地农民自卫军队员钟正德、张贤仰、张悠远等人联系,准备在工农革命军帮助下集中兵力攻打当地反动武装陈书勋。
22日黄昏时,毛泽东率部来到大汾圩菁莪书院、三圣宫等地,临时指挥机关设在三圣宫,毛泽东被安排在三圣宫后院一间坐南朝北的学生宿舍。张子清营长在张贤仰带领下检查了驻地情况,并指示侦察排长化装成军火商去探听当地反动势力陈书勋同伙巫树藩指挥所的敌情。
陈书勋的守队匪兵得知当地要留宿一大帮来历不明的部队,及时将情况如实报告肖家璧,肖回令让部队立即滚开。匪兵到三圣宫去传达命令通知工农革命军部队赶快撤走,得知驻扎部队当晚走不了,匪兵只好再电告肖家壁部队不走的原话。肖家璧气急败坏地回话:“那就让他们好好住吧,本团总自有安排。”
这些情况被工农革命军侦察员探听到,他立即返回驻地向张子清汇报,张营长意识到驻扎在此凶多吉少,及时布置张贤仰、张悠远在老街上找到一处客栈准备让毛泽东转移,民房前有掩体,后有山路和密林,方便撤退。半夜未到,张营长下令特务连长曾世峨执行命令,将毛泽东强行架到老街张扶兴客栈,特务连战士分成三人一组警戒。
肖家璧和巫树藩半夜时分亲自率领反共骨干100余人从遂川西溪赶到大汾圩工农革命军驻扎的三圣宫和菁莪书院附近,严密封锁所有通道的进出口,占领了所有有利地形。
天刚蒙蒙亮,工农革命军被肖家璧靖卫团包围,张子清、伍中豪指挥战士从菁莪书院南面仓库的四个窗户突围迅速抢占石狮顶制高点,同时命令钟正德、张悠远从地下水道过河去老街通知毛泽东转移。一番激战后,张子清率三营战士经松坑、烟堂坳方向转移,与部队失散后按照原定计划去了桂东。
钟正德、张悠远从三圣宫出来涉水到老街张扶兴客栈通知毛泽东转移,特务连长曾世峨接到紧急汇报后立即带上毛泽东从后山撤退,一路急行军后在荆竹山与王佐派来的特使朱诗柳在接头联络后,挥师井冈山。
关于与毛泽东在大汾的遭遇战,肖家璧1949年9月28日被抓获后关押在吉安监狱内的自白⑤中也简单提到:是年(民国十六年八月)由省返遂,地方人士推家璧为全县团总,家璧以积愤之余,毅然出而担任,适那时毛泽东由湘率兵六七百人,进驻大汾,其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党代表毛泽东,家璧冒昧不谙时事,贸然与之接触,互有死伤,自后毛泽东入井冈山与原有之王佐(即王云辉)合并。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始思考将党的工作重心从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有一定革命基础的农村、山区去。这些理论思考,为后来毛泽东引兵“上山”在思想做足了准备,是毛泽东必然上山的关键因素之一。
落脚井冈山是工农革命军必然的选择,如果没有袁文才、王佐的允诺和接纳,肯定会影响进程,也许还要付出血的代价。工农革命军兵败大汾之前,王佐略知毛泽东到茅坪联络袁文才的消息,但依然心存戒备,直至收到袁文才信函才知道工农革命军是共产党领导的穷人队伍,于是派出“探水队(即侦察队)”前往荆竹山一带打探接应工农革命军上山。由此可见,袁、王打开山门是毛泽东必然上山的关键因素之二。
由于兵败大汾,在还未能与王佐正式会见进行充分沟通就仓促间引兵井冈,并不是在政治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毛泽东的寻常之举,由此可见,在遂川境内遭遇肖家璧靖卫团袭击应是促成毛泽东率部队必然上山的偶然因素。
大汾遭遇战后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与肖家璧在遂川数次交锋,各有胜负。解放后的剿匪反霸斗争中毛泽东亲手批示“活捉肖家璧”,肖家璧被抓获后于1949年11月公审处决。
[注释]
①井冈山博物馆.题解井冈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95.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0.
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92.
⑤遂川党史资料.(1925.6-1949.11):402.